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蘆葦說,中國電影界裡沒有天才,至少我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人物

編劇蘆葦說,中國電影界裡沒有天才,至少我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人物

標題裡這句話的出處,來自於中國資深編劇

蘆葦

與好友

王天兵

的對談(上圖)。蘆葦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對中國電影的失望。他和陳凱歌、張藝謀這樣的第五代導演有過密切合作,見證了當年中國電影的輝煌,以為那是一個激動人心的初始階段,往後卻是一直在走下坡路。蘆葦感慨而遺憾地說“實際上只是春夢一場”。

有人會問,他有什麼資格評判中國電影的好壞?那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這位年過七十的老編劇和中國電影的關係,以及他做出的貢獻。

01 最初的“瘋狂”

《瘋狂的代價》

可以說是中國早期的商業型別片,拍攝於1987年,導演

周曉文

,後來還拍過由

姜文

葛優

主演的

《秦頌》

。當年,蘆葦在西影廠做美工,成為這部電影的編劇完全是機緣巧合,最初是從修改劇本開始的。

周曉文導演的第一部電影,是與郭方方合拍的戰爭題材電影

《他們正年輕》

洪宇宙、嶽紅

主演),蘆葦就是這部電影的美工。他覺得這部電影的劇本不太行。周曉文說,你覺得不行,那你來改吧。於是蘆葦就白天做美工,晚上修改劇本。這是他第一次開始間接參與編劇工作。

編劇蘆葦說,中國電影界裡沒有天才,至少我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人物

西影廠的青年導演是有分工的,有人去拍藝術片拿獎,有人去拍商業片掙錢。於是屬於後者的周曉文就被安排去拍警匪片

《最後的瘋狂》

。看到劇本的蘆葦又不滿意,於是徹底地修改了一遍,也得到了周曉文的認可。

編劇蘆葦說,中國電影界裡沒有天才,至少我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人物

周曉文一直想拍文藝片,但廠領導說他還得多拍兩部商業片才能去搞藝術,於是接下來的作品就是

《瘋狂的代價》

。由於之前兩次,蘆葦都展現了他在編劇層面的才華,於是周曉文就讓蘆葦來完成這部電影的劇本。用蘆葦的話說,《最後的瘋狂》和《瘋狂的代價》(上圖,周曉文在片中扮演角色)可以說是改革開放以來最早在票房上很成功的警匪片。

02 按照西部片模式創作劇本大綱

《雙旗鎮刀客》

在中國電影史上,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存在,拍攝於1991年。當時,本片導演

何平

剛出道,是個新人,也是西影廠的。住在招待所的年代裡,蘆葦和他是鄰居,也就因此有了這次合作的機會。

何平請蘆葦給他的劇本提意見,蘆葦看了何平寫的故事,覺得不太行,於是何平想讓蘆葦幫他重新寫一個劇本大綱。蘆葦就參考了美國的西部片模式,比如萊昂內的

《西部往事》

等等,創作了《雙旗鎮刀客》的劇本大綱,最初片名是蘆葦起的,叫《刀會雙旗鎮》,後來何平改成了現在的這個片名。

編劇蘆葦說,中國電影界裡沒有天才,至少我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人物

由於蘆葦當時在弄一個短片,是廠裡的任務,沒辦法寫這個劇本,於是就推薦了

楊爭光

去做編劇。因為有了這個經典模式的框架,這部電影上映後反響不錯,當時不但在國內得過金雞獎,更是在日本東京和德國柏林都獲得過重要獎項。

作為一個注重故事模式的編劇,蘆葦當時還處在摸索和學習階段,但是他對電影型別的敏感度,讓他能很好地按照經過檢驗的創作方法去打造劇本框架。他對電影模式的理解很有意思,打了個比方,就像是大家聽到“冰箱”這兩個字,就能想到它至少有儲藏箱和冷凍箱,這就如同西部片型別的模式,有它固定的型別模組是一樣的道理。

03 難忘的合作經歷

《霸王別姬》

作為中國電影輝煌時期的代表作,其價值毋庸置疑。中國影視行業本來就容易忽視編劇的存在,很多人提到這部電影,想起更多的還是導演

陳凱歌

,演員

張國榮、鞏俐

等等,就算談到文字,也會先提到原著作者

李碧華

,而不是編劇蘆葦。

資訊爆炸的時代裡,人們考古和深挖的能力也增強了,也都知道陳凱歌其實最初是看不上原著小說的。蘆葦看過小說,也是覺得作為女性作家的作品,戲劇性不強,但充滿了女性的傷感。反正,陳凱歌是覺得不適合改編成電影的。

但製片人

徐楓

是很堅持的,她買下了小說版權,必須拍成電影。即使陳凱歌不想拍,也沒辦法,因為當時他拍過

《邊走邊唱》

,票房失敗,如果想拍大片,除了徐楓的投資外,很難有其他可能。就這樣,陳凱歌才找蘆葦來改編這個劇本。

編劇蘆葦說,中國電影界裡沒有天才,至少我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人物

李碧華的原著對主創團隊來說,只能當作素材,需要重新大改。小說中本來的基調,其實是和北方以及京劇的環境相隔很遠的。39歲的陳凱歌和41的蘆葦因為都喜歡戲曲,才更堅定了他們之間的合作。所以作為編劇,很多點睛之筆,都是蘆葦的貢獻,比如那句“

我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

”就完全是為程蝶衣的性別倒錯量身定製的臺詞。

04 改編《活著》

1989年,蘆葦曾拍攝過一部關於陝西關中皮影戲藝人的紀錄片,張藝謀看過後,來了興致。1991年春節前後,他找到蘆葦,兩個人聊了一個通宵。張藝謀本打算拍皮影藝人的故事,還讓蘆葦寫了

《桃花漫天紅》

的劇本。但由於後來這個作品沒有立項,也就不了了之。

張藝謀在1992年拍攝過

《秋菊打官司》

之後,就想著再拍一些不一樣的東西,直到1993年春節之後,張藝謀決定拍攝

《活著》

,於是叫來蘆葦,後者看過小說後,被內容所感動,很願意當這個專案的編劇。

餘華的小說大多是象徵手法,這不是電影的長項,小說畢竟是靠文字傳達,讀者可以透過閱讀來想象,而電影是視聽的藝術,所以改編上肯定還有很大的空間。蘆葦把這個作品的型別定位在正劇傳奇與家庭倫理片。

蘆葦對劇作的要求很高,所以他一直在拖稿,但張藝謀沒有催促,都是尊重蘆葦的時間,給了他充分的創作自由,因為張藝謀覺得值得一等。張藝謀當時在山東複查景地,蘆葦就去淄博把劇本送過去。他第一次和張藝謀合作,心裡也有些忐忑,不知道對方是否能認可他的創作。

張藝謀看了一夜,轉天告訴蘆葦說,他很滿意,認為是當時除了

《菊豆》

之外,最完整和最成熟的劇本。這部電影在戛納獲得評審團大獎,還有最佳男演員獎。據說葛優獲獎時,完全是懵的,不會想到自己能得獎,還是身邊的鞏俐提醒他的。

編劇蘆葦說,中國電影界裡沒有天才,至少我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人物

蘆葦認為葛優得這個獎是當之無愧的。在拍攝期間,他曾和張藝謀聊起過

丹尼爾·戴-劉易斯

主演的電影

《我的左腳》

。他們都很喜歡這部電影,尤其是希望他們合作的作品裡,有像劉易斯這樣出色的演員來表現。而葛優在《活著》裡的表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讓他們實現了這個願望。

05 其他創作經歷

合作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但電影作為導演的藝術,大多數情況下編劇是很被動的,即使是蘆葦這個級別的高手也是如此。畢竟出道時,就是和周曉文合作,於是1996年,周曉文拍攝的《秦頌》也是找蘆葦做編劇。

但是這個作品拍攝時,周曉文改動了劇本里的關鍵情節,他把嬴政和高漸離改成了兩個為非作歹、毫無信義的小無賴,在監獄裡把獄長給活埋了。在蘆葦看來,這相當於破壞了電影故事的戲根,把蘆葦之前寫的,帶有功能性,產生強烈對比的人物性格和人物關係完全給改掉了。

編劇蘆葦說,中國電影界裡沒有天才,至少我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人物

當然,蘆葦自己在1997年導演的

《西夏路迢迢》

,在他個人來說也是部失敗的作品,他承認自己拍得很差。蘆葦發現一個問題,不是自己不懂電影,而是不懂如何拍成電影,畢竟這裡除了創作,在實現層面,還有更現實的生產環節。本來應該是專門的製片部門來負責,蘆葦還要兼管生產,搞得力不從心,導致電影的“失敗”,至少在他看來是這樣的。

編劇蘆葦說,中國電影界裡沒有天才,至少我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人物

而以上這些能夠看到電影拍出來並形成影響力的,實屬不易,在這個行業,不可控因素經常出現。蘆葦負責編劇沒有拍成的作品還有很多,甚至超過了拍出來的那些作品,還有一些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

比如

《白鹿原》

這個專案,最初剛出版沒多久,吳天明和版權方都找過蘆葦,都認為他適合寫這個專案。中間折騰過幾次,專案到2007年時,蘆葦已經改過7稿。

當時因為張藝謀在忙奧運的事情,也接不了這個活兒。好不容易找到王全安,廠方又對他的導演能力產生懷疑,擱置了。而最終電影在2012年拍攝時,已經和蘆葦沒有任何關係了。更遺憾的是,王全安把《白鹿原》拍得很糟糕,這讓曾經為之付出努力的蘆葦非常寒心。

編劇蘆葦說,中國電影界裡沒有天才,至少我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人物

而重大的專案,比如電視劇《李自成》和關於

杜月笙

的劇本,也是蘆葦花了巨大心思的。但各種原因,都沒能拍出來。否則,我們也應該會看到更多優秀的國產影視作品。

而作為一個50後,在電影行業摸爬滾打幾十年的編劇前輩,中國電影的成績裡是少不了蘆葦做出的貢獻。他為一個作品做的大量研究,是值得年輕電影人學習的,發生在蘆葦身上的故事,也隨時提醒普通觀眾珍視電影,珍視電影人的每一份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