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的天才,不到20歲成為教授,象形文字的破譯者—商博良

歡迎來到“生活心記錄”,今天咱們來聊一個語言天才—商博良,他幾乎以一人之力完成物件形文字的破解。

眾所周知象形文字的破解工作主要由兩個天才完成,一位是

托馬斯·楊

,他完成了破譯的20%的工作;而另一位是

商博良

,他完成了剩下的80%的工作。

語言學的天才,不到20歲成為教授,象形文字的破譯者—商博良

商博良屬於典型的學者風範,一生所有的時間都深耕在文字學和考古學上,以一己之力在19世紀那麼晚近的年代,開創了一門全新的學科——埃及學。

商博良是一個頂級的天才似的人物。天才到什麼程度呢?他18歲的時候,就已經當上了大學老師,教授歷史和政治。

拉丁文、希伯來文、波斯文、梵文這四種語言,他是在5歲的時候就熟練掌握的。20歲之前,歐洲各地主要的幾十種古代語言,他就都掌握得差不多了。那時正值清朝嘉慶年間,如果拿一本《資治通鑑》給他,他一樣可以看懂。

語言學的天才,不到20歲成為教授,象形文字的破譯者—商博良

雖然掌握的語言無數,但他最鍾情的還是古埃及最末期使用的卡普特文,他從小最大的夢想就是讀懂法老的話。

這些都源於一次小時候的拜訪。

在他10歲的時候,他的哥哥帶著10歲的商博良拜訪了

大數學家傅立葉

商博良當時看到了傅立葉的一些藏品上的象形文字,一下被卡住了。因為自己已經會了那麼多種語言,而面對這些文字,竟然一點含義都想不出來。

他就問傅立葉上面寫的是什麼,傅立葉回答自己也不知道,這一下子就點燃了他的好奇心。

這其實並不是一個孩子偶然的發現點燃的好奇心,其實當時整個法國社會都剛剛興起狂潮般的“埃及熱”。

語言學的天才,不到20歲成為教授,象形文字的破譯者—商博良

這波熱潮背後,其實是有人為因素推動的。那就是拿破崙為了掩蓋戰敗後人們的注意力。僅從戰爭角度看,拿破崙遠征埃及的經歷,是一場徹底的慘敗。但逃回來之後,這事兒又不能多聊。沒辦法,只能轉移公眾的關注焦點,刻意把這次遠征描述成一次文化發現之旅。

語言學的天才,不到20歲成為教授,象形文字的破譯者—商博良

其實這也說得通,因為拿破崙當年出征前就特地帶上了160多名大學者,發現東方文明本來也是出征的一個次要目標。

所以當10歲的商博良開始蒐集象形文字資料的時候,整個法國,乃至整個歐洲同時都有很多人在試圖破譯象形文字。

哥哥帶著商博良去傅立葉家裡拜訪是1801年,

9年後不到20歲的商博良竟然就成為了大學歷史系教授,研究的方向就是象形文字。

語言學的天才,不到20歲成為教授,象形文字的破譯者—商博良

別看商博良全部的研究都集中在埃及文化上,但他一輩子只去過一次埃及。那就是他那本《古埃及象形文字系統概要》出版之後的第二年,他終於申請到了足夠的經費,1828年,帶著這些新知識和一個助手來到埃及。

這次考察有一年半之久,他第一次清晰的看到了從前只在圖片和拓印紙上的真跡。他當時的助手很難體會,為什麼商博良面對這些凹凸不平的碑刻會那麼激動。

語言學的天才,不到20歲成為教授,象形文字的破譯者—商博良

商博良認真辨識每一個圖案,幾百年以來無數遊客和學者從碑文前走過,而商博良是第一個可以看懂上面寫了什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