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神秘飛行器等離子體流動控制的應用

《南華早報》8月26日報導,中國《航空動力學報》發表文章,闡述等離子體流動控制方法,用高壓電對機翼表面氣流極化,增強能量,避免失速,並附了一張圖片:

中國神秘飛行器等離子體流動控制的應用

圖中機翼前緣古銅色的就是等離子體發生器,圖源:中航研究院低速和高雷諾數空氣動力實驗室。

文章的重點是解決無尾飛翼縱向力矩短的問題,一旦進入失速,容易迅速發展為深度失速,造成失事。2008年,關島一架B-2在起飛時,由於儀表故障,飛控將飛機過早拉起,迅速進入無法改出的深度失速,兩名飛行員跳傘逃生成功,飛機墜毀。

文章稱,採用等離子體流動控制技術後,即使在108公里/小時的低速,依然沒有發生失速。

看到訊息,不明覺厲。趕緊搜了一下,發現中文文獻裡,等離子體流動控制的研究很多,從亞音速到高超音速,什麼都有。大多隻有摘要,少數則是純學術敘述,很難看懂。但也有一些都相對淺顯的綜述。再放狗搜英文那邊,也發現這是很熱門研究話題。

根據看來的一知半解,大概是這麼回事:

用高壓電對流經的空氣電擊極化後,可以根據需要,在流路後方透過電場的極性控制,要麼把帶電的空氣拉過來,要麼把帶電的空氣推出去。

在失速控制的情況下,需要避免氣流分離,因此要拉過來,使得氣流繼續貼附在機翼表面,繼續產生升力。

中國神秘飛行器等離子體流動控制的應用

左為等離子體發生器關閉,有明顯的氣流分離;右為等離子體發生器開啟,氣流在超大迎角下依然可靠貼附

在氣動控制的情況下,需要在沒有機械尾翼或者副翼情況下,用“推出去”改變氣流方向,達到飛行控制。

也就是說,等離子體流動控制不僅可用於防失速控制,還可用於補充甚至替代尾翼、襟翼、副翼的作用。在理論上,在圖中中央機體的側壁用一對等離子體發生器,也可以實現B-2必須用開裂式副翼才能實現的方向控制,而不需要有影響隱身的蒙皮開口或者氣動控制面開縫。

與常規的機械舵面相比,沒有機械舵面和作動機構,取消常規的機械連桿和液壓,減輕重量,有利於隱身,有利於高超音速飛行,反應非常敏捷。缺點是需要高電壓的等離子體發生器,等離子體對空氣性質(溫度、密度、在雷雨區的帶電等)敏感,飛控需要補償。

但等離子體流動控制的潛力是無可置疑的。很高興看到中國不僅在進行相關的一般理論研究,還結合具體的飛機構型進行更加實用的應用研究。

順便提一句,等離子體還可用於飛行器隱身,用暗淡、模糊的影子掩蓋清晰、明亮的雷達發射特徵,這是多年前俄羅斯吹得很厲害的,但是否達到實用,誰也說不清楚。圖中的等離子體發生器也恰好在最需要隱身的機翼前緣,是巧合嗎?不是巧合嗎?

至於圖中的飛機像什麼,一千個人的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只看到幾乎通長而且截面規整的中央機體,推斷是高度融合的翼身融合體,但不是純無尾飛翼。前者的好處是保留了承力的圓筒形中央機體,筒形機體內還便於佈設幾乎全長的武器艙,可以攜帶長大的重型武器。看發動機艙形狀,估計是雙發,如果是兩臺WS20,估計最大起飛重量可達150噸級,比轟-6K增加50%。還是比B-2小,但可能和B-21相近。

中國神秘飛行器等離子體流動控制的應用

但這到底是什麼,我真是什麼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