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們稱河南為老家,有什麼歷史原因嗎?

河南被稱為“老家”的歷史主要有以下幾個大的原因:

1、血緣傳承:黃帝故里,黃帝也叫軒轅黃帝,是中國人公認的中華第一始祖,五帝之首,人們自稱炎黃子孫,他們或出生在河南,或定居河南,在河南繁衍生息,才有了後來的中華文明,所以從血緣上,就有相當一部分人是“河南人”。

2、姓氏,據不完全統計,中國180餘個有記載的姓氏中,有90多個常見姓氏源自河南,其中:姬、姜、姚等上古姓氏均出自河南,後衍生出張王李趙等中國大姓,這些姓氏佔了中國近80%人口,既然自己的姓就來自河南,那河南可不就成了自己的老家?

3、文化,黃河中下游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是中華文明誕生地,這些文明在居中的河南交映生輝,祖先們在此創造了中華文化,中華文化也從此發揚四海,文化在,故鄉就在。

4、歷史,“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五千年文明看河南”這些說法也恰恰吻合了中國的發展史,河南在中國的地位,就是中國在世界的地位,國人如何看河南,世界人便如何看中國,河南是中國的經典之地,也就代表了中國人的發展史。

5、地理,河南地處中原,被稱為“天下之中”“中州之地”“中原大地”,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定鼎中原,逐鹿中原等說法,從此不難看出河南的地理位置何其重要,自古是兵家必爭,歷朝歷代作為腹地,丟失河南意味著亡國不遠,因此也把河南視作中國的地理象徵。

6、人口遷徙,河南先後經歷了數次超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幾乎逢遷必豫,如秦始皇發動的人類第一場大遷徙,將人們從山西陝西河南三地遷往東部和南部,這充盈了河南南部的人口。第二次宋朝戰亂遷徙,河南、陝西人逃至四川,豫北人南遷湖北江蘇等地,此次遷徙持續時間長遷徙距離遠。第三次和第四次都是明朝發動的,就是著名的洪洞縣大遷徙,從山西陝西河南一帶大批次向南方遷徙,此時河南人口已然成為遷徙主力軍,他們先是西進臨汾洪洞縣領取遷徙證,然後南下到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廣東等地接受當地政府安置。第五次大遷徙就是42年饑荒逃難,許多經歷過的老人仍然在世,往事歷歷在目,受災千萬,餓死170萬,總計因災死亡300餘萬人,相當於南京大屠殺的10倍!隨後的58年大饑荒,這兩場繼而連三餓死無數人的災難讓河南人發生了改變,變得省吃儉用,變得小氣,變得膽怯,變得不敢出門,變得怕欺負,變得老實,變得與社會脫軌,變得臭名昭著。但也讓河南人被迫撒向全國,處處都有河南人,許多人印象中的老家,就是河南,而河南人是無比戀家的,他們身在外而心不曾遠去,他們會教育子孫,勿忘家鄉,有朝一日回去祭祖,甚至落葉歸根。

綜上原因,從精神、文化、血脈、歷史上看,河南都當之不愧為中國人的老家,世界華人的老家,河南燦爛的中華文化發源地,炎黃子孫走向世界前的搖籃,中國的母親,尊重河南,銘記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