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寶松的“靈”(21)“靈”系列——關於靈感來源和靈魂的呈現

畫家寶松的“靈” (21)

“靈”系列——關於靈感的來源和靈魂的呈現

《精衛填海》生宣紙本彩墨人物畫101x99cm 創作時間1985年

中國繪畫的現狀是近100年來形成的,與之前華夏千百年形成的那種博大精深的繪畫理念完全背道而馳了。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很多,我無意也無力去從政治、權力、革命和經濟的方面去進行探討,只能在繪畫領域中以一些自己的思考來展開議論,希望能有助於我們全民族的認真反思。

前面我說到了:由於不加審視地“引進西學”致使中國畫的“意象”已經蕩然無存和正在斷送“中國畫的審美精神”這兩點。那什麼是第三點呢?

第三點就是:現在的中國畫是在“用西方人的眼睛”或者說“用西方人的觀察方法和表現手段”來“描繪”中國的事物。簡單看,這樣做也無可無不可。其實仔細琢磨後,便會覺得是哪裡出現了問題。

看看近些年來美術界中“以西學為傲”的“畫家們”,在描繪中國農民時,哪一個不是將農民畫成“髒兮兮、傻乎乎”的“木訥呆子”形象?再回觀我們的先人們筆下的農人農夫、老翁老嫗,哪個不是慈眉善目、和藹可親?這問題出在了哪裡?

我無法懷疑這些“畫家們”是否在有意“醜畫”中國人,而今他們想用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西方人的素描速寫等)來描繪中國人,似乎遇到了“麻煩和障礙”。這就是:引進的“西方人繪畫方法”描繪中國人這個講究深刻“思考、情操、意象和悟性”的人群時,遇到了“水土不服”!而這個“水土不服”對中國人的繪畫乃至書法和文學都造成了“非驢非馬”和“夾生飯”的狀態並陷入了“丟了傳承、沒有現在、不知道將來”的囧境!

我們經歷了100年來的風風雨雨,是該認真思考了!我們扔掉的到底是什麼?我們手裡捧著的又是什麼?當我們大吼著“創新”時是否應該想一想你在華夏繪畫藝術中學到了什麼?你沒有對“華夏文明中美好”有絲毫認知時你又如何能奢談創新?真正的學識不是你的職稱和學位,也不是你擁有的頭銜地位,而應該是你為華夏文明所“添的磚、加的瓦”!

但願我們輝煌的華夏文明能經萬劫而不倒,人人努力,代代傳承。使這個人類歷史上獨一無二的文明永放光芒!

《精衛填海》是我1985年的創作,靈感源於一個美麗的傳說故事。我用“旋轉的”線條來刻畫“女娃”在幻化成“精衛鳥”的過程中扶搖直上,在空中盤旋,向海中投石的情景。營造畫面的“動感”是我這件作品的“著力點”。

2022。9。20

畫家寶松的“靈”(21)“靈”系列——關於靈感來源和靈魂的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