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音箱與性

性學在我國是一個缺門。我國只有性醫學而沒有性學。關於性行為、性心理、性生理、性美學、性歷史、性生物、性社會等,幾乎到看不到深入研究的中文文獻。

1、人與動物的區別

人性與什麼區別?肯定與動物性區別。而與動物所區別的最大標誌是我認為是性目標。

動物的性需求很單純,就是為了傳宗接代,物種繁衍;人的性需求就不那麼單純:不僅為了傳宗接代,還為了“自娛自樂”,說高大上一點就是“肌膚深入審美體驗”(用身體去感受、查驗的一種審美方式)。更誇張地講,人類的性生活主要功能是“審美”而非“繁衍”。審美價值不實用,繁衍價值是實用的。

動物的性目標是繁衍,人的性目標可以說是“娛樂”順帶繁衍。而“性娛樂”的最佳條件是排卵期,因為排卵期女性雌激素分泌積極,更利於性娛樂的靈敏度發揮,以便更大程度地促使性娛樂行為,獲得身心上的極致審美體驗。但是,人類為了避免繁衍,盡然可以用避孕藥或避開排卵期的非自然方式。可見人類的性行為是把性娛樂放在性目標首位的。

這一特徵,使人類脫離了動物性,昇華到區別於動物的人性。從繁衍目標到審美目標的昇華,才真正將人類送達到“之所以為人”的偉大程序。

動物性交一般要有一個前提:雌性“叫春”。雌性不發情,性交想都別想。而“叫春”對於動物而言是要分“季節”的;人類可不是。人的雌性不“叫春”沒關係,雄性者可以透過“調情”手段,直到“喚醒叫春”;而且人類沒有“發情期”,只要身體允許,天天可以“發情”。

人類性交與動物性交體驗決然不同:母貓發情時“叫春”叫到十分“狂躁”,可感知其著急忙慌的強烈需求實現時,當公貓的JJ侵入後,“母貓”的“叫春”立刻變成慘叫,讓人聽得毛骨悚然。為什麼?因為公貓的JJ為了防止交配過程脫落——白費勁,就在JJ上長出倒刺軟骨,一旦侵入母貓的BB,母貓響動,那就疼痛難忍。一旦公貓槍彈出膛,就會趕快拔槍逃跑,否則要被搞痛的母貓咬死;狗也是:狗JJ也有一個“倒鉤”來防止交配過程脫落。但狗的磨合時間較長,狗JJ侵入狗BB後要等待一段時間才可能“扣動扳機”。這個過程中,公狗母狗都不能動,只要一動“倒鉤”就會刺痛母狗,母狗就要“狗咬狗”。

所以,動物的性交過程都是生物神經痛苦的過程,不像人類那樣“美滋滋”地審美體驗過程,而是活生生的“審痛”過程。既然如此,動物是不願意天天“審痛”的。一年一度的的性交對它們而言是繁衍任務的迫不得已。更甚者:動物其性交惡果表現在雌性螳螂交配後把雄性螳螂吃掉、公蜂交配後急速直衝雲霄自殺身亡。無論人類對這種行為如何理解,反正動物性交可能是好事,但不一定不是美事。

2、人的性審美體驗

人類的正常性交通常都是美事。而這個美事是從動物屬性中逐漸演化而來。

我記得美國社會生物學家威爾遜曾經在他的研究成果裡講到:動物為了爭取交配權(更多是繁衍權)甚至不惜拿生命冒險。比如鹿。公鹿頭上長的角越大、越雄偉,就越容易吸引母鹿的青睞。但是鹿角越大,生命風險越大:在逃避獵殺物件追逐時,因頭頂重重的鹿角,更容易被捕獲。其角大,對母鹿而言不是覺得“帥”、“好看”,而是覺得強壯,生命力強,比較容易繁育成功。母鹿對公鹿的的“壯”選擇,還是繁衍的性目標。

動物不會審美,審美是人類的專利。

公雞的雞冠長得大、錦毛漂亮、體型挺拔,這都不是為了耍帥,而是誇張自己的生命外在,以求得到更多的母雞繁衍信任。動物的美是人類的評判,動物只考慮實用。

動物對生命繁衍的投資是不對等的。

雌性或母性投資比雄性或公性要貴重。對於貓狗而言,雌性一年或一季排一次卵,以此作為共育時的出資。雌性卵子比雄性精子大了千倍萬倍。威爾遜把這種現象稱為“風險投資”。雄性精子的製造很廉價:不用等一季或一年,一次可以釋放幾億個或幾十億個。威爾遜把這種現象叫做“廉價投資”。因為精子是廉價投資,所以雄性採用廣種多收的策略,強調交配數量;但相對而言卵子叫做“風險投資”:只有一個或幾個。如果碰不上一個精子或碰到一個不健康的精子,卵子就虧大了。因此,雌性選擇雄性,出於抗風險策略,就要尋找雄壯的、健康的,確保繁育成功。

這一動物策略也一直被人類遺傳。

人是有動物性的。精子和卵子共育才能繁衍就是特定的動物性。

所以,人類的女性天生喜歡骨骼強壯、身材偉岸、長得帥的男性,因為這樣可以降低投資風險;而男性為了爭奪交配權,長得儘可能帥,哪怕後期透過鍛鍊來突出肌肉感、線條感,裝成一副很健康的樣子。

這種男性的性競爭動物策略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

在權力崇拜時代(宗教社會)、金錢崇拜時代(拜金社會),男性競爭的動物策略演變成了人類社會時代的權利或金錢。女的青睞當官的、當教授的、有錢的,實際上也是出於“風投控制”,利用男性的社會地位或金錢來保障自己的“風險投資”結果。

慢慢地,性問題中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逐漸替代了動物性的強壯。它源於動物,創新於人類。

人類的性愉悅、性審美,是最初人類審美的萌發。它是人類審美之源。

之後,火的應用發明了熟食。用水煮也好、用火烤也好,熟食激發了氨基酸的釋放,使人類嚐到了“鮮”的滋味,美食開始誕生。人類從“鮮味”開始另一觸覺審美——味覺。實物美不美對生物能量交換而言無所謂作用或價值。但是它是在實用價值上建立的務虛價值——審美價值。

美味開始豐富了人類審美體驗。並且,美食成為了人類最早的藝術。

從性交審美到食物審美,人類真正開始了更多審美領域的創造和發明,開始了真正超越動物的全方位進化旅程。要注意:性交審美永遠不能成為藝術。因為性交審美永遠是私密性的個體審美,不可能像藝術一樣稱為公開的社會審美。

3、音樂審美及其作用

藝術便是這個旅程的最好途徑。

音樂,便是人類通達審美天堂的唯一純藝術途徑。

為什麼說音樂是唯一純藝術?

從藝術語言說起。

我藉助符號學的方法來分析:

符號學基本邏輯前提:能指與所指。這是從結構語言學中攫取的概念。

能指,是一個符號範圍;所指是一個符號物件。如“狼”(發音或文字)所圈定表達的範圍就是狼而不是別的事物。

所指,是一個符號物件。如,它是“狼”符號所指的真實的、具象的、喘著氣的狼。

能指與所指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不能分開。

人類語言的符號,我把它分成本體符號、變體符號和悖體符號。

本體符號:能指與所指統一。如“狼”這個符號,所指就是真實的“狼”;

變體符號:能指與所指不完全統一。能指與所指之間的原關係發聲了變化。如“狼子野心”中的這個“狼”符號不是指真實的“狼”,而是指狼的部分屬性;這一符號功能從本體而來,變體而終。

悖體符號:能指與所指相悖。如電影《野狼》中的“狼”,既不指真實的狼,也不是指狼的部分屬性。指非所指。

我們把符號學分析方法用來考察藝術語言:

文學(散文、詩歌、小說等)、舞蹈、繪畫、建築、戲曲、電影等都是一種本體符號+變體符號的語言:能指與所指既有統一,又有變化。

音樂語言的符號,是唯一的悖體符號。

老子說“大音希聲”。意即:真正的或最美的音樂不是聲音。

的確。我們聽音樂時,沒有把它當著聲音來聽,而是當著樂(yue)來聽。孔子還據此劃分做人的檔次。他說:“知其聲而不知其音,禽獸是也;知其音而不知樂者,庶民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禮記·樂記》)。只聽聲者為動物,只聽音者為普通人,透過聲音聽樂者為君子。

我們所聽到的音樂,不是一堆泛音、諧波、倍頻程、和聲、調式、調性、復調等聲音形式的堆砌,而是聽到的是所有聲音負載的唯有音樂才能帶來的活生生的氛圍和情緒。

聲音不表現聲音,這就是音樂語言獨特的功能。悖體符號,也就是它獨特的語音形式。由於悖體符號應用,能指與所指的關係沒有本體符號與變體符號那麼具象,也因此它有著無限的解讀方式,也給人更加廣闊的想象、聯想思維空間。

悖體符號超越了人類習以為常的表達方式,所以音樂也就成為少數人群(君子)的審美工具。

在歐洲文化裡,偉大的古典音樂大師都出自宮廷。如巴赫、維瓦爾第、莫扎特、門德爾松、海頓、帕格尼尼、威爾第等。由於他們的服務物件是宮廷貴族,音樂的技巧飽含時下流行於歐洲宮廷的巴洛克式裝飾和嚴整的秩序。所以,它的精神內在嚴整有序邏輯的氛圍,大於激情衝突的情緒。

她的嚴整秩序,被貝多芬打破。

貝多芬是古典主義音樂(新古典主義音樂,即義大利作曲家F。布索尼和俄國作曲家I。F。斯特拉文斯基為代表的不在內)與浪漫主義音樂的過度者與銜接者。古典和浪漫的分水嶺是他,古典主義的掘墓人也是他。

隨著人文主義哲學興起,歐洲文化開始脫離宗教與王室的統治,走向了更多世俗的浪漫主義音樂創作。也因此,現代音樂治療多采用古典音樂,很少採用浪漫音樂。因為古典音樂不易擾動腦波的非平衡刺激,有助於α波的產生。浪漫音樂大開大合,秩序自由,情緒大於氛圍,不利於治療中腦電波的安定。

而交響樂創作中有個規律,就是奏鳴曲式。這一曲式無論是古典還是浪漫,甚至十二音序列都不去打破或者說必然遵循。這個原則就是主題呈示——主題展開——主題再現。其中展開部往往會形成主部主題和副部主題的糾葛與衝突,將這種糾葛與衝突鋪墊到高潮,再引入主題再現。

如果你研究藝術規律,會發現這一規律應用十分普遍。而且都是把表現力的高潮佈局到3/4靠後的黃金分割率處。中國偉大數學家陳景潤,後來一直在推廣數學中0。618原則的應用。

這種規律與人性做愛規律是一致的:第一部分性愛的呈示或前戲,第二部分性愛的展開或男女糾葛與衝突,逐漸加快節奏,激情迸發,不分“敵友”,狹路相逢勇者勝,直到高潮(射),第三部分,性愛的再現或激情之後的溫柔。即構成完美的“愛的奏鳴曲”。

人性中的性交,既是做愛的工具、途徑,也是做愛的目標。性需要對於動物而言是為了繁衍。而現代人確把動物性放在了第二位,把性娛樂、性體驗審美放在了第一位。沒有性審美就不可能有藝術。所以,藝術規律被潛意識地應用了性交規律。

性審美體驗,按照馬斯諾(供應心理學)的理論,就是為了獲得極致體驗。

極致體驗只有貪婪的人類才具備。它不是透過教育和培訓才具備的,而是與生俱來。既是生物本能,又是生物遺傳。

體驗就體驗,幹嘛要求極致體驗?

極致體驗作為人性的需求,是經過若干代人類基因遺傳沉澱到丘腦中的。是遺傳作用,不是後天錘鍊。

人類知冷暖、知酸甜、知聲調、知光暗等等一切知覺,都源於丘腦。而丘腦則是所有知識的門檻。它為什麼能知,那是因為遺傳了基因編組的“知”的解碼。所以它能告訴大腦這個是酸的,那個是甜的,另外一個是鹹的。你給嬰兒喂苦瓜他一定哭,為他蜂蜜他一定笑。不用教他苦的哭,甜的笑。

人的感覺可能好多不如動物,但知覺卻比動物強大很多很多倍。人的關於“知”的解碼和編碼能力,要比動物辨析能力強得多。狗的嗅覺靈敏度是人的1200倍,辨識率10萬個;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一篇文章表示,人類的嗅覺系統可以識別超過1萬億種不同的氣味。人的嗅覺辨析力,>狗多少倍?數不清。人類聽覺可以分辨40萬種聲音。狗呢?

感覺靈敏度高≠感覺辨識率高;感覺好≠知覺好。

人類正是有了更高階的知覺,才有了感知上無限極致體驗的需求。所謂極致體驗就是將知覺的豐富度細膩到超過奈米級的程度。

人要變得更高階,就需要要滿足40萬種聲音的感知空間。人類文化中沒有別的可選,只能選擇音樂可帶來的聲音感知世界。

人之於性交體驗的審美,也是一種極致體驗的審美過程。但不是每一性體驗都能體驗到極致的。如那些“嫖”。男女目標不一致,精神需求不合拍,一個目標是愛的極致,一個目標是錢的極致。兩者不能“同心同德”,達不到水乳交融合二為一的快樂。江湖中叫這種現象為“吐痰”。

“吐痰”也算審美?

排洩而已。

拿奏鳴曲式而言,以性愛的節奏佈局,對人體性愛記憶進行模擬,對人的心理影響會調動因人體性愛節律而激發年輕的荷爾蒙——多巴胺等,令人興奮甚至亢奮,甚至達到“觸電”(性交高潮的生物體震撼)的程度。這一過程,讓人得到與性愛異曲同工之妙。所以,音樂讓人上癮。

在生理上,音樂可以作用

人體的呼吸頻率、心電、肌電、腦電等,也類同於性愛生理反應。

很多對音樂上癮的發燒友,寧願整夜聽音樂,也不陪老婆上床。這是在音樂中也能體驗到極致的後果。它就像鴉片(或稱被江湖稱之“精神鴉片”)。只不過,音樂賦能是﹢,鴉片賦能是-。

音樂賦能人體生物有兩個方面作用:一個方面是音樂聲波波形與人體聲波波形類同,與噪音波形完全不同,所以用音樂頻率與人體頻率共振,就會提高人體生物振幅,達到活化細胞與組織、按摩器官與經絡的健康作用(當然,如果把音樂標準音調整到432Hz,共振效果將提高55%);二方面,音樂聲波承載的“樂”,以其性交的愛的極致體驗模擬,刺激多巴胺等積極荷爾蒙分泌,將調整人體生物激素的健康平衡。這是音樂對人類的﹢賦能。

現場音樂中的極致體驗很爽。我在管絃樂隊經歷無數次指揮實踐。其中最大規模是5管制樂隊。排練很辛苦,演出就很爽。完全被樂隊無數多細節變化有序地包圍,樂器之間的粘合與糾葛,像億萬只柔嫩的手撫摸著身體與心靈的每一個角落,身體裡充滿電流,高潮時讓人血脈噴張,被一股強電流轟擊。其感覺之爽,遠遠大於性愛。

很多年前,我聽江湖中說,飛利浦寶麗金的老闆聽音樂使用24軌開盤錄音機或現場演奏。理解:24軌開盤錄音機錄製時,現場音樂氣氛已經縮水,再進行2聲道母帶壓縮,音樂氛圍再次縮水。也可以說,再高階的錄音技術及其裝置,能儲存音樂細節的3、4成已經不錯了。錄音永遠不如現場。而現場最佳聆聽位置一定是指揮位置。

要得到重放音響與樂隊現場一樣的聽感是絕對不可能的。但可以作為追求目標。

音樂的成本極高。

一個是人才培養成本:小提琴手的培養從5歲~25歲,經歷20年的打磨。我在大學讀作曲專業,教育部、文化部規定2。5個師資配置一個學生。這在所有大學師生比配置是最高的;另一個是樂器成本。如呂思清的小提琴500萬美元,薛偉的小提琴>1。6億人民幣。大家也許都有一張“48把小提琴”的唱片,集中了48位演奏家,不要說薪酬,就是那48把小提琴的價值就是天文數字。

48把小提琴的齊奏音質與管絃樂隊的小提琴音質有很多不同。不如樂隊小提琴齊奏那麼整齊劃一,提琴群的那偌大一片散開的氣質欠缺。

4、音箱的品質與價值

聲音的記錄已經將現場音樂變形,如果再經重放音響一折磨,原資訊又要打折扣。

重放音響中,電源、音源、解碼、前級放大、後級放大、連線線都可以做到很高的信噪比、瞬態、頻響、失真等指標。這些不用擔心。唯有終端——音箱是很難做到與電子裝置比肩的水平的。

音箱,就成了音樂重放價值的累贅。但又不能缺失,必須要用。

一個價值上億的節目(無價可比),經過錄音製作剩下4千萬,在經過跛腳音箱重放,100萬都不到。經濟價值縮水100倍。即便如此,也總比現場音樂便宜實惠。什麼都前提條件都不講,只講大家都把交響樂隊請到家裡演奏,全國公民都玩樂隊也不夠需求。重放音響好,想在哪兒聽就在哪兒聽,想幾時聽就幾時聽。又方便,又低成本。

但是,重放音響的音箱卻成了音樂極致體驗的瓶頸。

音箱前端裝置不用擔心,只要音箱不拖後腿就燒高香了。因此,音箱就有兩個價效比:一個是音樂價效比,另一個是產品價效比。

高效能音箱的音樂價效比,就是它能多大比例還原重放音樂資訊。還原度越高,音樂價效比越高。尤其是管絃樂、交響樂類的還原。因為它處於音樂成本投入的價值高階。

產品價效比好理解:相同貨色價格越低,價效比越高。

音箱的還原度,從技術上理解就是保真度。保真度與還原度成正比。

要實現音箱的高保真度,從技術上可實現的主要關鍵性客觀評價指標如下:

1、頻率響應特性。這一指標測量音箱的整體曲線平坦度。也就是每個頻率之間能量輸出的差異性。越平坦,差異越小,重放頻率響應特性就越中性,不偏不倚地再現音樂資訊流經前端的頻響特性。最好控制在±1。5dB的波動。超過±1。5dB,就會被人耳辨識。也就不是高保真了。

2、功率特性。這一指標測量音箱的功率儲量。功率儲量與動態相關。儲量越大,動態越大,重放的音樂生動性越突出。雙管制管絃樂隊在指揮位置的聲音動態為127dB。(卡拉揚對樂隊的訓練採用了現代管絃樂音色創新,通透度有所提高,將交響樂隊動態提高到128dB)如果要想重放音響達到127dB,如果音箱靈敏度為90dB/1W,需要至少儲備4100W的恐怖功率。考慮錄音時的壓縮,降低40%的音樂聲功率以適配前端效能為123dB,也需要2048W的巨大功率。

3、總諧波失真。這一指標測量音箱底噪及其信噪比。現有的總諧波客觀檢測,通常針對2次諧波和3次諧波,加起來叫總諧波失真。更多的諧波不做觀察物件。其中,3次諧波的疊加是聽覺最難接受的噪音。如C5音為523。251Hz,它的3次諧波為1569。753Hz,在十二平均律裡,較G6音1567。98低了1。773Hz。超出了十二平均律規制,很刺耳。

三次諧波失真,就是三次諧波的疊加。因驅動單元設計或製造不當、因音箱箱體的設計與製造不當都會產生音樂聲波之外的三次諧波。二次諧波是頻率的偶變,三次諧波是頻率的畸變。

總諧波失真是音箱設計和製造最難控制的技術項,尤其是超低頻以下頻域和時域。通常歐美的音箱或揚聲器標稱的總諧波失真大概在200Hz~3KHz範圍。如果其標稱總諧波失真0。5%,信噪比<13dB。比較音響電子裝置≥110dB要差很遠很遠。

總諧波失真的最好物理捷徑,就是大功率低振幅。功率越大、振幅越低,失真就越低。失真控制功率與振幅成反比:同是100W/90dB,失真0。5%,振幅小1倍,失真降低50%。以此類推。

4、波形失真。

波形失真是我提出的一個新標準。它不同於諧波失真。

由於物理制約,揚聲器振膜和±氣壓不同,會形成振幅的前後不一致。這個不一致造成了揚聲器前後幅頻差異,這一差異就導致了重放音響有音箱造成的波形失真。波形失真了,保真度也就降低了。

其他重要的客觀指標,如阻抗,是功放匹配的參考;瞬態,是音箱響應時間參考。

綜上所述:性是人類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所引導的極致審美擴充套件到了從美食到音樂的寬大範圍;音樂可以模擬性交極致審美體驗,其體驗最方便最經濟的方法是重放音響系統。而重放音響系統的終端——音箱,成了系統保真的瓶頸。音箱的保真度越高,音樂的價效比越高。而音箱保真度最關鍵的客觀評價指標分別是:頻率響應特性;功率特性;總諧波失真(尤其是三次諧波控制);波形失真等四大指標。

反推理解:音箱效能品質越好,重放音樂效果越好,音樂價值利用越高,快樂極致審美體驗目標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