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體育老師病了”,背後是什麼?

教育部等六部門組織的第八次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顯示,我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狀況總體改善,特別是身體形態發育和中小學生的柔韌性、力量、速度和耐力有積極好轉,但青少年近視、肥胖以及大學生體質下滑的問題依然嚴峻。

造成學生近視、肥胖、體質下降等問題,簡單說來,一是教育價值觀出了偏差,二是學校管理沒有嚴格堅持依法治教。這兩者結合起來,使“圈養教育”在有的中小學盛行,不注重培養學生的體育運動興趣、技能。要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必須堅持健康第一的理念,改革教育評價體系,強調學校的現代治理。

開齊開足體育課,確保學生的體育活動時間,對學生的體質健康極為重要。但在具體辦學中,體育存在被邊緣化的問題。有的學校長期不開足體育課,安排在課表上的體育課也經常被其他“主科”擠佔,理由是“體育老師病了”。除此,有的學校不但不保障學生體育活動的時間,還禁止學生在課間、午休時間離開教室到操場上運動。

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是因為學校辦學存在應試化、短視化、功利化的傾向。相對於語數外科目來說,體育在中高考中的地位要低得多,因此,體育不被重視,甚至有家長反對學校安排體育老師當班主任。至於學校老師不讓學生在課間、午間離開教室去活動,則是擔心出現運動損傷,家長要追究學校、老師的責任。事實上,由於擔心發生安全事故,有的中小學已經取消運動會,或者即便召開運動會,也取消可能出現安全事故的中長跑專案、有一定對抗性的專案。

為引導學校重視體育,去年10月,我國出臺相關規定,提出將體育科目納入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範圍。改進中考體育測試內容、方式和計分辦法,科學確定並逐步提高分值。積極推進高校在招生測試中增設體育專案。即透過把體育納入中考,並提高分值來提高體育的地位。這有一定的作用,但也可能出現“應試體育”傾向,學校就圍繞體育中考測試專案來組織體育教學,而家長也採取送孩子去參加校外培訓班突擊訓練的方式提高體育考試成績,這並不利於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和技能。

要讓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真正重視體育,增加學生的戶外運動時間,必須讓教育迴歸育人本位。“雙減”的重要目標,不是隻嚴格監管校外培訓機構,而且要重建教育生態。學校和家庭都應該育人而不是育分,從育人角度看,身心健康無疑是第一位的,不能以損害學生的身心健康為代價,去獲取升學的高分,所謂“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裡學”。而要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就要給學生完整的教育過程體驗。

就學校體育而言,筆者建議強化過程評價,關注學生平時上體育課以及參加體育活動的表現,以過程性評價代替結果性評價。進行這樣的過程性評價,要求所有學校必須開齊開足開好體育課,確保學生體育活動時間,與之對應,教育部門應加強對學校體育師資建設和體育運動場所、設施建設的投入,並推進學校進行現代治理,明確學校應當承擔的責任,依法界定學校在學生運動損傷中的責任以及發揮教師委員會在過程評價中的作用,提高過程性評價的公信力。(作者為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