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每個坑爹的二代,毀在富貴來得太易

《資治通鑑》第四十二卷,漢紀三十四

漢光武帝建武九年(癸巳,公元33年)

【原文】

盜殺陰貴人母鄧氏及弟。帝甚傷之,封貴人弟就為宣恩侯。復召就兄侍中興,欲封之,置印綬於前。興固讓曰:“臣未有先登陷陳之功,而一家數人,並蒙爵土,令天下觖望,誠所不願!”帝嘉之,不奪其志。貴人問其故,興曰:“夫外戚家苦不知謙退,嫁女欲配侯王,取熬眄睨公主,愚心實不安也。富貴有極,人當知足,誇奢益為觀聽所譏。”貴人感其言,深自降挹,卒不為宗親求位。

【譯文】

強盜殺害陰貴人的母親鄧氏和弟弟陰。劉秀非常悲傷,封陰貴人的弟弟陰就為宣恩侯。又召見陰就的哥哥侍中陰興,也要封侯,把印信綬帶放到他面前。陰興堅持推辭,說:“我沒有衝鋒陷陣的功勞,而一家人中,已有好幾個人承蒙封爵賜土,使天下人不滿,這確實是我不願意的!”劉秀讚美他的舉動,不強迫他改變想法。陰貴人問陰興為什麼要這樣做,陰興說:“皇帝的外戚家往往被不知謙讓退避所害。嫁女兒要配侯王,娶媳婦要打公主的主意,我心裡實在不安。富貴有極限,人應當知足,誇耀奢侈會增加世人的指責。”陰貴人為他的話所感動,深深地自我貶抑,始終不替親屬要求官爵。

【解析】

中國歷史尤其是漢朝歷史,繞不過外戚這個群體。

相比較同樣出名的宦官,漢朝的外戚基本上都是“今年到你家,明年輪流做“的規律,沒有哪家外戚能夠長久存在。

有名的如呂氏被滅,霍氏被滅,王氏外戚因為王政君的存在長期把持朝政,最後出了王莽這個妖孽,再到東漢,陰、馬、竇、梁、鄧等等。

有道是”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

外戚這個群體,因帝王而起,也因帝王而沒。

看明白這個歷史規律再去看上面的材料並不獨特。

早在西漢時期就有類似的人,在自己家族繁盛達到頂峰的時候,開始思考退路,覺得如烈火烹油無法持久。

人性是貪婪的,沒有的想要,有的想要更多,已經很多就想要長長久久。

對於榮華富貴乃至於權位更是如此。

迴歸正題,材料中的陰貴人就是”做官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娶陰麗華“中的那位陰麗華。

此時陰貴人還不是皇后,皇后是郭皇后,就是劉秀北巡會被與真定王劉楊聯姻,娶的他的那個外甥女郭聖通。

作為劉秀少年時代就心心念唸的女人陰麗華,自然是寵得不要不要的,藉機給陰麗華的兄弟封侯。

如果換了別的家族,極有可能就接受了,畢竟又不是自己要求的,而是皇帝主動給的,咱們也不好冷了聖意不是。

但陰麗華的兄弟,侍中陰興卻拒絕了。

且看他的拒絕理由。

“臣未有先登陷陳之功,而一家數人,並蒙爵土,令天下觖望,誠所不願!”

看人說話,不管要看他說了什麼,更要看他沒說什麼。

陰興提出,沒有功勞封侯本就有議論,現在封這麼多(表示之前的已經接受),說不過去,容易招惹非議對劉秀不利。

妥妥的就是知足,表示在為劉秀著想。

但沒說的是,按照西漢的傳統,外戚封侯有先例,除此之外則是以功封侯。

強勢如漢武帝,想讓小舅子李廣利封侯也必須讓他帶兵打仗混軍功。

外戚封侯基本上都是皇后外戚封侯,所以到陰興這裡不合適,他姐姐不過是貴人。

當然,陰興的拒絕還有另外一層考量。

此時的皇后是郭皇后,他和陰麗華都有兒子。

在身份上,郭皇后出自河北,陰麗華出自南陽,兩人是存在矛盾的。

陰興此時接受,的確能封侯一段時間,但在這之後呢?

假如太子以及郭皇后沒廢,還繼承權力,到時候是不是對陰家要來清算?

退一步,不說郭皇后的問題。

以外戚身份封侯,尤其還不是皇后外戚的身份,這個先例一開以後就一塌糊塗。

作為最大受益人的陰家勢必也會站在風口浪尖上,到時候拿王莽例子限制外戚,就夠陰家受的。

再一方面,就如陰興對陰麗華說得”富貴有極,人當知足,誇奢益為觀聽所譏。”

人性嫉妒,恨人有,笑人無是常態。

如果一個人有的一切是自己奮鬥來的,羨慕多,嫉妒少。

但如果一個人他的一切來得太過簡單,甚至沒有努力就得到了,那麼眾人必然是嫉妒更多搞不好還會變成憎惡。

就好比為什麼提起二代普遍沒什麼好印象。

不是這些二代們壞,而是因為他們能有現在很大程度是投了個好胎,接受上一輩的餘蔭,而別人拼死拼活,終其一生還不及他們一個零頭。

所以啊,二代的存在,擊中人性中的嫉妒與不平衡。

若要深究,恐怕絕大多數人對於二代的想法就是,“不就是投了個好胎“、”換我我也行“、“為什麼我沒有投到有錢人家”。

所以前幾年王思聰流量極好,各種吹捧,我就覺得一點都不值得(當然商業角度可以理解,但從社會價值觀和輿情角度就不合適了),甚至儘可能低調一些。

與之相對應該宣揚什麼?

那些小人物透過自己努力改變了自己生活,那些在困境中奮戰不屈的人。

這樣才能讓14億多普通的中國人看到希望,整個社會才會有純樸有活力。

世間能有多少王思聰?但世間卻有千千萬萬為生活忙碌奔走的普通人。

不過話說回來,新聞娛樂的本質就是流量,太過常見的事情反而沒什麼值得說的,只有那些稀少的才能被做為談資。

好了,牢騷說得有點多,迴歸正題。

陰興能在劉秀身邊當侍中,政治敏感性是有的,也正如此他才能看到封侯背後的危機,果斷選擇迴避不要。

就像之前好幾篇文章提到的,你去要去爭不算大智慧,只有當你站到巔峰或快到巔峰前,果斷選擇急流勇退,或主動選擇停一停,這才是大智慧。

這個智慧背後是對時局的把握、對人性的洞悉,更是對自我心性的平衡,沒有大智慧還真就做不到。

【閒扯】

繼續圍繞這個大智慧來說。

對於陰興的思考,我又多想了幾點。

中國人從古到今普遍有給子孫後代留點什麼的想法,都希望他們都能夠平平安安,甚至於延續家族的富貴。

這個完全理解,亦是情理之中。

只不過,結合上面的材料以及閒聊牢騷,咱們不妨想幾個問題。

對於子孫後代來說,榮華富貴來得太容易是不是好事?

對於家族來說,應該傳承的東西是什麼?什麼才是他們的關鍵財富?

那些古代所提到的家風、家學,到底是什麼?

一個家族的延續與發展,如果用曾國藩家書那一套,夠不夠(注意我用的是”夠不夠“)?

如果要繼續聊篇幅太大了,所以今天就到這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