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學博士對造型和筆墨關係的解讀 |梁雨

藝術學博士對造型和筆墨關係的解讀 |梁雨

梁雨;江蘇省國畫院藝委會辦公室副主任,花鳥畫創作研究所專職畫家,藝術學博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語言的屬性和邊界的思考

文/梁雨

時下中國畫與世界的交流越發頻繁,並在各種藝術語言形式層面進行著探索與嘗試,拓展出了多種“創新形態”,同時也模糊了對經典中國畫的基本認知,最明顯的就是導致中國畫“寫性”①核心的丟失。毋庸置疑,不論中國畫如何發展,其畫種語言屬性應該得到最大限度的凸顯和張揚——中國畫藝術研究的學術價值和歷史意義所在。我認為現在的中國畫藝術研究有以下四角度值得關注:

藝術學博士對造型和筆墨關係的解讀 |梁雨

梁雨 《馬莊·1》 紙本設色 33×30cm 2019年

一、關注作品本身。當前繁榮的美術學研究現狀,得益於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方法,為中國畫藝術研究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路徑。一直以來中國畫藝術研究領域過於注重“精神性”,側重於作品背後的探討和演繹,遠大於對作品本身的關注。作品本身,既是畫學研究最為直觀的影象資訊——以圖說史,也是藝術語言演進的脈絡圖譜——看圖說畫。“美術史無論如何還是作品的歷史”②;二、注重語言研究。“藝術語言是藝術本體的基礎結構”③,因此在面對中國畫自身的特性,如何深化語言本體的“結構性”研究,一改“類編式”“陳述性”的現狀,值得深思。“六法”作為貫穿整個中國畫藝術語言發展的準則,不同時期的不同個體,均對其有著不同層面的“法”“理”延展和不同“形態”的語言生髮。

藝術學博士對造型和筆墨關係的解讀 |梁雨

梁雨《馬莊·2》紙本設色 33×30cm 2019年

當我們面對傳統中大量“感悟式”“文學性”的畫學文字,如果能結合作品本身,從中篩選、梳理、構建出與“六法”相對應,且具有邏輯關係的畫學語言學理體系,應大有文章可做;三、構建語言的學理。構建學理體系,真正切入到一點一色、一筆一畫的“法”“理”分析,透過層層剝離來審視個體與整體、縱向與橫向的藝術語言脈絡,明確邏輯關係,用“微距式”解構作品的基礎結構。“技法是繪畫的本身,這就是所謂的就畫論畫,由這項基點上得到的結論應該直接而可靠。”④以個性化藝術語言不同階段的構建為經線,以不同歷史時期的藝術語言演進為緯線,“以小觀大”“就畫論畫”,既有如顯微鏡般的細微深入,也有如望遠鏡般的寬廣視域,這些都有利於推動中國畫藝術語言史的研究;四、發掘經典的價值。

藝術學博士對造型和筆墨關係的解讀 |梁雨

梁雨《馬莊·3》紙本設色 33×30cm 2019年

研究經典的目的,是對經典進行深入挖掘和重新解讀,以經典為標尺進行個性化藝術語言的探索和參照,形成與之對應的新經典。“寫性”既是中國畫藝術語言發展的“源”動力,也是其所特有的繪畫性的核心要素,“寫”與形、筆、墨、色之間所形成的經典技術引數,既有共性的“寫”,也有個性化的“寫”。針對此點展開的研究,應立足於經典作品、經典語言進行系統而深入的剖析,集中揭示經典作品藝術語言形態的生成、發展、完善以及延展的內在規律。

“融合”是“碰撞”之後的必然趨勢,“和而不同”才是“融合”下的“共贏”。

藝術學博士對造型和筆墨關係的解讀 |梁雨

梁雨《馬莊·4》紙本設色 33×30cm 2019年

《馬莊系列》《朋友圈系列》是我對身邊熟悉個體“精勾細寫”式的表現。畫面透過單、複線“結構性”的自由切換,色、墨混融,從而形成有主次、疏密、虛實、緩急等“節奏性”的組合關係,併力求在平面之上塑造出體感和空間。由此去探討“寫意”之下的“寫實性”表達:形的“寫實”如何能傳神、筆的“寫實”如何能暢寫、線的“寫實”如何能達意、色的“寫實”如何能分陰陽等技術指標問題。

藝術學博士對造型和筆墨關係的解讀 |梁雨

梁雨《朋友圈系列·凱》紙本水墨 30。5×41。5cm 2020年

藝術學博士對造型和筆墨關係的解讀 |梁雨

梁雨《朋友圈系列·騰》紙本水墨 30。5×41。5cm 2020年

《棲霞山寫生》系列中,我仍試圖進一步去“模糊”意識中山水畫和風景畫之間的界限。對於大自然的體悟和轉譯理應回到繪畫本身,否則山水“傳統”便是死水,“西方”風景便是鴻溝,於技術語言的延展無益。又,二者皆依賴於用筆,只是筆的文化本體承載是兩條線:一條是感性的理性控制,即筆法;一條是理性的感性控制,即筆觸。筆法和筆觸之間,只有“走的出去”才能“走的出來”。

藝術學博士對造型和筆墨關係的解讀 |梁雨

梁雨《棲霞山寫生1》 紙本水墨 35×25cm 2022年

藝術學博士對造型和筆墨關係的解讀 |梁雨

梁雨《棲霞山寫生4》 絹本水墨 35×25cm 2022年

藝術學博士對造型和筆墨關係的解讀 |梁雨

梁雨《棲霞山寫生5》 絹本水墨 35×25cm 2022年

藝術學博士對造型和筆墨關係的解讀 |梁雨

梁雨《棲霞山寫生3》 絹本水墨 35×25cm 2022年

藝術學博士對造型和筆墨關係的解讀 |梁雨

梁雨《棲霞山寫生7》 絹本水墨 35×25cm 2022年

藝術學博士對造型和筆墨關係的解讀 |梁雨

梁雨《棲霞山寫生》 絹本水墨 35×25cm 2022年

《活色生香寫亦工》系列是我對“寫色代墨”技術語言的嘗試,也是對“宋人刻畫而元變化”中造型和筆墨關係的解讀。筆為骨——以寫骨隱沒線形,形為肉——以寫形凸顯用筆,色為膚——以寫色呈現五彩,筆、形、色皆以“寫”為旨歸,“色”“墨”互證,試圖為顏色“有徑轍可依”尋求“亦寫亦工”的筆法關係。

(以下作品請手機橫屏欣賞)

藝術學博士對造型和筆墨關係的解讀 |梁雨

梁雨《活色生香寫亦工1》紙本設色 46×182cm 2021年

藝術學博士對造型和筆墨關係的解讀 |梁雨

梁雨《活色生香寫亦工2》 紙本設色 46×182cm 2021年

藝術學博士對造型和筆墨關係的解讀 |梁雨

梁雨《活色生香寫亦工3》 紙本設色 46×182cm 2021年

①周京新。江蘇省美術館專業創作與研究系列——周京新[M]]。南京:江蘇文藝鳳凰出版社,2016。

②石守謙。風格與世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③[美]蘇珊•朗格。藝術問題[M]。滕守堯\朱疆源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④李霖燦。中國名畫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

江蘇省國畫院自1957年籌建至今,已經邁過了60餘年的輝煌歷程,在畫院的學術建立與發展歷程中,我們的前輩不僅創作出了一大批堪稱時代經典的藝術精品,在美術史論研究及理論體系構建與拓展方面,也留下了許多具有經典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藝術實踐與理論研究是交融互補、彼此促動的綜合性學術追求,是藝術更新發展、歷史沿革積澱的內源動力,也是畫院創作、研究走學術綜合發展之路的一貫導向。

2022年,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新徵程已經開啟,藝術創作者大有可為,鑑於此,今年起,在畫院微信公眾號平臺開設“其命惟新鑄丹青——江蘇省國畫院在職畫家創作研究系列”專欄,旨在比較集中地展示彙報畫院各位在職畫家藝術創作與研究的綜合成果,從生活體驗、專業實踐與理論研究等不同角度,生動呈現各位在職畫家勤勉耕耘、努力進取、傳承發展“新金陵畫派”其命惟新藝術精神的踏實作為,並以此為動力,繼續奮發進取。

北京墨軒臻品藝術 | 傳承文脈·印藝互聯

主攻學術·挖掘新人·引領收藏

圖文|梁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