一個人行走,是我們每天都在做的事,但又是我們從未做過的事

一個人行走,似乎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去上班去吃飯,去健身去娛樂,你,走得最遠的記錄是多少呢?

從英國最西南到最東北端,橫跨整個英格蘭,1個人,627英里,87天,讀到這些數字的時候我感到深深的震撼,更震撼的是這是一位年近七旬,未出過遠門,也沒有任何徒步裝置的老人家做到的。

他就是《一個人的朝聖》書中的男主人公哈羅德·弗萊。哈羅德並不是一個特別的人,跟我們一樣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

一個人行走,是我們每天都在做的事,但又是我們從未做過的事

6歲被父親逐出家門,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讓他極度自卑,他不善於處理家人、朋友、同事間的關係,面對生活的考題,他通通選擇逃避。“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斷將一隻腳放到另一隻腳前面,日子久了,生活便顯得平淡無奇。”

60歲,在釀酒廠幹了四十年銷售代表後默默退休,沒有升遷,既無朋友也無敵人,離開時公司甚至連歡送會也沒開。跟隔閡很深的妻子住在鄉間,生活平靜,夫妻父子疏離,日復一日。

直到一天清晨,一封來自遠方的,帶著淡淡清香的粉紅色信箋打破了生活的平靜。這封信來自二十年未見的老友-奎妮。她患了癌症,寫信告別。震驚、悲痛之下,哈羅德寫了回信,在寄出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經過了一個又一個郵筒,越走越遠,從英國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東北,橫跨整個英格蘭。沒有計劃,沒有裝備,沒有手機錢包,沒有換洗衣服,僅僅一雙帆布鞋。只憑一個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會活下去!

在路上,哈羅德遇見了形形色色的人,千奇百怪的事,平淡的日子突然被點亮。他對一隻小狗訴說心事,與陌生人互相給予與幫助,分享彼此間的故事和信念,同時也喚醒了他過去的回憶,讓他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生活。

童年時期父母的漠不關心給他留下極大的陰影,讓他不懂如何愛和被愛;自己的兒子因為他的“冷漠”,幼年落水沒有及時施救成長中沒有關心得了抑鬱症,父子形同陌路;和妻子也由最初的恩愛最後因各種隔閡而漸行漸遠;工作時好友奎妮幫他背黑鍋,他卻膽怯懦弱一聲不吭。

這60年的時光,他一直是被動的,懦弱的。然而他真的是如此冷漠無情的人嗎?

兒子考上劍橋時他也是興奮喜悅地,也曾向人分享,卻遭到上司的冷嘲熱諷;也曾想照顧好家庭,擔起自己的責任,卻不懂表達,只得用冷漠和不作為逃避。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這本是老生常談的一句話,卻又不得不提,因為這句話在無數家庭身上得到了印證。

然而世界是廣曠無垠的,如果甘於重複的日子,窩縮著,就像羅曼羅蘭說的有的人20多歲30歲時人生就死了,往後的時光也只是軀殼在呼吸。你甘於如此嗎?

哈羅德的行走表面上支撐他朝聖信念的是身患癌症晚期的奎妮,而實際上,卻是他想要對自己過往生活中所犯錯誤贖罪。

最終他原諒了父母,也承認了自己大半輩子是失敗的。妻子也在對他最初出走的不理解中由憤怒慢慢回憶起往昔回憶起哈羅德的童年遭遇,開始理解他的冷漠不作為。雖然沒能幫助奎妮戰勝癌症,但好友由於他的到來也感到由衷的開心和滿足。

看到一位書友說過“我們都有過去,我們都有遺憾,我們都曾犯過不可挽回的錯誤,我們都傷害過最親愛的人。我們也曾有過被壓抑的童年,也曾有過被強者傷害的痛苦,我們的傷痛隱藏在看似波瀾不驚的平靜生活下面,也許那些曾經的傷痛和遺憾正在被我們自己以其他的方式影響著我們的家人、朋友,對他們造成內心的傷痛,而我們卻不自知,或者自知而難以改變。”這便是哈羅德,亦是我們。

可如果一位年逾六旬,童年不幸,家庭不睦,自認將平凡度過一生的老人都能鼓足勇氣衝破桎梏自己的枷瑣,重拾對家庭的熱愛與未來的希望,用愛救贖迷失的自己,我們又有什麼理由自甘墮落,輕言放棄呢?

願我們最終都能說出這句話,“有些事情可以有好幾個起點,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開始。有時候你以為自己展開了新的一頁,實際上卻可能只是重複以前的步伐。現在,他直面並克服了自己的短處,終於可以說他的旅程真正揭幕了”。

“去接受一些你不瞭解的東西,去爭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一些事情”吧。

*書籍《一個人的朝聖》

*書籍作者:蕾秋·喬伊斯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