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電影聯展 |《回聲》鍾雨源導演專訪

“她”電影聯展 |《回聲》鍾雨源導演專訪

鍾雨源

香港浸會大學影視製作碩士、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士。編導

《南牆》《浮生三日》《鏡鑑》《霓虹綻放》《回聲》等多部影片

;入圍羅馬短片節、戈勒岡州短片節、莫斯科短片節等多個國際電影節,獲校級至國家級獎項數十個,如NCDA第七屆全國高校藝術設計大賽一等獎;美術作品

《黃泉之上》

獲東京國際短片節,戛納國際獨立電影節,多倫多獨立電影節最佳學生作品獎,入圍多個國際電影節。

“她”電影聯展 |《回聲》鍾雨源導演專訪

《回聲》

入圍羅馬短片節,戈勒岡州短片節,莫斯科短片節 |

回聲預告片

短片劇情

2022年,因懷孕應激反應休假兩週的28歲李若一重新返回職場,卻發現自己的工作已經被下屬接手,李若一憤而辭職。

本以為金融高知男友顧梟會支援自己離職做自媒體的決定,沒想到兩人爭吵一番,李若一逐漸陷入到顧梟的PUA陷阱中。顧梟長期的冷暴力與控制讓李若一感到痛苦卻無力改變。但某天,她卻意外地在通風管道中發現了“變”字,管道中不斷重複的“快逃”更讓她毛骨悚然…

“她”電影聯展 |《回聲》鍾雨源導演專訪

回聲海報

採訪對話

記者:

回聲的創作初衷是什麼?最開始怎麼想到要去寫這樣一個故事的?

鍾雨源:

最根本原因來自於一段失敗的戀愛關係,隨後又閱讀了《煤氣燈效應》這本書,進而衍生出《回聲》的原版110分鐘電影劇本。如果說原版劇本是“以女性在婚姻生活中被pua這個命題,去討論每個人對自身困境的覺察和擺脫困境的方法”,那麼這個精簡到20分鐘的短片主要就是表達“自救,逃離家庭、職場、婚姻三重PUA”的主題。相比起前幾部作品,比如《過審》和《晴方好》,我在

《回聲》之中加入了許多商業片的元素,算是一個全新的嘗試,嘗試在商業片和藝術片之間尋找平衡。

記者:

《回聲》給予了觀眾現實主義的觀感。可夢魘的設計,攝影手法又涵蓋了一定的文藝片和導演您的主觀意識特色,可是它的主題,故事,情節,都是引人入勝的,您是如何在作者電影和商業電影中權衡的呢?

鍾雨源:

pua是一個很廣泛的社會議題,這個主題擁有同時向商業性和作者表達方向發展的潛力,因此我在拍攝時並沒有完全採用純現實主義的手法拍攝,有意識地加入了一些商業化的元素。

奉俊昊的《寄生蟲》就是一個特別好的範例,我認為它完美地做到了在商業和文藝即個人表達之間的平衡,這是我很希望得到並且呈現出來的作品樣貌。但是就目前來看,很多人還是認為《回聲》是一個文藝大於商業的影片,主要來源於它過長的前搖和鋪墊。我認同這個觀點,但我也認為前面幾分鐘中的鋪墊是不可或缺的。不論如何,《回聲》短片是我嘗試平衡的一個結果,對未來拍攝長片具有借鑑意義。

“她”電影聯展 |《回聲》鍾雨源導演專訪

回聲劇照

記者:

您在《回聲》這部短片的創作上遇到過困難嗎?您是如何解決的呢?

鍾雨源:

總體而言並沒有遇到很艱鉅的困難,相反在朋友的幫助下,我很幸運能順利地完成短片的創作和拍攝。

最大的困難是在於長片改短片的呈現,而不是實際拍攝。

把一個110分鐘的故事用20分鐘講清楚難度是比較大的,因此短片改變了人物性格,激化了矛盾衝突。確實我的“縮寫”水平還不足夠,片子也存在填塞太滿的問題。但同時,我也很高興能夠把這個短片完整地拍攝出來,因為這可以讓觀眾看到我的風格,並且為長片的拍攝去做準備。這樣的案例在業界也有許多,例如《大佛》和《大佛普拉斯》,《吉祥》和《吉祥如意》。

記者:

您認為現在的女性的壓力是多來自於外部,還是甚至女性本身都在自我束縛,需要尋求自我解放呢?

鍾雨源:

雖有許多外界評價不可避免,我認為最根本的壓力還是來自內部。比如外界認為女性到了28歲時就一定要結婚,而過了35歲就不適合生孩子了,就要按照這樣的“規定”走嗎?

其實最根本的點在於女性內心,在於她自己是怎麼想的。

如果她對外交流少,生活的環境比較閉塞,那她可能會認同上述被傳達的觀點,因為這是她從小到大被塑造的世界觀。但是

如果這個女性見識更廣,視野更開闊,她內心的矛盾就會消減。

我在香港讀書的時候,有一件事情對我影響很深:我們專業有很多比我年長的人,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還在讀研讀博,他們真的有緩解我的年齡焦慮,因為

他們都並不是在一個世俗認定的年齡做“該做的事情”

。所以我覺得如果一個女性,她的視野足夠廣的時候,看的書、電影、經歷的東西比較多的時候,其實就正在完成自救。舉個例子,如果某個人看過《煤氣燈效應》,他/她就會對自己什麼時候被pua很清楚,不會深陷其中。前段時間就有一個新聞,一個女性被她的丈夫對她打壓,冷暴力,其實她對自己也有束縛,認為自己要奉獻於這個家庭,但她最後透過旅行出走的方式完成了對自我生命的昇華和和解,最後回到家向丈夫提出了離婚,我覺得這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自救和擴充套件生命寬度的一個例子。

《回聲》中的李若一也是透過年輕的自己完成了對未來自己的救贖。

“她”電影聯展 |《回聲》鍾雨源導演專訪

回聲劇照

記者:

其實現在許多對女性的偏見是經由原生家庭承繼下來的,就像《回聲》中李若一的原生家庭一樣,孩子在接受到如此的耳濡目染,即使在試圖逃離的過程中也可能會陷入迴圈,您是否認為這是一種悲劇呢?

鍾雨源:

我特別高興你們問了這個問題,因為我在前期劇本創作的時候,參考了一些意見,

有些人建議我把父母的角色去掉。但是我就堅持保留,因為我想展現職場,家庭和婚姻對女性的三重束縛,而且建議我拿掉的一般都是男性,這件事情本身也很有意味。

可以看出來李若一的父母是女強男弱的關係,而且母親經常發脾氣,二人經常劍拔弩張,所以在這樣的家庭裡成長起來的李若一,她內心會比較自卑。父母和家庭環境的交代也能幫助完成李若一個人的角色塑造。然後說到下一代的問題,就是李若一跟她的女兒,其實我在110分鐘劇本里面是有女兒這個角色的,我也會探討李若一是否能自救成功,能否帶著女兒一起逃離束縛。

女性在社會中,職場中經常會遭到不平等待遇,比如,同工卻不能與男性同酬。這樣的現象其實是非常普遍的。

如果我們無法改變社會,但那就改變自己吧。

去自救,就是《回聲》討論的主題。

“她”電影聯展 |《回聲》鍾雨源導演專訪

回聲劇照

感謝參與回聲製作的每一個人(排名不分先後):

袁錦麟 張正陽 翁梓灝 鄒沂岑 李怡蓓 張亞龍 周玉婷 張宸碩 蔣鮮璐 劉小好 楊丹伊 邱曉璐 朱明明 孫彬 董歆宇 尹志成 尹妍熹 胡必文 劉愛心 林晨 黃君曜 霍虹瑾 卞忠蘭 鐘鳴 趙國松 包成尤 陳強 宋光愷 李鍵 張聖瑄 吳璇 縱然 王翊安 白宸東 遲榮坤 周文強 王燦 郭郭 林晨 鄭峰 陸祖輝 羅魯科 劉天翠 戴旭

採訪記者 | 任昕陽 柳彥宏

文稿整理校對 | 柳彥宏 殷瑞

排版編輯 | 殷瑞

“她”電影聯展 |《回聲》鍾雨源導演專訪

她視角 她電影

自在觀影 計劃 第二季

“她”電影聯展

策展前言:

她:讀: tā ( she;her)

1。“她”是現代漢語裡常用的一個人稱代詞,專指第三人稱的女性,到20世紀20年代女權運動的興起,出現了tā這個音。

2 。 稱代美好的事物或者是自己尊重熱愛或喜歡的事物,往往用“她”字。

3。 “她”電影: 她 主創的(不限 編 導 演 攝 等) 她主題的當代電影。

4。 跟隨她的視角 凝視她的電影

5。 “她”電影聯展

“她”電影聯展 志願者團隊

策劃/外聯:王倩 朱昱穎 李宗倫 王南昭 任昕陽 畢紫涵

外聯組: 楊發財

宣傳組:鄭鈺詩 尹小玲 傅盈瑜 李欣諾

記者/編輯:鄧景文 殷瑞 柳彥宏

策展人:小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