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她都被群嘲,我不理解

風風火火的世界盃已經過了一半。

要說和往年有何不同,「政治」被抬上了明面。

甚至,有媒體直言這可能是

有史以來最政治化的一屆

連她都被群嘲,我不理解

前有伊朗隊拒唱國歌,聲援反頭巾運動。

後有德國隊捂嘴,抗議國際足聯禁止球隊佩戴彩虹袖標。

連她都被群嘲,我不理解

這些舉動得到了世界各地大量的支援。

但,反對質疑之聲其實也不少。

指責伊朗隊「喪失國家榮譽感」「被西方利用了」。

指責德國隊把政治正確帶到賽場。

連她都被群嘲,我不理解

兩支隊伍淘汰後,更是引發了一波群嘲。

不少人把抗議行為和輸球結果聯絡到一起,表示:爽了。

連她都被群嘲,我不理解

連她都被群嘲,我不理解

日本、卡達球迷捂嘴嘲諷德國隊

這幾番爭議,無非因一個問題而起:

體育,該不該牽涉政治?

或者說,體育真的無關政治嗎?

先別急著下結論。

一部新片,或許能給我們一些有意義的思考——

《奧嘉》

Olga

連她都被群嘲,我不理解

連她都被群嘲,我不理解

15歲的

奧嘉

,是烏克蘭體操隊的王牌選手。

別人做不到的高難度動作,她信手拈來。

別人結束訓練後,她獨自練習到深夜。

連她都被群嘲,我不理解

這樣一個拼命的姑娘,本來星途璀璨。

然而,一場意外,改變了她的軌跡。

這天夜晚,母親開車接奧嘉回家。

平靜的車內,兩人聊著天。

突然,一陣強烈的撞擊讓她們頭暈目眩。

連她都被群嘲,我不理解

母女倆還沒反應過來。

那輛車又加速向她們衝過來。

奧嘉的手臂被碎玻璃扎地血流不止

所幸,她們加速逃離,撿回條命。

連她都被群嘲,我不理解

誰想置她們於死地?

原來,奧嘉的母親是一名記者。

曾經揭露政府腐敗,導致出現大批爛尾樓的黑幕。

還公開發表過反對總統的言論。

因此被烏克蘭當局視為眼中釘,派人

追殺

連她都被群嘲,我不理解

奧嘉的母親不是唯一一個發聲者。

此時的烏克蘭民眾,不滿時任總統亞努科維奇的決策。

紛紛走上街頭進行抗議,衝突一觸即發。

這樣的環境太危險。

為了讓奧嘉潛心訓練,母親把她送到了瑞士。

這個以「絕對中立」聞名的國家,同時也是奧嘉已故父親的祖國。

連她都被群嘲,我不理解

由此,電影開始採用雙線敘事。

明線,是奧嘉在瑞士體操隊的生活。

她把所有的時間都傾注在訓練上。

天沒亮就開始晨跑、日常操練。

除了贏得金牌之外,她沒有其他想法。

連她都被群嘲,我不理解

暗線,則是故鄉烏克蘭基輔日益激化的時局。

人們被打倒在地,鮮血直流。

現場變成了一片焦黑的廢墟。

連她都被群嘲,我不理解

兩條線重疊,便是奧嘉身在國外,卻備受煎熬的內心。

一開始,她有意逃避祖國正在發生的事。

打電話給母親時,不願意聽到那邊的混亂。

還指責母親一心只顧抗議活動,忽視了自己。

母親也對奧嘉感到失望。

作為烏克蘭人,女兒居然對國內發生的事無動於衷。

連她都被群嘲,我不理解

她不知道的是,奧嘉已經不是烏克蘭人。

為了加入國家隊,前不久她已正式改為瑞士籍。

連她都被群嘲,我不理解

但隨著歐洲盃的到來,奧嘉不得不直面一切。

昔日一同在烏克蘭訓練的好友,帶來故國的訊息。

烏克蘭的局勢越發緊張。

警方開始無差別逮捕他們認為可疑的人。

連她都被群嘲,我不理解

奧嘉聽著朋友講述:

她替示威者送水、食物、毛毯;

她和人群一起點亮手電唱歌……

奧嘉忍不住暢想自己也在現場。

長久以來,她刻意忽略的愛國之情再也無法掩飾。

連她都被群嘲,我不理解

而讓奧嘉的態度發生決定性轉變的,是好友在賽場上的一個舉動。

她在眾目睽睽之下離開了比賽區域。

走到場館中央,大聲為自己的國家吶喊。

連她都被群嘲,我不理解

奧嘉幾乎控制不住自己的步伐,她本能地想衝上前去。

她知道自己必須做點什麼。

可是被教練攔了下來。

連她都被群嘲,我不理解

她最終以完美的表現贏得了冠軍。

但並沒有絲毫開心可言。

連她都被群嘲,我不理解

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母親。

烏克蘭的事態驟然惡化。

奧嘉好不容易和母親通上話,卻只聞其聲不見其人。

在奧嘉的再三要求下,

母親露出了那張「可怕」的臉

那是她死裡逃生的證據。

連她都被群嘲,我不理解

終於,奧嘉決定回國。

教練勸她,不要白白浪費了好資質。

不要意氣用事拿自己的前途做賭注。

但只有奧嘉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她表面順從,晚上卻偷偷跑到訓練館。

一次又一次,用起跳的方式加重腳傷。

電影結尾,導演用了一個特效剪輯的

長鏡頭

我們看見奧嘉跳下雙槓,卻遲遲不見她落下。

連她都被群嘲,我不理解

畫面再定住,已是幾年後。

烏克蘭,春光明媚。

奧嘉已回到故鄉,成為一名體操教練,和好友過著平淡的生活。

全片最後一個鏡頭,奧嘉終於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連她都被群嘲,我不理解

連她都被群嘲,我不理解

人們常說體育無關政治,但很顯然,這句話在奧嘉身上不成立。

她的生涯幾次起承轉合,皆因政治而起。

連她都被群嘲,我不理解

運動員,首先是一個人。

一個人必然出生、成長在一定的政治環境下,有自己的三觀和傾向。

而這部電影的可貴之處也正在於,純粹從奧嘉的視角出發。

讓我們看到了個體心中的糾結,以及隨之做出的選擇。

一次,奧嘉與身在烏克蘭前線的好友發生了爭吵。

對方告訴她,太多人無辜死去,自己累了,想退出了。

奧嘉聽罷,開始輸出一些大道理,告訴好友不要懦弱,不要認輸。

怎料,被好友回懟到語塞:

你坐在你那漂亮舒適的房間裡,有什麼資格指責我?

連她都被群嘲,我不理解

連她都被群嘲,我不理解

是啊。

面對正在發生的苦難和不公,難道她就該這樣隔岸觀火嗎?

正如奧嘉母親面對女兒的勸阻,脫口而出的那句:

難道要我坐在那裡,看人們被毆打嗎?

連她都被群嘲,我不理解

其實,每個運動員都在進行政治表態。

有些運動員選擇鼓起勇氣,直白表露自己看到的不公。

伊朗球員、德國球員、奧嘉的好友皆是如此。

也有信奉體育與政治無關的人。

奧嘉的前教練就是如此。

雖然從烏克蘭隊跑到了俄羅斯隊,但他解釋稱只是為了比賽,並無其他動機。

連她都被群嘲,我不理解

可當運動員在賽場上為烏克蘭吶喊時。

教練禁不住動容的神色已經出賣了他。

他也並沒能做出口頭上那樣涇渭分明的區分。

連她都被群嘲,我不理解

而影片中,奧嘉所代表的是沉默的第三類人。

連她都被群嘲,我不理解

他們清楚自己的處境,但出於種種原因,不願或不敢發聲。

最初她為了追求體育事業而離開烏克蘭。

最後她為了烏克蘭親手毀掉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過程中,她始終是痛苦的。

連她都被群嘲,我不理解

電影中有一段情節的設計非常耐人尋味。

為了打敗所有競爭者,奧嘉決心練習高難度動作。

教練表示她的能力尚且不夠,讓她做更簡單的動作。

在這個片段中,

奧嘉一共逆著教練做了四次高難度動作

儘管每一次都失敗了,但奧嘉依舊不願放棄。

連她都被群嘲,我不理解

導演並不僅僅是為了刻畫人物固執的性格。

更是為了表達奧嘉的內心

對掌握自己的渴望

她很清楚,烏克蘭在風雨中飄搖,母親和朋友安危不定。

她抗拒接受自己離開他們,追求體育的事實。

也抗拒接受那些讓她迷茫又無能為力的狀況。

作為運動員,她嘗試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找回掌控感。

連她都被群嘲,我不理解

她需要那一塊又一塊的獎牌。

這些能證明她的選擇是對的。

但是當她真的獲得歐洲賽的冠軍後,才發現自己一直走錯了方向。

連她都被群嘲,我不理解

雖然《奧嘉》入圍了戛納電影節。

但評分在豆瓣上並不算高。

一些差評表示,不能接受將體育和政治放在一起,認為電影

不倫不類、不夠純粹

並上升到創作動機層面的揣測。

連她都被群嘲,我不理解

對一部電影的評價,本身是見仁見智。

但給《奧嘉》貼上這些標籤,未免太武斷。

其實,與其說這是體育片,不如說是

青春成長片

從它的拍法中也不難看出,導演並無意煽動。

甚至可以說太平靜了。

它用極其內斂的方式,深入女孩的私人世界。

有時,僅僅靠聲音上的設計去勾勒出她的想法。

奧嘉在教室中看烏克蘭現場的影片時。

與隊友發生矛盾,被教練訓話時。

真實環境中發出的聲音,被消減到幾乎聽不到。

而與烏克蘭有關的一切雖然遙不可及,卻成了奧嘉世界中唯一的聲音。

連她都被群嘲,我不理解

她一直試著去擺脫這種聲音,心無旁騖地備賽。

但這種微妙的糾結,恰恰揭示了她的心之所向。

巧的是,戲裡戲外也形成了互文。

飾演奧嘉的Anastasia Budiashkina,現實生活中也是一名烏克蘭體操運動員。

她經歷過兩場戰爭,一場便是電影中提及的。

另一場則是電影上映的幾個月後爆發的俄烏戰爭。

她一度和幾個馬戲團藝術家一起躲在公寓裡,轟炸聲此起彼伏。

後來,逃難到了波蘭。

連她都被群嘲,我不理解

所以,回到開頭的話題。

體育與政治無關,恐怕只是個理想化的願景。

尤其是在這個時代,更像是天方夜譚。

當然,這不代表體育就該淪為政治的秀場。

關鍵在於,中間的界線在哪裡?

其實,歷史已經給了我們答案。

1936年,柏林奧運會。

德國納粹政府透過政治運作、要求運動員服用興奮劑等手段,狂攬33枚金牌。

連她都被群嘲,我不理解

希特勒參加奧運會典禮

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

8名恐怖分子潛入以色列代表團駐地,槍殺兩人後,劫持剩餘人質。

他們要求以色列釋放被關押的巴基斯坦人。

由於德國政府的不作為,

最終11名以色列運動員全部被殺

連她都被群嘲,我不理解

黑九月組織的恐怖分子

政治暴力介入體育、綁架體育的事情已經太多太多。

這些行為讓體育淪為政治的附庸。

抹殺了運動員的努力。

損害了比賽的公平性。

當然是不可接受的。

連她都被群嘲,我不理解

電影《慕尼黑》劇照

但,反觀伊朗隊、德國隊。

許多人引用《奧林匹克憲章》中的「反對體育運動和運動員濫用於任何政治或商業目的」來抵制他們的行為。

可是,他們何曾妨礙比賽?更不用說「濫用」了。

只是藉助世界盃這個不可多得的平臺,將聲音傳遞給更廣的人群。

而且,也確實做出了貢獻。

這番發酵後,伊朗反頭巾運動徹底引起輿論震動,全球矚目。

抗爭的伊朗女性們,被評為2022年度英雄。

多年痼疾開始有了改變的可能。

別忘了,《奧林匹克憲章》的重點在這幾句:

「沒有任何形式的歧視」

「以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比賽的體育活動來教育青年」

「從而為建立一個和平而美好的世界做出貢獻」

建立一個和平而美好的世界。

這不正是發聲的意義所在嗎?

連她都被群嘲,我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