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全集(23)《肉食要術》

有這麼三個小故事,三位主人公處理疑難問題的辦法,聽起來一個比一個簡要,但效果卻是立竿見影,果然是大道至簡,要言不煩,而其背後深層次的原因卻也十分發人深省。

先說頭一個,我們河南濮陽啊,在北宋時稱為澶州。宋英宗治平年間,劉渙在這裡擔任知州的時候,有一年又是大旱又是地震,老百姓為了活命紛紛賣掉耕牛逃往他鄉謀生。等到來年災情過去,大家紛紛返回家園,這時候發現耕牛的價格翻了十多倍,導致急於恢復生產的百姓們根本就買不起。就在大夥兒準備二次逃亡的時候,劉渙釋出公告,讓大家來官衙找自己買牛,一律按去年賤賣的價錢贖回即可。原來劉渙在去年發現這個問題時就把州財政的錢挪用了出來,全部用於收購耕牛,如此一來這一帶只有澶州的百姓復工復產最快,流亡在外的最少。

與劉渙同時代稍晚一些的北宋名臣趙抃,在宋神宗熙寧年間任越州知州,今天江西撫州市一帶。在他任上兩浙和江西遭遇了嚴重的旱災蝗災,米價飛漲,餓殍遍野。其他州府都貼出告示,嚴禁哄抬糧價,違者一律嚴懲不怠。唯獨趙抃在撫州釋出通告,說本州高價收糧,多多益善。一時間糧商們全部把船開到了撫州境內,擠滿了碼頭。米價反而一落千丈,比好年份還要低得多。

最後一個是明朝能臣劉大夏,他在明孝宗弘治年間奉命到邊境上去管理糧餉,臨出發之前就有人提醒他說,邊境上的糧餉生意都被當朝掌權太監的親屬們籠斷了,讓他小心行事,不要得罪這些閹黨給自己招來災禍。

劉大夏到任之後,先把邊境上有名望的老人們聚集起來開了個座談會,得到了第一手資料之後,經過深思熟慮,劉大夏貼出榜文,聲稱官倉需要補充糧草若干,無論什麼人,只要能湊夠十石糧米,一百束乾草的都可以來賣。不到兩個月,官倉就全部收滿了,而且所花的費用比往年要低了很多。道理其實非常簡單,往年官倉收糧草,起步就得一百石、一千束。普通百姓自家肯定沒有這麼多,想去收購別人的又沒有經濟實力,所以只能賣給這些官宦子弟,然後他們囤積了足夠多的糧草之後自然就有了定價權,每年都能從官府獲取鉅額利潤。

而劉大夏將准入門檻調低之後,讓更多的平民參與進來,糧價應聲而落,實在是官私兩便的好辦法。

劉渙擔著風險一心為民,趙抃智商超群反常理而為之。這二位都是以一己之力於非常之時行非常手段來應對突發事件,均堪稱良臣。而劉大夏是在平常之時革除了常規定例,想必這麼簡單的辦法並不需要特別高的智商,而他的前任們都沒有去實行,或許這就並不全是能力問題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