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棺定論!“斯人”還是“是人”,人教社大佬發話了,還爭論個啥

文/桐城一派

這幾天,我被一件事逗樂了,樂得前仰後合。寫出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這件事想必大家都關注了,就是關於“斯人”和“是人”的爭論,大家爭得面紅耳赤,誰也說服不了誰,就差一言不合、老拳伺候了。

蓋棺定論!“斯人”還是“是人”,人教社大佬發話了,還爭論個啥

大凡有點文化的,哪怕是文化不高的,在這個話題上也得裝作文化人,因為國人都是讀著孟子的文字長大的。

咱不知道“斯人”還是“是人”哪個正確,總記得孟子的“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以及“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吧。

這個時候,如果不爭論幾句,不是顯得落伍了嗎?

斯人和是人分成兩派,口若懸河,引經據典,而且都有呈堂證供,但誰也說服不了誰,幾個回合之下,斯人派和是人派旗鼓相當,打成平手。

蓋棺定論!“斯人”還是“是人”,人教社大佬發話了,還爭論個啥

你們這麼爭論,有考慮過孟子的感受嗎:我招誰惹誰了,讓我不得安寧。不管是斯人,還是是人,反正都是人,有啥好爭的?

若地下有知,2300多年前的孟老夫子說不定懊悔自己生早了,若是活在當下,沒準就是個網紅,分分鐘上熱搜頭條,爆紅後搞個帶貨直播,小日子不要太滋潤了。

對於這個爭論,北師大教授于丹給出了另類解讀:

“ 我個人認為這個考據意義不大,應該屬於學術領域的研討。大眾只要關心大任之所受的磨礪就好,這是文化真正的意義。”

孟老夫子泉下有知,或許會拈鬚一笑:嗯,這個教授小妹妹的說法合老夫的胃口,不枉老夫寫這段文字的苦心。

于丹是浸淫古代歷史,比較圓滑,懂得避開矛盾的鋒芒,另闢蹊徑,斯人派和是人派兩邊都不得罪。

但還有一個大佬更老奸巨猾,說話更圓滑,他就是全國語文界的大佬、北大中文系教授溫儒敏。

蓋棺定論!“斯人”還是“是人”,人教社大佬發話了,還爭論個啥

作為人教社語文教科書的總主編,大佬級人物,溫儒敏在語文界的地位固若金湯,說一不二,幾年前憑藉那句“得語文者得高考”震動天下。

我就納悶,高考又不是隻考語文一門,你說“得語文者得高考”,讓數學、英語、理化界的大佬們情何以堪?

蓋棺定論!“斯人”還是“是人”,人教社大佬發話了,還爭論個啥

近幾年的語文試卷難,大家一致公認,還難在答題時間不夠,這幾年在規定時間內做不完考卷的考生比比皆是。

面對學生和家長的吐槽,溫教授慢條斯理、雲淡風輕地說,語文高考嘛,就是要讓百分之十五的考生做不完試卷。

蓋棺定論!“斯人”還是“是人”,人教社大佬發話了,還爭論個啥

在迴應“斯人”和“是人”這一爭論時,溫教授曾發微博表示,大家讀作“斯人”可能是因為這個詞在許多名詩名篇中出現過,並且生活中“斯人已逝”這些常用的表達使我們對“斯人”這個詞較為熟悉,也感覺更有“文氣”,所以讀作“斯人”。

溫教授的意思大家明白了嗎,就是說,無論是“是人”,還是“斯人”,都沒錯。

錯的或許是孟子,這個老夫子文思泉湧的時候,怎麼沒留下原稿,害得我們後人瞎猜。

大佬發話,就是蓋棺定論,大家都散了吧,該幹嘛幹嘛去。

蓋棺定論!“斯人”還是“是人”,人教社大佬發話了,還爭論個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