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線》為什麼法官普遍喜歡“和稀泥”?可不是為了結案率

在《底線》這部劇裡面,我們可以看到在法院裡面的很多案件和劇情,我們會發現一個不爭的事實,在很多的案件裡面,尤其是一些案件的判案過程,你們發現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劇中,那個主角靳東飾演的立案庭庭長,他所做的案件裡面,很多都沒有立案,而是透過調解的方式解決了,說白點,就是法官“和稀泥”。

《底線》為什麼法官普遍喜歡“和稀泥”?可不是為了結案率

而且是一個兩個就算了,沒想到靳東這個立案庭的庭長是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正面搞不定,就背地裡來調,總之就是各種“和稀泥”,甚至一些嚴重的案件,也在他的和稀泥下,把案件來了個大事化了,目的就是一個,為了給當事人達成調解,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法官都喜歡“和稀泥”呢?

《底線》為什麼法官普遍喜歡“和稀泥”?可不是為了結案率

這不是我瞎說的,劇中有個案子,就是那個服裝店的老闆娘嘲諷男子的事情,男子肯定不服了,一怒之下,就把男生告上了法庭,老闆娘也不服了,雙方是誰也不讓誰,眼瞅著這場官司估計要打起來了,結果,在方遠的各種和稀泥之下,最終,老闆娘給男生一個7折永久優惠結束了,我是這個老闆娘和男子,心裡鐵定都不樂意。

《底線》為什麼法官普遍喜歡“和稀泥”?可不是為了結案率

如果這種小事和稀泥也沒啥事情的,但後面的劇情裡面,那個離婚案就有點激烈了,甚至都到了要大打出手的地步了,可是,後來呢,是什麼情況?在靳東的調解下,雙方又達成了和解協議,放下了彼此之間的矛盾,繼續維繫在一起,給人的感覺就是法官這也太“和稀泥”了點,這還不是個例哦!

《底線》為什麼法官普遍喜歡“和稀泥”?可不是為了結案率

似乎法官都特別喜歡調解結案,可能很多人第一時間會聯想到“結案率”,早年不是出了個年底不立案的說法,就是為了結案率,後來,遭到了高層的嚴厲打壓,所以,基本不會出現所謂的“結案率”,事實上,之所以法官普遍喜歡“和稀泥”的原因,更多的是為了案件不擴大。

《底線》為什麼法官普遍喜歡“和稀泥”?可不是為了結案率

法庭的審判,更多的是為了解決矛盾,很多社會矛盾並不是法院審判就能結束的,事實上,有些矛盾一旦到了法庭審判階段,反而還很容易把事情擴大化,所以,一直以來,我們國家都在探討如何多元化解決社會矛盾,因此,就誕生了調解結案的方法,法官可以視案件的大小,從而調解解決案子,所以,“和稀泥”就很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