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次大陸的人種結構

目前生活在南亞次大陸的多數族群都是以伊朗新石器時代農夫與南亞原住民為底色,再混入印歐語族群血統形成的,他們都是混血民族,只有比例多少的區別。在當今的印度人群中,南印度達羅毗荼語系族群的印歐血統更少,這也意味著他們在種族上更接近哈拉帕人。但這不代表哈拉帕人與現在生活在北印度與巴基斯坦的印歐語系族群沒有關聯,實際上巴基斯坦人和北印度人更有可能是哈拉帕人的直系後裔,因為哈拉帕文明遺址位於這一地帶,只是他們的混有更多的印歐血統。這就好比,奧巴馬的母親是白人,奧巴馬的表哥也是白人,奧巴馬本人是黑白混血,奧巴馬的表哥在種族上更接近奧巴馬母親,但實際上奧巴馬才是他母親的直系後裔。大概這麼個關係。

這裡要解釋一個誤區,很多人將膚色黑的印度人稱作達羅毗荼人,膚色白的稱作雅利安人。還有很多人以為印度的高種姓是雅利安人,低種姓是達羅毗荼人。但是在印度,達羅毗荼人這個詞不是這樣用的。達羅毗荼人在印度特指達羅毗荼語系族群,印歐語系民族無論什麼種姓什麼膚色,都不被稱作達羅毗荼人。南印度的達羅毗荼人古代有獨立的國家,在英國殖民之前,印度南北從來沒有統一過。古代北印度人對達羅毗荼人的態度與對待其他外國人並無不同。印度古代法典《摩奴法論》成書時,達羅毗荼人尚未接受印度教,該書明確的將達羅毗荼人和其他所有當時和印度有來往的外國人都列為了剎帝利(外國人由於不守吠陀,所以不是真剎帝利,只是往來時可以權宜按照剎帝利禮節對待)。所以印度傳統上根本就沒有達羅毗荼人是低種姓這種說法。

雅利安人入侵的說法是英國學者弗里德里希·馬克斯·繆勒於19世紀提出的,它本是一個假說,但後來成為了世界上的主流說法,並進入各國教科書。印度人對雅利安人入侵的說法很反感,因為該學說曲解印度教典籍。比如有西方學者因為梨俱吠陀中提及羅剎是黑色的,就認為吠陀中描述因陀羅與羅剎作戰的段落是在講雅利安人與土著的交鋒。但是印度教中黑面板的不僅有羅剎,世界之主奎師那也是黑色的。《摩訶婆羅多》中的絕世美人黑公主也是黑色的。

南亞次大陸的人種結構

1921年哈拉帕遺址重見天日原本對雅利安人入侵說是一個打擊,因為此前的說法是先進的雅利安人征服了落後的土著。此後出土的一系列哈拉帕文明遺址證明了印度土著文明程度遠遠高於同時代的印歐語族。從此,雅利安人就只能算做是蠻族入侵了。但蠻族入侵目前也只能是一個假說,因為在考古中沒有發現哈拉帕文明毀於雅利安人入侵的證據,在遺址中也找不到戰爭痕跡。印歐語族進入印度不能等同於雅利安人入侵。

雅利安人入侵造成種姓制度更是完全沒有證據的說法。印度人不管什麼種姓都是混血,從外表是分辨不出種姓的,至少印度人自己並沒有看臉辨種姓這個技能。種姓制度也不是印度獨有的,波斯、西非塞內加爾等國古代都曾有過種姓制度,只是印度的種姓制度格外嚴苛所以尤為著名。除了印度以外,其他幾個國家的種姓制度都明確是起源於社會分工。

南亞次大陸的人種結構

下圖是南亞次大陸部分民族的常染分析。南亞有很多本土特有的基因,其中有一些很難釐清其來源,所以很多時候人們都直接以南亞成分或高加索維達混合成分來概括它。這裡直接使用了古人樣本對其進行分解。這裡的Iran_N是伊朗新石器時代居民。steppe_EMBA是歐亞草原的原始印歐語族群。onge即安達曼的翁奇人,代表南亞原住民。Han即漢族,代表東亞成分。印度人的東亞成分主要來自藏緬語族與孟高棉語族。

南亞次大陸的人種結構

孟加拉人(bengali)、旁遮普人(punjabi)、古吉拉特人(Gujarati)等印度主流印歐語系民族都是高度混血的族群,不但伊朗農夫與印歐語語族血統不相上下,還有海量南亞原住民成分。

巴基斯坦人中俾路支人(balochi)、布拉灰人(Brahui)相對較純,是以伊朗農夫血統為主導的,但他們也混有印歐語族血統和少部分原住民血統。其他巴基斯坦民族,如信德人(sindhi)、布魯紹人(burusho)、卡拉什人(Kalash),無論是印歐語族血統還是南亞原住民血統都比他們更高一些。

印度的一些山區部落也未能避免外來血統的混入。卡里亞人(kharia)印度北部原住民蒙達人的一支,一般認為屬於澳大利亞人種—維達型別。但是他們混的東亞和高加索血統比人們想象中的要多一些。庫孫達人(kusunda)是尼泊爾的藏緬語族原住民,他們的高加索人和維達血統已經達到了三分之一。

印度高種姓群體同樣是混血。Vishwa種姓的婆羅門混了海量南亞原住民血統。Tiwari種姓婆羅門的南亞原住民血統相對少一些,但也能達到三分之一。傳統上被視為賤民的Mala種姓也是高度混血的群體。這裡顯示Mala種姓賤民和Vishwa婆羅門的血統構成相似度很高,只是Mala種姓的原住民血統相對要高出大約3%左右,Vishwa婆羅門則多出同等比例的印歐語族血統。從血統來源的角度來看,這兩個種姓屬於同一個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