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農人對新農人的告誡:搞農業不要去大投入,要量力而行

老農人對新農人的告誡:搞農業不要去大投入,要量力而行

徐建康和他種植的“太秋”甜柿

老徐(徐建康,金華希藝家庭農場負責人)是上過中央電視臺《致富經》欄目的人。他的手機裡還儲存著那段時長25分鐘的影片,影片的標題叫《“懶”著管,多掙錢》。他的“太秋”甜柿園也確實按照“懶著管”的理念種植的,種植密度高,行距4米,株距1。5米,樹冠直立向上,內膛光禿,葉片稀疏,樹上幾乎看不到果子。

“能多掙錢嗎?”我萬分好奇地問道。要不是衝著他家的大鵝,看到這種園相我都可以扭頭就走。還沒等老徐回答,準備接班的小徐(徐冬曉,徐建康的兒子)忙解釋道:“我前幾天剛清園。今年是前期雨水太多,後期高溫乾旱,所以產量很低。”

“明年就高產了。”老徐拉下樹枝,指著枝條頂端幾個胖嘟嘟的花芽對我說:“這些明年都可以長柿子,我不要結太多,一棵樹40斤就夠了。”

老農人對新農人的告誡:搞農業不要去大投入,要量力而行

金華希藝家庭農場的“太秋”種植園

我將信將疑,眼前的這片已經成年的柿子樹似乎不具備豐產的基礎,落葉早,殘留的葉片也缺乏光澤,看起來病懨懨的,跟我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太秋”長勢迥然不同。旁邊園子的幼年樹更“慘”,才9月份就已經葉片全光,提前2個多月進入休眠期。

“你的‘懶著管’的種植理念是怎麼形成的?”我還是挺好奇他是憑什麼上了《致富經》欄目。

“現在衢州公路兩側的樟樹、草皮都是我的。”已經年近七旬的老徐詳細介紹了他的創業史,從小在農村長大,當過村主任,外出學習園林綠化,1999年回來承包這片農場,“我當時買種子種了幾萬棵樟樹,種在那裡,也不要澆水,也不要施肥,也不要打藥,10年後就可以賣了,等於是坐在這裡收錢。現在你看到那麼粗的樟樹都是以前種的……”

老農人對新農人的告誡:搞農業不要去大投入,要量力而行

金華是全國聞名的苗木之鄉

我恍然大悟,怪不得在果園中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原來老徐是沿用了綠化苗木的管理模式。包括“太秋”1。5米的株距,他是打算最後挖2棵留1棵,把株距變成4。5米。

“如果我賣掉中間2棵樹,前期所有的成本不就都拿回來了。這跟母雞下蛋是同樣一個道理。”老徐得意地說。

老徐種植“太秋”源於20年前小徐從別人那裡拿回來的2個芽。

“我兒子跟我說,這個柿子可以生著吃的,而且很好吃,我就接在一棵本地的野柿子苗上,2個芽活了1個。因為長在樹蔭下,樹很瘦弱,到第4年還是第5年才掛果。”

老農人對新農人的告誡:搞農業不要去大投入,要量力而行

柿子中的極品品種——“太秋”

“你以前吃過脆柿嗎?”我問道。

“從來沒吃過,見也沒見過。”老徐說:“我這個人好奇心還是蠻強的,第一年掛果,紐扣大小的自然落果我也撿起來嚐嚐看,有一點點澀味,但不是很澀;等長大,還沒留到現在這個熟度的時候,我就摘下來和朋友一起嘗,比蘋果還好吃。從那一年開始,我就有想法了。”

已經做了十幾年綠化苗木的老徐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育苗,擴大種植。但讓他始料不到的是,“太秋”並不像樟樹或桂花那般隨意,光在挑選砧木上就耗費了5年時間,蘭溪柿、君遷子、小果柿、油柿、廣西大核……最後還是在最初嫁接成活的那株野柿子上找到最合適的砧木。

老農人對新農人的告誡:搞農業不要去大投入,要量力而行

徐建康和他找到的“太秋”砧木

然後開始邊育苗,邊發展,每年種植的數量不多,也就10畝地左右。一直到現在,才發展到100畝左右。5年前,最早種植的“太秋”開始投產,定價25元/斤,半送半賣。去年賣得最多,投產的30多畝地賣了20多萬元。

“去年坐果很好,你看到的那些大樹有的掛了100斤,所以導致今年沒多少產量。”老徐解釋道。

“今年是小年。”我想起果樹傳統種植常見的大小年現象。

老農人對新農人的告誡:搞農業不要去大投入,要量力而行

徐建康(中)等人在檢視花芽發育情況

“對,大小年。”老徐說:“他(指徐冬曉)去年說要每一棵樹用一袋羊糞,我說你算過沒有,一袋羊糞12元,4000棵樹差不多要5萬元,今年結的果可能還不夠肥料錢。我們這個年紀的人講究一個‘穩’字,搞農業不要去大投入,要量力而行,你好像闊少一樣,把噴滴灌都裝起來,農藥都用高階的,我是不允許的。”

“我覺得滴灌和防鳥網還是要裝的,因為我們現在是靠天吃飯,太不穩定了。”小徐抱怨道。

老農人對新農人的告誡:搞農業不要去大投入,要量力而行

果園中的蓄水池

“像今年這麼幹旱,你裝了噴滴灌不是一年就回本了。”我幫小徐說話,畢竟果樹與樟樹不一樣,而且“太秋”又是特別難伺候的品種。

“我不是不想投這個錢,是說今年不投,沒到豐產期沒這個必要。”老徐解釋道:“搞農業如果沒有效益,你做得最好也是空的。前期你只要把這棵樹養活,等到一定的樹齡再去找產量,找品質。先把根引出來,把樹養起來,你別看它現在瘦巴巴的,肥一追上去,上半年就很好了,很漂亮的。”

“你一年用幾次肥?幾次藥?”我看眼前的樹就感覺缺肥缺藥,過於粗放。

老農人對新農人的告誡:搞農業不要去大投入,要量力而行

病懨懨的葉片

“每年3次藥,3次肥。第3次肥還要看情況用。”老徐說:“藥肥用多了絕對影響口感,你可以拿我的‘太秋’和別人的‘太秋’比比看,絕對不一樣。”

“3次藥就夠了,炭疽病能控得住?”我疑惑地問道。

我嘗過最好吃的“太秋”是海寧雲之林家庭農場的果子,徐雲林告訴我,種植“太秋”最大的難點是防治炭疽病,謝花後每隔7~10要用一次殺菌劑,直到出梅。

老農人對新農人的告誡:搞農業不要去大投入,要量力而行

牆上掛著的榮譽證書

“你讓它發病也沒事。”老徐反其道而行之,“你用藥越勤快,樹體的抗逆性越差;越自然生長,抗逆性越好。我們現在有個辦法是樹上的傷口越少越好,傷口多了,炭疽病會鑽到心裡去,所以大的傷口一定要用塗抹劑塗過。”

“種樹就像培養孩子一樣,你不一定要富養,要窮養一點。”老徐對小徐說。

“你怎麼看你老爸的產業?”我問小徐。他目前還在汽校工作,不算正式編制。從他關注《花果飄香》的熱情來看,大機率是要回來接班的。

老農人對新農人的告誡:搞農業不要去大投入,要量力而行

徐建康(左)父子倆在檢視樹體長勢

“現在做哪一行都難,農業也難。”小徐嘆了一口氣說,“像我老爸前期是掙到錢了,現在也沒有,這兩年做綠化苗木也難。”

“你看好‘太秋’這個品種嗎?”我追問道。

時過境遷,雖然老徐當年種的樟樹仍然可以坐等收錢,但願意付錢的人越來越少,有點守株待兔的味道。現在農場中唯一可能出圈的就是“太秋”,而且面積不小。

老農人對新農人的告誡:搞農業不要去大投入,要量力而行

正在包裝準備快遞的“太秋”

“品種是看好,現在主要是沒量。”小徐說:“像杭州的客戶說,他不要漂亮的果,也不要大果,只要口感好,他都銷得掉。”

“他們現在出什麼價格?”我詢問道。

“批發價15~18元/斤。”小徐說:“明年另外60多畝的‘太秋’也開始投產了,等全部進入豐產期後,100畝果園的總產量大概在20萬斤以上,每畝2000斤沒問題。”

“理論產值3萬元/畝。”我笑著說。但凡用數學算出來的農業效益都是能“暴富”的。

老農人對新農人的告誡:搞農業不要去大投入,要量力而行

果園中的驅鳥器

“還要看天氣,在風調雨順的前提下。”小徐也笑了笑,他聽得出我話中有話,“所以我的想法與我爸有一些不一樣,像滴灌、防鳥網這些基本的設施還是要有的。然後分兩塊,在高海拔的地方搞一小部分精品,打打名氣;大部分還是搞產量,中等的個頭,中等的價格,口感一定要好。所以我們現在的瓶頸不在銷售上,而是在技術上。”

“你覺得你老爸的技術還是不過關?”我問道。

“不是他不過關,是我的技術不過關。”小徐尷尬地應道。

老農人對新農人的告誡:搞農業不要去大投入,要量力而行

徐建康父子倆在田間交流

“那你覺得你老爸的技術過關了嗎?”我不識趣地詰問道。

“技術這一塊是過關了,就是管理這塊還欠缺。”小徐說了心裡話。

“種‘太秋’現在在技術上應該沒問題了,種活了,能結果了,而且能結出好果就是成功。”老徐自信地說:“所以我們一直到去年才開始少量賣苗,如果自己都沒種好,幹嘛去害別人。”

這倒是難能可貴!我也不再糾結於“懶著管”能否“多掙錢”的可能性。

2022年9月24日

老農人對新農人的告誡:搞農業不要去大投入,要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