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知道·手工竹編,慢慢綻放的美麗

漏篩在哪裡賣

蜀知道·手工竹編,慢慢綻放的美麗

慈竹,五月出筍,次年方能成竹。農曆十月到次年的正月,是慈竹長勢最好的時候。竹肉性水好,韌性強,竹節夠長且不生蟲。每當這時,就會有竹編人揹著彎刀就近入林砍竹。為了保持竹子的新鮮度,即便已是大汗淋漓,他們還是會盡可能快的將竹子刮青剖片,去掉節筒,再經刀劈手撕等近兩小時的反覆修整,“劈密”出薄厚均勻的片片竹篾……如此,也僅僅只是竹編前的準備工作。

蜀知道·手工竹編,慢慢綻放的美麗

大邑新場古鎮,被稱為“竹編一條街”的上正街,每到趕集,平日安靜得人都看不到幾個的街道,就會變身為一個龐大的竹編世界。放眼望去,街道兩側牆上掛的、地上鋪的,全是各種形狀的竹編器具,蔚為壯觀。

上正街123號,是楊師傅的竹編店,也是他的居家住所。即便是在趕集這樣熱鬧的日子,楊師傅也不會將自家的竹編擺出門吸引客人,而是將它們靜置在作坊內的木架上,或是掛在牆上,他在等待有意尋覓這些“老東西”的人來主動光顧。一邊編,一邊等。

蜀知道·手工竹編,慢慢綻放的美麗

踏入楊師傅的店時,他剛整理出一把竹篾,他要編織漏篩——一種大可裝菜、小可盛果的器具。楊師傅始終弓背埋頭,工具都擺放在他伸手可及的位置。只有有客人問詢時,他才偶爾抬頭作答。蹲在地上,他將幾片竹篾兩兩相交拼出“井”字,再標上記號,以此為中心,向四周新增竹篾排列。“不先找好中心,會編成‘撇蛋’。不對稱也不好看。”漏篩從底部編起,由底至腰,從平面向曲面延伸。

蜀知道·手工竹編,慢慢綻放的美麗

編織過程中,要不斷調整竹篾疏密。逐片移動確保排列緊湊之後,才能進行下一步的編織。這才是真正考人手藝的地方,“一個孔不正,後續造型都會受到影響”。抽角和定型前,還需適時將半成品淋水,增加韌性。除了底部的十字厚竹條和腰部的竹圈用的是硬度較大的竹肉以外,整個漏篩以竹皮成形。

編織一個漏篩,至少需要五個小時。每一個步驟所呈現的“未完成”,竟能頻頻給人驚豔的美感。鎖邊收口是竹編的最後一個步驟,懷著等待小雞破殼的心情,用眼睛去等待這樣的驚喜。不過,手藝活就是手藝活。竹編並不能如蝴蝶破繭那般瞬間綻放美麗,而是從一而終的,編織、調整,再編織、再調整。即便是鎖邊,也需反覆再反覆地穿插、扣口。慢慢成形,慢慢綻放美麗。

蜀知道·手工竹編,慢慢綻放的美麗

手捧漏篩,看似簡單的風車編,隨著觀賞角度的不同,篩腰縫隙間透露的微光閃爍變幻,令人痴迷。如此精細的處理和精緻的編織,絕不是機器能夠成批製作的,全靠人的一雙手,這難以不讓人為之驚歎。然而,如此耗時費力打造的竹編器具,最高售價不過也才50元。一個竹編器具至少可用十年,如果保養得當可用15年甚至更久,並且不會變色走樣。因為竹材未做任何化學處理,聞起來還有竹子的清香。

蜀知道·手工竹編,慢慢綻放的美麗

其實,上正街上買竹編的多數店家,早已不是自己手工編制竹器,多是去距新場二三十里地的工廠進貨售賣。楊師傅也曾有過那樣的想法,但他發現機器在處理竹條的過程中,會使用化學試劑噴漆上色,這讓他打消了從工廠進貨再賣的念頭。或許是冥冥之中一種出自天性的對竹編的熱愛,楊師傅始終認為,竹編要手工全程操作才更有價值。

“現在願意花錢買竹編的多是城市人,和農村人喜歡買大件(米篩和提籃)不一樣,他們更注重編織技巧,喜歡精細的東西。”楊師傅說,農村人視塑膠製品為“科技產品”,用科技產品代表著“生活的提升”。但城市人卻在“重歸自然”,“他們不想吃化學劑,要買‘純天然’。”

蜀知道·手工竹編,慢慢綻放的美麗

雖然楊師傅手藝很好,但這個手藝每月帶給他的收入,僅有1000元左右,他卻十分滿足,因為竹子是自家種的,“沒啥成本”。很自然的,楊師傅並沒有把自己付出的人工和手藝當成一種成本。楊師傅的子女不願承繼他的營生,雖然他並不排斥收徒,但由於活累錢少,年輕人寧願到外地打工,也不願學這門手藝。

“只要還有人需要,這門手藝就不會失傳。”楊師傅樂觀地說,他覺得竹編是日常生活隨時可以用到的,隨著人們觀念的轉變,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轉回來又重新開始使用竹編器物。

蜀知道·手工竹編,慢慢綻放的美麗

“竹編在造型和編織方式上還有很多的可能性。這是我接下來要探索的,也是竹編手藝人需要去做的創新和改變。”楊師傅坦言,如果可以,他甚至想把自己的竹編做成品牌。市場的迴歸,必將帶來手藝的迴歸。這一點,我同楊師傅持同樣的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