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戰爭編年史(二)——第一個世界征服者

1

人類戰爭史上第一個公認的世界征服者,在距今2300年前(公元

前356年-前323年)誕生了。他就是

馬其頓王國

國王亞歷山大三世,

史稱

亞歷山大大帝(Αλέξανδρος)。

人類戰爭編年史(二)——第一個世界征服者

他帶領僅4萬人的軍隊,透過近10年的不間斷遠征,期間更是不斷地擊敗了數十萬、甚至近百萬軍隊的敵人【注1】。最終佔領了亞、非、歐三大陸的主要部分,

建立起一個東至

印度河平原

,南至

波斯灣

幷包括

埃及

,西到

色雷斯

希臘

,北抵

黑海

阿姆河

,巔峰人口達2050萬,國土面積540萬平方公里的世界性大帝國。

人類戰爭編年史(二)——第一個世界征服者

傳奇的背後,則是讓人深思的問題!亞歷山大的部隊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革命性改變,以至於讓他憑藉著幾萬士兵橫掃大半個世界的!

2

答案很簡單,

僅僅是兩種舊有兵種的戰術新運用 + 一種全新的戰法。

馬其頓重灌步兵方陣(

Macedonian phalanx)

人類戰爭編年史(二)——第一個世界征服者

雖然2000年前的蘇美爾(公元前2400年)就已經出現的6*4的重灌步兵方陣【注2】,但亞利山大及其父親(腓力二世)將這種重灌步兵方陣戰術利用到了極致。

馬其頓的方陣人數達到了驚人的16*16,多達16層計程車兵橫列有效地保證了攻擊的強度及韌性。士兵們全身披掛青銅頭盔、胸鎧和脛甲,手持盾牌和長矛。前排的長矛長達6米,後排的矛則更長,前5排的槍尖都搭到第一排士兵的肩膀上,這樣後幾排長矛與前幾排長矛就能保持同等長度,能一起刺擊敵人。作戰時,整個方陣常常密集隊形跑步向前推進,正面攻擊力非常強,勢不可擋。

人類戰爭編年史(二)——第一個世界征服者

但新戰術的運用,卻意味著新的問題,即要能滿足方陣中每一個士兵都能與隊伍的步奏、速度協調一致,而方陣與方陣之間也要協調一致。否則,不論是方陣計程車兵在行進間出現混亂,還是方陣與方陣之間不能保持陣形,都會導致一場災難。

一個擁有著20-50個馬其頓方陣組成的線列步兵陣形才是無敵的,而一個陣形混亂、士兵參差不齊的重灌步兵集團則是可笑的。畢竟,一個全身重甲卻手拿一支超過6米長矛計程車兵,是無法抵禦任何抵近攻擊的。

人類戰爭編年史(二)——第一個世界征服者

這就第一次提出了二個延用至今的軍事戰術,

方陣步兵陣形、士兵佇列訓練

。尤其是後者,幾乎上過大學的同學們都深有體會,因為軍訓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訓練佇列。(讓大家在驕陽下走佇列和站佇列的元兇找到了,大家激不激動,意不意外?)

經過嚴格的方陣陣形和佇列訓練計程車兵,可以身著重甲並手持6米的長矛,在野外急速奔跑幾公里而隊形不亂!同時方陣與方陣之間也能保持標準的一列或二列隊形,防止單個方陣脆弱的二冀暴露在敵人的視野中。

可以說,這種重灌步兵方陣戰術,在

當時幾乎是防守無敵的存在

。在亞歷山大大帝的遠征戰鬥中也屢有體現,不論是波斯的重灌槍矛手、重灌突騎兵,還是印度的戰象,都很難突破這種重灌步兵方陣,而且當時穿甲能力較差的弓箭或投石兵,也很難對這種重灌方陣步軍產生傷害。

人類戰爭編年史(二)——第一個世界征服者

夥友騎兵(hetairoi)

人類戰爭編年史(二)——第一個世界征服者

又稱夥伴騎兵或馬其頓禁衛騎兵,夥友騎兵是馬其頓軍隊中的精銳

騎兵

,源於馬其頓王國的傳統國王騎兵衛隊。後來在

亞歷山大

的擴充和改良下,成為馬其頓軍最重要的突擊主力,在當時被稱為最精銳的重騎兵。

亞歷山大組建的夥友騎兵,其成員大多是從小和他一起長大的貴族子弟,一起接受各種脫產的文化及戰鬥教育,基本上有了後世貴族騎士階級的雛形。由於這些人大多屬於貴族階級,所以他們有能力配備當時最好的武器及裝備。

一個合格的夥友騎兵,應配備最少2匹戰馬,一套標準的

希臘全身重甲,一杆3米長的騎矛和一把鋒利的騎兵長劍,並且至少經過不少於8年的專業戰鬥和騎術訓練。

上述的條件,讓這些幾乎有了後世重甲騎士雛形的精銳騎士(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已非普通的重灌騎兵),在一個優秀指揮官的帶領下,組成衝擊叢集時,他們的破壞力就可想而知了。所以直到亞利山大死前,他一直致力擴大夥友騎兵的數量,夥友騎兵的總數從他即位起的1500名,擴大到了4500名(一說是4000名)。

人類戰爭編年史(二)——第一個世界征服者

錘砧戰法

有了馬其頓步兵方陣和夥友騎兵這兩種神兵,亞利山大以此開發出獨特的

錘砧戰法,

並從此無往而不勝。

人類戰爭編年史(二)——第一個世界征服者

簡單地說,就是將20-50個馬其頓步兵方陣排成一列,將精銳的夥友騎兵放在二冀。作戰時,先用步兵線列方陣去迎擊敵人的衝鋒,或向敵人衝擊。然後利用方陣的防守韌性將大部分敵人膠著線上列陣線上。這時再派出精銳的夥友騎兵集團,先擊潰敵人兩冀的遊騎兵或雜散兵,再從左右兩側衝擊已陷於膠著混戰的敵人主要軍隊。

在公元前331年的高加米拉戰役中,亞歷山大帶領馬其頓帝國四萬餘部隊與波斯帝國

大流士三世

傾盡全國的三十萬精銳部隊正面會戰。由於雙方兵力相差巨大,亞歷山大決定採取

錘砧戰法

來主導此次戰役的勝利。

他用18000名重灌馬其頓步兵+20000名輕步兵及散兵組成主戰列線來死死抵擋近20萬的正面衝擊部隊,將精銳的2500餘名夥友騎兵部署到方陣步兵的側翼,即使自已的步兵陣列幾次都臨近崩潰,甚至已方大營都被波斯部隊攻佔。亞歷山大都嚴令夥友騎兵按兵不動。

直到亞歷山大發現整個波斯左翼已經被完全擠壓出原有位置,才下令夥友騎兵加速前進,轉向大流士應該所在的左側。在遲鈍的波斯二線部隊就位前,發起了決定整場戰役勝負的致命一擊。從而一舉奠定了此次戰役勝利的基礎。

人類戰爭編年史(二)——第一個世界征服者

此次戰役,馬其頓人僅僅付出二千四百人的傷亡作為獲取的代價,屠殺波斯軍隊九萬餘人(其中包括大部分波斯最精銳的不死軍和甲具騎兵),同時讓波斯

失去了作為帝國經濟核心的巴比倫和主要的國庫資金。至此,波斯帝國的核心軍隊實際上已被亞歷山大完全瓦解。

3

看起來如此簡單的兵種搭配和戰法,會不會被敵人看透?看透了有計劃地針對該怎麼辦?

公元前326年,

亞歷山大率馬其頓遠征軍團在海達斯佩斯河畔與當時印度最強大的國家波魯斯國舉行了會戰,史稱海達斯佩斯河會戰(又稱:

赫達斯庇河戰役

)。

波魯斯國王為了抵抗亞歷山大的遠征軍團,集合了步兵30000人,騎兵4000人,戰車300輛,甚至還有200頭披甲戰象。

人類戰爭編年史(二)——第一個世界征服者

為了防備亞歷山大慣用的

錘砧戰法,

波魯斯國王將戰象和精銳重灌步兵組成了正面兵線,將4000精銳的騎兵和300輛戰車來護衛自已的兩側。以防守亞歷山大的4000精銳馬其頓騎兵。

為防止自已的精銳騎兵與敵人護衛兩側的騎兵和戰車形成膠著的消耗戰,亞歷山大先

讓一部分騎兵迂迴到敵人右側進行攻擊,待波魯斯軍認為他的騎兵突擊方向是自已的右冀並緊急抽調全部的騎兵、戰車向右冀集結時,亞歷山大這才親率主力騎兵突擊波魯斯軍的左冀。波魯斯軍立馬陷入混亂,並很快的徹底潰敗。

此次戰役,印度

波魯斯軍的

步兵死亡近二萬,騎兵和戰車幾乎全部被毀,所有幸存的大象都被俘。

波魯斯國王

的兩個兒子、本地區的印度總督斯皮塔西斯、大象和戰車的指揮官們、騎兵全部指揮官、以及大多數指揮官幾乎全部戰死。而在亞歷山大的部隊方面,

僅戰死步兵八十人,夥友騎兵約二十名,其他騎兵二百名

【注3】

亞歷山大用自已生命中最後一場戰役,向世人說明了“

只有僵化的統帥,沒有僵化的戰法!

”,給自己傳奇的一生,完滿地畫上了一個句號。

【注1】:此處敵人數量出自《

亞歷山大遠征記

》、

希臘羅馬名人傳

【注2】:詳見上一篇《人類戰爭變革編年史(一)——第一支常備軍》

【注3】:此處戰役雙方傷亡數量出自

《亞歷山大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