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齡童:6歲登臺終成“南派猴王”

章金山是誰

六齡童章宗義:“南猴王”傳奇(二)

章宗義,浙江紹興人,藝名六齡童,紹劇表演藝術家。專工武生,以演孫悟空著名,人稱

“南派猴王”。《西遊記》孫悟空扮演者六小齡童之父。曾是全國第五、六、七、八屆政協委員,浙江紹劇院原院長。

2014年1月31日(農曆正月初一)章宗義病逝於浙江紹興。

——題記

六齡童:6歲登臺終成“南派猴王”

章宗義在1962年飾演的“齊天大聖”孫悟空

六齡童本名章宗義,1924年出生,紹興人,因6歲開始上臺演出,而取藝名六齡童。六齡童的父親章益生是名成功的戲曲班主,靠把大城市的服裝、道具、水縐紗、馬鞭等戲曲用品販賣到紹興小城鎮,積累出資金,在上海開辦了老閘大戲院。並把紹劇戲班“同春舞臺帶到上海,主演紹劇。

六齡童:6歲登臺終成“南派猴王”

六齡童早期舞臺照

同春舞臺的興旺,算得上是紹劇發展壯大的起點,當時紹劇還叫“紹興亂彈”,這是一種以唱亂彈腔為主的多聲腔劇種,興起於浙江紹興一帶,流行於紹興、寧波、杭州、嘉興、湖州和上海等地。20世紀20至40年代期間,紹劇多以舞臺為班名,如泉源第一舞臺、越舞臺、天榮舞臺等。

從出生起,六齡童就生活在同春舞臺的耳濡目染中,過去老閘大戲院一樓賣票,二樓演出,三樓住人。章益生的二房太太有兩個兒子,在這種環境下都成為了戲劇藝人,老大章宗信7歲上臺,得藝名七齡童,章宗義跟隨哥哥6歲從藝,得名六齡童。六齡童起初學的是二花臉,但青春期遇到了“倒嗓”,聲音每況愈下,按照慣例,這種情況只能退出舞臺。一時間無事可做的六齡童乾脆輪番到上海的各大戲院看戲,連看了各種京劇、滬劇、崑劇等劇種後,最後被蓋叫天的連本《西遊記》所吸引,漸漸萌生了學習猴戲的念頭。這一時期,猴戲已經是傳統戲曲中成熟的一部分,並已區分出南北兩派的表演特色。但在紹劇中,猴戲的地位並不高,歷數老生、花旦、花臉等各個行當,最後才數得出猴戲演員。猴戲只以摺子戲的短小形式出現,沒有長篇的大劇本。六齡童當時沒有師傅可以求教,只有一位武戲老師可學基本功,其餘所有的表演基礎全靠各處偷師得來。“所有上海灘演猴戲的藝術家的表演他都去看了,其實就是偷戲,他覺得人皆我師,他可以吸收各派的長處,而不是一招一式完全跟別人一樣。”六小齡童這樣回憶父親當年學猴戲的經歷。也正是在這種博取眾長中,六齡童漸漸研習出迥異於其它戲種的個人風格。

六齡童:6歲登臺終成“南派猴王”

章宗義與兒子章金萊同演“美猴王”

“京劇的猴子不像猴,像神。”六齡童的第三代徒弟劉建楊認為師傅的表演有鮮明的個人特色,像北派名家李少春的表演,猴子有一種神仙般的霸氣,他學了一個極目遠眺的動作,猴子的手臂動作硬朗,姿態昂揚。而說到紹劇猴戲,劉建楊立刻像變了一個人,手搭涼棚,探出脖子遠望,眼睛不停地滴溜溜轉動:“紹劇的猴子活靈活現,是人性化的孫悟空。在六老師這裡,猴子更有猴氣和人氣。”現在人們總結六齡童的猴戲表演,喜歡用“集人、神、猴一身”的形神兼備來形容。章金山告訴我們:“過去舞臺上的猴子,多是在舞臺上滾來滾去,父親讓猴子解放了出來,最多讓猴子弓一弓背,擺脫了過去的那種‘小’,有了尊嚴,和一種人的智慧。”按照六齡童的探索,猴子具備了過去從未有過的人性,同樣是耍一根金箍棒,如果是演取經路上開山,六齡童所扮演的孫悟空就是一個偵察的角色,一邊轉金箍棒,一邊要不停地左右瞭望,飛快地把雜草打理乾淨,摘掉擋路的樹枝,體現猴子本能的敏銳活潑。但到了大戰紅孩兒,就要專注地把金箍棒耍得虎虎生風,表現出一種神仙的威風凜凜。

六齡童:6歲登臺終成“南派猴王”

章宗義與徒弟們演出照

專攻猴戲後,同春舞臺由六齡童和哥哥七齡童共同排了32本《西遊記》,用類似於今日連續劇的方式,持續吸引大批忠實觀眾,最後反而連蓋叫天都前來觀摩。在這種連續長期的表演中,他的藝術風格漸漸成熟。在當時觀眾的熱烈反應下,同春舞臺漸漸把猴戲變成了最重要的演出內容。在上海灘激烈的舞臺競爭中,同春舞臺熱烈的市場反響,不僅使其成為紹劇最興旺的舞臺,而且也讓紹劇在上海站穩腳跟,大批紹劇名演員,如老生吳昌順、七齡童、十三齡童、旦角筱玲瓏、章豔秋等聚集在同春舞臺,上演傳統骨子老戲和新編連臺本戲,吸引了江、浙、滬,特別是浙江寧波、紹興旅滬的人們,培養了自己的觀眾群。從此,人們也稱紹興亂彈為“紹興大班”,開始了新一輪的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