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療流派《精神分析》學習筆記(1)

心理治療流派《精神分析》學習筆記(1)

一、什麼是精神分析

1。精神分析是研究一個人在早年跟父母的關係中間是怎樣形成他的人格以及早年的關係形成的這個人格對他成年後有什麼影響。

2。在兩個人的關係中間,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態度,部分是由另外一個人教會的。

3。每一個人會有屬於自己的保護機制。

二、弗洛伊德的貢獻:

1。一個人為什麼活著?活著從事各種活動的原因是什麼?我們為什麼活著?

答:因為力比多的滿足和需要,攻擊驅力的滿足。

人性的問題最終都會落實到力比多和攻擊驅力。

榮格、霍尼、弗洛姆、沙利文最終站在了反對弗洛伊德的一邊。

沙利文把精神分析社會化

克萊因導致經典精神分析和現代精神分析的分離。

現代客體關係理論。

人活著是為了滿足關係的需要。

這個回答是精神分析變成了心理學。

能量來自攻擊性和力比多的投注。

三、力比多和攻擊驅力

1。力比多即性驅力

這裡的性不是指生殖意義上的性。泛指:創造愉快、親密、溫暖……美好的感受。

最本質上是和性有關

2。攻擊力:攻擊性

指對他人有意挑畔,侵犯或對事略有意損壞、破壞等心理傾向和行為。泛指:競爭、追求卓越、自我攻擊、毀壞他人、破壞社會。

力比多和攻擊性指向關係。

人性是什麼?(三個人的貢獻)

1。弗洛伊德:從生物學的角度解釋。

2。克萊因:從關係的角度解釋。

3。馬克思(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必須為他留出空間):從人與人之間的經濟角度。

精神分析的價值:1。育兒的需要;2。人格鑑賞學,怎樣鑑賞人格。

四、一講小結

1。研究一個人在早年跟父母的關係中間,是怎樣形成他的人格,以及早年的關係形成的這個人格對他成年後有什麼影響——移情。

2。在兩個人的關係中,一個人對另一個的態度,部分是由另一個人都會的——反移情。

3。在成長過程中,每個人都會形成一套屬於自己的自我保護系統——自我防禦機制——阻抗。

第二講 核心人格的形成

一、人格形成時間

弗洛伊德認為:6歲人格已經形成

克萊因認為:2歲(前語言期)人格已經形成

更早的還認為在出生兩三個月就已經形成。

二、精分的四個輪子,人活著的4個驅動

1。力比多;2。攻擊性;3。關係;4。自戀。

三、精神分析師眼裡只有三種人:

精神病(躁鬱症)、人格障礙、神經症

四、俄狄浦斯衝突

1。生與死;2。男與女;3。成功與懲罰。

俄狄浦斯衝突主要研究:對成功的渴望以及潛意識裡面對成功之後可能受到懲罰的恐懼。

五、一級詞彙:攻擊性

安全感即攻擊性

一個人沒有安全感,是潛意識中對他人有敵意,把攻擊性投射成環境對他的威脅。

一個人如果安全感降低了,就證明他對他人的敵意增加了——攻擊性的投射。

自卑:把應該朝向別人的攻擊朝向了自己。

如果攻擊性和力比多象徵化不足的話,會導致很多很多問題。

父母親對孩子的嘮叨,是他們的力比多的表達還停留在口欲期。

他們跟世界的連結還透過嘴巴,他們的那種嘮叨實際上是用語言對孩子進行心理強姦。

遊戲具有高度保護孩子得精神病的作用。

六、二講小結

1。客體關係理論主張人類行為的動力來自“對客體的尋找”,即人際關係的發展,而非弗洛伊德所說:“對快樂的尋求。”

2。俄狄浦期三種衝突:生和死,男和女,對成功的渴望和成功之後的懲罰。

3。我們成長的過程實際上 就是不斷把力比多和攻擊性象徵化和向外的過程。

三講 從精神分析談抑鬱症

一、科胡特認為,父母親是什麼人比他們做什麼要重要。父母親人格基本健康,如發生單個創傷性事件,不至於對孩子的核心人格產生太大的影響。

抑鬱症和攻擊性的逆轉有關係。

心理治療師需要做的就是讓抑鬱症患者的攻擊性向外。

俾斯曼的失眠治療就是睡眠時的陪伴。

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前意識、意識,是從地質學的角度看精分。他的二定位是:本我、自我、超我。

二、抑鬱症的人自我邊界不清,不能很好的保護自己,風吹雨打容易進入我的內心世界。比如:一句下雨的話就可能自殺。

健康的人:寵辱不驚,自我邊界清晰。

邊界:防禦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