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字不能說是象形文字

【讓漢文字說話】之“老漢有話要說”

漢文字不能說是象形文字

全世界所有研究文字的人都把漢文字叫做“象形文字”,跟漢文字比老的所謂“楔形文字”“法老文字”,他們也把它叫做“象形文字”,真不知道那些造得跟假的似的鬼畫符,象的是哪門子形?甚至有人說最早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

所謂“象形”,就是“畫得跟真的似的”。古代人的象形都是一種粗略的象形。要論“畫得跟真的似的”,當數現代人的數字攝影、VR等等。什麼美顏啊、濾鏡啊、瘦身啊,那都是更高級別的“象形”。

最早說漢文字是“象形文字”的應該是許慎,許慎說:依類象形,謂之文。這是一個偉大的發現,這個發現是目前衡量一個民族文明起源的標準,那就是象形文字的誕生!所以西方人拼命地跟著說他們文字的根也是象形文字。

其實象形只是漢文字造字的一種手法。根據許慎的說法,我們祖先塑造文字的手法除象形外還有其他5種: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和假借。我們怎不能把漢文字還叫做指事文字、會意文字、形聲文字、轉註文字、假借文字吧?

漢文字不僅僅有可象之形,還含有可會之意、可抒之情。很多字形中深藏著中國先民的思想、情感和生命體驗。大家都熟悉的“止戈為武”不就是含有哲學思想、軍事思想、人性的覺悟和對生命的尊重麼?其實每一塊漢字就是一個藝術作品。

象形文字在漢文字中的佔比有人粗略統計少於7%。許慎《說文解字》收漢字9353個,其中形聲字有7697個,佔82%;會意1167字,約12。5%;指事125字,約1。5%;象形364字,約4%。在通用漢字的所有三個字表中(共8010字),象形字270個,只佔3%;形聲字6876個,佔比86%左右。

象形是文化最原始的塑造手段,如繪畫、音樂、詩歌、雕塑等等。繪畫、雕塑的起源於象形大家都好理解,音樂、詩歌起源於象形大家可能不太容易接受。

音樂最早的創作手法是擬聲,就是模仿自然界、動物界的聲音,實質上就是一種模仿無形之形。荀子在《樂論》中說:音樂的“清明象天”“廣大象地”“俯仰周旋有似於四時”說的就是音樂的象形。傳說黃帝的樂官伶倫發明的十二律就是模仿鳳凰的鳴叫聲製成的。

詩歌早期的象形就是透過反覆的手法來達到模仿形態摹繪場景的目的,《詩經》就是這麼幹的。如《詩經·芣苢》:“采采芣苢,薄言採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所以象形只是漢文字的一種佔比比較少的造字方法,也是祖先與自然界交流溝通的一種手法,真正能概括漢文字本質特質的不是象形,而是意象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