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早沒了,但“蘇聯內戰”卻一直在打?

有句玩笑話是這樣說的,早已經不復存在的蘇聯,生孩子不太行,但“生”國家的勁頭,可是相當的足,不知不覺中,竟然給後輩們,留下了一堆很難捋順的麻煩。

蘇聯解體後,那些號稱“親如兄弟”,曾經被團結在一面紅旗下,為了同一個理想而努力奮鬥的前加盟共和國們,不少都陷入了複雜的紛爭,有的還引發了不同規模的武裝衝突和烈度不小的戰爭。

蘇聯早沒了,但“蘇聯內戰”卻一直在打?

近的就看,原本同宗同源,但如今卻在互相傷害的俄羅斯和烏克蘭。

還有20多年前,俄羅斯付出巨大代價後,才最終搞定的內高加索車臣問題;

以及外高加索的一堆亂象。

蘇聯早沒了,但“蘇聯內戰”卻一直在打?

比如,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這兩國從蘇聯垮掉之前就開始私自“大打出手”,之後一直衝突不斷。

另外的一個高加索國家,喬治亞,也不安穩。1990年代初,在蘇聯解體後的武裝衝突中,直接“生出”個“阿布哈茲共和國”;到了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期間,俄格戰爭爆發,又“生”出來了一個南奧塞梯共和國。

蘇聯早沒了,但“蘇聯內戰”卻一直在打?

更有中亞五個斯坦,雖然看名字好像都是差不多的民族,關係應該還不錯,但其實,除了哈薩克外,其餘四國,也自蘇聯解體前夕,已經就相關的邊界和“飛地”問題(指那些屬於本國,但不與本國相連的土地)開始了規模不等的武裝衝突,直到當下的21世紀,還在偶發流血事件。

不過,這裡需要單獨拎出來解釋一下的是,不同於外高加索各國或者中亞五個斯坦,內高加索的車臣問題,屬於俄聯邦的內政。

車臣和烏克蘭、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喬治亞、中亞五個“斯坦”這些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身份,是不一樣的。

蘇聯早沒了,但“蘇聯內戰”卻一直在打?

車臣傳統民族服飾

蘇聯的全稱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屬於一個眾多加盟共和國組成的“聯邦”——俄羅斯、哈薩克、白俄羅斯、烏克蘭、喬治亞等等都叫做“加盟共和國”,原本就是以自願形式入盟的,所以散夥解體的時候,自然也有一定的主動權。

而車臣則屬於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俄羅斯聯邦內部的“自治共和國”。

雖然名字裡有“國”的字眼,地方領導也叫“總統”,但“車臣自治共和國”並非主權國家,僅類似於俄聯邦內部的一個高度自治的民族自治區而已。因而,蘇聯解體後,當然也歸俄羅斯管。

蘇聯早沒了,但“蘇聯內戰”卻一直在打?

俄羅斯境內的自治共和國(省級行政單位,並非獨立主權國家)

所以,車臣要鬧獨立,那屬於分裂國家的行為,俄羅斯出兵平叛的兩次車臣戰爭,均屬於俄羅斯政府維護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行為。

而那些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們內外紛爭,除了過於親西方的喬治亞,和非要加入北約的烏克蘭,其餘的,俄羅斯雖然都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但大多數時候,並未直接上正規軍隊。

接著,咱們就從東邊的中亞講起,說說蘇聯垮掉後,各地的“蘇聯內戰”,是怎麼打起來的。

蘇聯早沒了,但“蘇聯內戰”卻一直在打?

紅旗倒下後,曾經的“兄弟”們,很多都互毆了起來

中亞的矛盾和紛爭,很大程度上,就跟蘇聯當年在中亞地區的那套脫離實際的民族識別和強行劃分邊界有關。

原本,這些“斯坦”的祖先們,並沒什麼民族和國家的概念,更像是一些部族集團聯盟——塔吉克高原+山民,吉爾吉斯山民+農民,土庫曼和烏茲別克農民+牧民,哈薩克遊牧民。

蘇聯早沒了,但“蘇聯內戰”卻一直在打?

五個“斯坦”中,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的入盟時間最晚——因為那之前,它們根本不存在

雖然他們在長相上有區別,但習俗卻多有交匯之處。

人們區別身份的主要依據是——經濟地位、宗教教派和所效忠的部族首領。

而蘇維埃政權卻偏要人為地在他們覺得都差不多的人群中,強行區分開不同民族身份。

結果,很多時候,這裡的人們往往在自己都很懵圈的情況下,被“識別”成了不同的“民族”。

下圖是1924年10月蘇聯管轄的中亞版圖,當時一共只有三個民族劃分——哈薩克、烏茲別克和土庫曼。而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則都是後來蘇聯強行“識別”出來的民族和疆域,連帶著的一系列問題,搞得至今麻煩不斷。

蘇聯早沒了,但“蘇聯內戰”卻一直在打?

這麼一來,當地人的身份認同開始不斷受到主流社會文化和心理暗示強烈影響——之前大家都是一群人,而如今政府不斷透過宣傳機器說,我是甲民族,隔壁老王是乙民族。時間久了,團結意識難免越來越淡,甚至彼此會真的認為——隔壁老王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特別是佔了中亞最主要的農業區,人口數量NO。1的烏茲別克,曾經吃了不少虧。

當年的莫斯科方面為了防止它一家獨大,將一些原屬烏茲別克部族的聚集地切割得七零八落,分給了兩個新造出來的國家——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

這導致,隨著蘇聯的崩塌,烏茲別克和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立即就邊界和飛地問題陷入了數十年的紛爭,至今已經爆發了多次邊境武裝衝突,但結果基本都是“雙輸”。

蘇聯早沒了,但“蘇聯內戰”卻一直在打?

2021年4月,吉、塔兩國邊界巴特肯地區的衝突中的吉方部隊,雙方開始只是擲石塊,然後就是槍戰,各有傷亡

好了,咱們再將視線轉向高加索地區。

這裡的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都是非常不好惹的“狠角色”。

蘇聯早沒了,但“蘇聯內戰”卻一直在打?

很久很久以前,亞美尼亞也曾“闊”過一陣子,建立過自己的大帝國。直到公元5世紀,亞美尼亞不幸淪為了波斯帝國的“保護國”,名存實亡。再往後,隨著阿拉伯帝國的崛起,亞美尼亞徹底亡國,被阿拉伯人控制。

在那段歲月中,阿拉伯人曾用盡了手段,利誘和血腥迫害雙管齊下,試圖強迫亞美尼亞人改信伊斯蘭教,都沒能成功。

可見,這個民族,性格之剛烈。

蘇聯早沒了,但“蘇聯內戰”卻一直在打?

大部分亞美尼亞人篤信天主教

公元15世紀中期,隨著拜占庭帝國的覆滅,亞美尼亞人的聚集地,又成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統治疆域。

兩百多年後,沙俄在高加索山和西亞地區大舉擴張,逐漸蠶食奧斯曼帝國疆域。東北方向的亞美尼亞聚集區被劃入了沙俄帝國版圖。

直到20世紀初,隨著沙俄帝國的覆滅,近代亞美尼亞才第一次獲得獨立。

也正是從這時起,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槓了起來。

相比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的歷史要短得多。

蘇聯早沒了,但“蘇聯內戰”卻一直在打?

亞塞拜然舞蹈

大約在11世紀,亞塞拜然民族最終形成,主要信仰伊斯蘭教,受伊朗的影響很深。時至今日,伊朗境內的亞塞拜然人都比亞塞拜然本國人口多(阿國境內一千萬人口,但伊朗有一千五百萬亞塞拜然人)。

蘇聯早沒了,但“蘇聯內戰”卻一直在打?

巴列維王朝的末代王后法拉赫就是伊朗境內的亞塞拜然族人

一戰後,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幾乎同時宣佈獨立,很快,就圍繞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納卡地區)的主權歸屬,開始廝殺起來。

這個納卡,原本屬於奧斯曼土耳其控制下的傳統亞塞拜然聚居區,後來又被南下的沙俄佔領。

隨後,為了對峙和噁心奧斯曼帝國,沙俄政府將大量亞美尼亞人遷入了納卡地區,並驅逐了當地的亞塞拜然穆斯林。

於是,在亞塞拜然疆域內,就突兀地出現了這麼個亞美尼亞基督教聚集區。

蘇聯早沒了,但“蘇聯內戰”卻一直在打?

圍繞這塊飛地和相關邊界問題,近一個多世紀以來,雙方曾經三次大打出手:

一回是1918-1920年間的“亞美尼亞—亞塞拜然戰爭”。

這場衝突曾爆發過大規模的種族屠殺,直到蘇俄軍隊(1922年後才有“蘇聯”一說)開進高加索地區,趁亂把交戰的兩國都收入囊中,教育成了自己的“小弟”來共建蘇維埃社會主義後,才總算罷手。

第二次是蘇聯解體前,1988年2月,作為蘇維埃加盟共和國的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不顧老大的勸阻,私下在邊境開打,一直打到了蘇聯解體後。

當全球人民都看到了一副“奇觀”——對峙的雙方都穿著蘇軍軍服、操作著蘇制武器,甚至連口令、旗語和戰法戰術都一樣,簡直妥妥的蘇聯內戰。

蘇聯早沒了,但“蘇聯內戰”卻一直在打?

整個衝突從1988年一直持續到了1994年,其緊張和血腥程度不亞頓巴斯衝突,聯合國也曾多次介入。

不過,因為九十年代初這段時間,諸如海灣戰爭、蘇聯解體、南斯拉夫解體等各種驚天動地的“大事件”實在太多太多了,相比之下,這場曠日持久的區域性戰爭並沒產生很大的存在感。

第三次則是2020圍繞納卡地區的軍事衝突。最終,在土耳其的大力支援和伊朗方面的影響下,亞美尼亞不得不被迫放棄了納卡地區,開始在俄羅斯的護送下,撤走當地居民。

尷尬的就在於,作為集安組織成員的亞美尼亞(其總理帕希尼揚還是集安組織主席),並沒有得到俄羅斯大哥的直接出兵相助——高加索這塊地方,實在太亂太複雜,連“戰鬥的俄熊”,都得三思而後行。

蘇聯早沒了,但“蘇聯內戰”卻一直在打?

俄羅斯確實也當了調停人,但戰爭結果,還得靠他們自己的國家實力

沒成想,趁著俄烏亂局,烏軍開始反攻的節骨眼,2022年9月,由亞塞拜然挑頭,兩國邊境又出現了一場短暫交火。

這次,石油資源豐富,背後勢力強大的亞塞拜然仍舊佔據著明顯優勢。更何況,亞塞拜然的人口,還是亞美尼亞的3。4倍。

蘇聯早沒了,但“蘇聯內戰”卻一直在打?

亞美尼亞總理帕希尼揚這個集安組織安全理事會主席,算是做了個“寂寞”

除了上述兩國,要說外高加索密佈的戰雲,就得講講從喬治亞“生出來”的兩個“國家”——阿布哈茲和南奧賽梯。

蘇聯早沒了,但“蘇聯內戰”卻一直在打?

按時間順序,先看阿布哈茲。

阿布哈茲雖然親俄,並從“獨立”之初就想入俄,但奇怪的是,這塊地方的主要居民,卻並不是俄族人,也不信東正教,很多屬於穆斯林。

蘇聯早沒了,但“蘇聯內戰”卻一直在打?

被戰火摧毀的阿布哈茲議會大樓

阿布哈茲和喬治亞的樑子,從沙俄時代就已經結下。沙俄帝國崩潰後,曾經也一度迎來了短暫的獨立。

直到1921年12月16日,阿布哈茲經過蘇聯的“說服教育”,和喬治亞簽訂了同盟條約,自願放棄獨立和主權,作為了外高加索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一份子加入蘇聯。

再後來,按照蘇聯對高加索地區加盟共和國的再分配,阿布哈茲直接被劃歸了喬治亞,成了格境內的“自治共和國”(就類似於俄羅斯和車臣的關係)。

其實,早在蘇聯解體前夕,阿布哈茲就已經跟喬治亞過不去了。

1989年,阿布哈茲曾舉行了“全民公投”,要求脫離喬治亞,以自主獨立的身份加盟蘇聯。但這一要求,遭到了喬治亞的直接拒絕。

蘇聯早沒了,但“蘇聯內戰”卻一直在打?

當年設計的“國徽”

1991年4月9日,喬治亞宣佈脫離蘇聯而獨立的當天,阿布哈茲也直接宣佈脫離喬治亞獨立。

雙方曾發生過短暫的戰爭。隨後,蘇軍介入,衝突暫時停火。

很快,蘇聯解體,“大喬治亞主義”開始流行,離心力向來很強的阿布哈茲、奧賽梯人一下子淪落成了二等公民。

1992年8月14日,阿布哈茲戰爭爆發,並持續到了次年9月27日。

戰後,阿布哈茲從當初的“黑海明珠”淪為“黑海最窮地區”,不僅人口規模銳減,工業基礎被廢,就連當年特別興旺的旅遊業也徹底垮了。

蘇聯早沒了,但“蘇聯內戰”卻一直在打?

阿布哈茲的戰爭難民

但即便如此,多數阿布哈茲人卻表示並不後悔——他們認為,寧可過窮日子,也比被喬治亞人摁在地上摩擦要強得多。

蘇聯早沒了,但“蘇聯內戰”卻一直在打?

紅配綠的旗幟,就是阿布哈茲的“國旗”

而2008年俄格戰爭中“生”出來的南奧賽梯,也同樣有著非常濃郁的蘇聯情結。

早在喬治亞決定脫離蘇聯的同時,其境內的“自治州”——南奧賽梯就曾宣繼續忠於蘇維埃政府,要脫離喬治亞,直接做蘇聯的加盟共和國。

然後,喬治亞拒絕了它,再然後,蘇聯就沒了。

蘇聯早沒了,但“蘇聯內戰”卻一直在打?

南奧賽梯民族服飾

很快,1992年1月,南奧塞梯舉行了全民公投,公投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南奧塞梯居民同意獨立。

但喬治亞不同意。

於是,雙方爆發衝突,還一度驚動了聯合國的維和部隊。

後來,在俄羅斯的調停下,雙方停火,南奧賽梯幾乎已經形成了事實上的獨立。

2003年,喬治亞爆發顏色革命(玫瑰革命),開始無底線的西方靠攏。

2008年4月,喬治亞曾試圖加入北約,雙方矛盾馬上激化。

8月,俄格戰爭爆發,喬治亞被吊打,自此徹底失去了南奧賽梯的控制權。

蘇聯早沒了,但“蘇聯內戰”卻一直在打?

最後要講的這個德涅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共和國,就是那個大名鼎鼎的“迷你蘇聯”——德左。

蘇聯早沒了,但“蘇聯內戰”卻一直在打?

位置還就是在這條河的左岸

在這裡,你恍惚間會產生一種時空穿越之感——蘇聯的紅旗、鐮刀錘頭、蘇式的標語和建築。。。。。

蘇聯早沒了,但“蘇聯內戰”卻一直在打?

德左街頭

德左原本是摩爾多瓦的一個自治區,曾聚集了摩爾多瓦工業的精華。據1990年公佈的資料顯示,德涅斯特河東岸地區貢獻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GDP總值的40%和發電量的90%。

跟之前那兩個有蘇聯情結的“國家”的情況差不多,德左居民跟摩爾多瓦的主體民族有著歷史和現實的矛盾,也曾經更認同蘇聯的意思形態,不願意和所在國家一起脫離蘇聯;

蘇聯早沒了,但“蘇聯內戰”卻一直在打?

一起“追憶”蘇聯榮光

此外,工業發達的德左,它的上下游產業,都屬於俄羅斯的配套企業,非常依賴俄羅斯的工業體系。這方面,和如今的頓巴斯地區情形很是類似——他們的俄族人口占比也就40%左右,但90%的工業都跟俄羅斯有關。

1992年,摩爾多瓦內戰爆發。

戰爭持續了近半年。之後,雖然雙方停火,但德左卻已經達成了事實上的獨立,自此不再受摩爾多瓦的控制。

蘇聯早沒了,但“蘇聯內戰”卻一直在打?

當然,以上這些蘇聯解體後“生”出來的國家,都屬於不被主流社會認可的“非法存在”,也沒有受到聯合國的承認。

甚至德左曾經現後兩度要求加入俄聯邦,都遭到了莫斯科方面的拒絕,至今俄政府也沒正式承認過它。但事實上,德左卻早已經跟俄羅斯的一塊飛地,差不多了。

有意思的是,上述“國家”之間,倒是互相建立了“外交關係”。

蘇聯早沒了,但“蘇聯內戰”卻一直在打?

這是和南奧賽梯建交了的“國家”

總之,這些“國家”的前生今世,都相當複雜,確實無法進行非黑即白的判斷;但同時也不得不承認,蘇聯時代刻板的民族劃分和人口大換血,曾為當今的亂局曾埋下了不小的隱患。

都說大國動動翅膀,世界就會翻江倒海。更何況,這個曾經的超級大國,它自己竟然也垮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