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中勝景西塞山在哪裡?

張志和的西塞山在哪裡?

丁啟陣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唐·張志和《漁歌子》

唐人張志和的這一首小詞,不但是各種唐宋詞選本中的常客,更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因此,說它是家喻戶曉的名作,一點也不為過。我相信,讀過這一首作品的,有不少人會跟我一樣,產生一個好奇:擁有白鷺翻飛、桃花流水、斜風細雨美景的西塞山在哪裡呢?

西塞山在哪裡,歷來有兩類說法:一說在湖北(大冶縣),一說在浙江(吳興等)。

就我根據手邊書籍一時翻檢所及,說在湖北大冶縣的,有陸游的《入蜀記》和吳熊和、蕭瑞峰編選的《唐宋詞精選》。《入蜀記》卷四:“十六日,過新野……晚過道士磯,石壁數百尺,色正青,了無竅穴,而竹樹迸根,交絡其上,蒼翠可愛,自過小孤,臨江峰嶂無出其右。磯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漁父辭》所謂‘西塞山前白鷺飛’者。”吳熊和、蕭瑞峰在《漁歌子》下的註釋顯然是承襲了陸游的說法,“西塞山:即道士磯,在湖北大冶縣長江邊。”

說在浙江吳興的,是俞平伯的《唐宋詞選釋》。俞平伯在張志和這首詞下注釋道:“西塞山在浙江吳興縣西。”

有意思的是,《大冶縣誌》編撰者也對張志和《漁歌子》西塞山在大冶的說法表示了懷疑:“顏魯公作《玄真子傳》,但言釣於會稽山水,不言入楚也。而《李文饒集》和《漁父詞》五首,多稱越溪諸水。其雲西塞山、青草湖,相去絕遠,似屬寄意。今觀西塞驚濤駭浪,安得桃花流水,鼓枻投綸?釣臺嶇側,險不可登。又青草湖在雲夢,無緣溯回至彼,即寄意可知矣。抑或越中有西塞山,如太湖之有洞庭耶?”就是說,《大冶縣誌》編撰者是認為張志和的西塞山在浙江境內的。

具體在哪裡,《大冶縣誌》沒有說。我認為,也許不在吳興。顏真卿《碑》、《新唐書》本傳、辛文房《唐才子傳》等文獻均記載,張志和之兄張鶴齡擔心他出家為僧道,永遠離家人而去,為他在“越州東郭”建造了幾間儘量不著斧鑿痕跡、接近自然的草堂。張志和於是就住在那裡,經常到溪流邊垂釣。當然,張志和釣的不是魚(鱖魚),而是寂寞,是悠閒自在。這些文獻都說張志和釣魚的時候,是不用誘餌的,因為他“志不在得魚”。根據張志和哥哥張鶴齡在浦陽(唐時為婺州屬縣)做縣尉的史實,張志和的西塞山,就可能是浦陽縣的東邊,即今天浙江蕭山市東邊的某一座小山。

那麼,哪種說法更有道理呢?

陸游說張志和《漁歌子》的西塞山即新野(陸游用的是古地名,即三國魏時荊州治所,在今河南新野)道士磯,也許他不是創始者,而只是襲用前人或時人說法。這種說法的理由,大約只有一個,就是山名,大冶縣有一座西塞山。《大冶縣誌》記載:“西塞山去縣九十里,高一百六十丈,週三十七里。”

相比之下,《大冶縣誌》懷疑張志和《漁歌子》的西塞山不是大冶縣的西塞山,理由有三條:一是顏真卿所作的《玄真子傳》(即《浪跡先生玄真子張志和碑》)只說張志和在會稽垂釣,沒提它到過湖北一帶;二是《李文饒集》中和張志和《漁歌子》的五首作品中說的多是越溪諸水;三是大冶西塞山邊江水沒有桃花流水之景。這三條理由,無論是邏輯,還是情理,都比較可信。另外,作為浙江人,從感情出發,我當然也願意相信西塞山是浙江吳興或蕭山某處的說法。虛榮之心,人皆有之嘛。

但是,根據這些理由,也是無法得出絕對的結論的。畢竟,曾經款待過張志和、對張志和生平應該十分熟悉的顏真卿,在《浪跡先生玄真子張志和碑》中,也有關於張志和在因故被貶為南浦(今江西南昌)縣尉,遇赦後無心仕進,“遂扁舟垂綸,浮三江,泛五湖,自謂‘煙波釣徒’”的記載。就是說,張志和有過一番浪跡江湖的經歷,他是有可能到過大冶縣西塞山一帶的。此外,有如人們常說的,詩詞中的地名可能是借用,是虛指,是杜撰,不一定都能坐實某處;對閱讀者而言,理解詩詞含意,也往往不必坐實地名。

比起西塞山到底在哪裡這個問題,我認為,《大冶縣誌》編撰者的態度更加值得關注。在我們這個歷來有爭著把名人誕生地、人文勝景攬入自己家鄉傳統的國度,他(他們)卻能夠如此理性客觀,胳膊肘往外拐,得出詞中勝景另指他鄉的結論,實屬難得。

2009-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