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人很好, 對家裡人卻不好是一種什麼心理? 並非欺軟怕硬

在中國,有一句老話被稱之為投我以桃,報之以李。這就意味著每一個人都應該知恩圖報,按照正常的想法,在人際交往中誰對我們好,我們自然就會選擇加倍的回報。然而在現實的生活中並不是如此和真實的情景恰恰相反。

家人和外人無論如何比較肯定是家人對我們更好一些,當我們出生之後,父母就會對我們進行一點一滴的培養。

照理說我們對待父母是否應該保持禮貌的態度,恭敬的態度,隨時有一種感激之情呢?但我們始終都會把自己最差的脾氣留給親人,對待親人毫無耐心。

對外人很好, 對家裡人卻不好是一種什麼心理? 並非欺軟怕硬

在對待外人時,卻有著完全不一樣的態度,甚至對這些外人會很好,把好脾氣全部都留給他們,這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呢?心理學家則表示其實,在自己家人面前所呈現的才是一種最真實的一面,這就是心理防禦機制。

心理防禦機制——替代

在精神分析理論中,心理防禦機制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屬於自我的一個部分。

當自我察覺到有一種本我的慾望還有衝動時,必然就會產生一種焦慮感,也同樣希望能夠透過一些策略來達到阻止的效果,而這個過程其實就被稱之為自我防禦。

利用這一種心理防禦策略,能夠輕鬆的緩解內心的衝突感以及焦慮感。

對外人很好, 對家裡人卻不好是一種什麼心理? 並非欺軟怕硬

替代就屬於其中的一種防禦策略,具體來說,當個體在被他人侵犯,被他人激怒時,必然就會選擇報復。

但由於社會規範的約束以及地位懸殊,根本就沒有把法把這種痛苦的情緒發洩出來。雖然選擇壓抑自己,然而這種憤怒的情緒始終壓抑在內心深處,需要找地方宣洩。

因此在大家男女意識的情況下,隨時都會一觸即發。比如父親在日常工作中可能會受到領導的批評,然後面對領導的壓力始終敢怒不敢言。

回到家中看到孩子正在打遊戲,便會把所有壓抑的心情爆發出來,對著孩子一頓臭罵,把所有的情緒都發洩到這一個,完全不敢反抗自己的孩子身上。

對外人很好, 對家裡人卻不好是一種什麼心理? 並非欺軟怕硬

所以那一些完全對家裡人不好的應該就是在外面遭受到一些挫折,所以就決定向自己的親人去發洩內心的情緒,然後這種情緒也會導致整個家庭受到影響。

人格面具理論

一個面具就好像是人格的一個側面,人格就如同是所有使用面具的總和,在不一樣的環境中遇到不一樣的人,所展現的並非是一種完整的性格,並非是真實的自我,一般都會戴著一層面具。

為了留下一個較好的印象,在他人面前就會表現的比較友好,這種做法其實就是為了滿足於社會的需求。

在人格面具下就可以讓我們能夠和一些極為厭惡的人一起和睦的相處,它可以幫助我們實現個人目的,還能達成某個人的成就,在公共生活在社會生活中是一大基礎。

對外人很好, 對家裡人卻不好是一種什麼心理? 並非欺軟怕硬

但回到家中必然可以釋放自我,並不需要去維持這種和諧的表面現象,在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時,馬上就會發作。

實際上即便是關係很好的親人,同樣還需要注重於情感的經營,應該去考慮對方的感受,能夠有效減少不必要的矛盾和衝突。

最後不排除個人的性格以及待人處事的方法,有一些人可能會因為過度的自我中心,所有的一切都會從自己的角度去考慮,總認為自己說的話是對的,所以就會導致對家人缺乏尊重,缺乏理解。

對外人很好, 對家裡人卻不好是一種什麼心理? 並非欺軟怕硬

家庭是我們人生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應該花很多的時間去經營好關係,有時多一份包容,多一份理解,才是家庭和睦的關鍵,因為這些才是打從心底真正關心我們的人。

這並不代表著我們就可以一直傷害親人,人和人之間還是需要彼此去維護,如此才能夠展現本我的一面,但還需要及時的認錯,儘快的改變自我,因為在這個世界上真的沒有人會如此包容你。

在我們的社交中最重要的關係必然就是家人,他們和其他人的關係並不一樣,這些人會不計一切地幫助你,當你失魂落魄時始終會陪伴你,當你傷心難過時也會鼓勵你。

這種牢固的關係就會讓你覺得充滿安全感,讓你的內心會有一種溫暖的感覺,所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是應該給他們更多的耐心,這才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