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福之家,必有餘慶

有討飯的人進過門前,家裡如果有些剩飯,當為子孫積德,行些方便,把食物送給他們吃。做善事連鬼神都很欽佩,做壞事必會遭到老天的譴責。積攢錢糧不如多積陰德,買田買地不如多買書籍。

積福之家,必有餘慶

中國人提倡積德行善,認為善惡有報,“作善鬼神欽,作惡遭天譴”,善良的人會得到神佛的眷顧,罪惡的人會受到上天的懲罰。同時,行善會為兒孫積福。雖然這些觀點裡面不乏一些宿命論的成分,但是總的指導思想還是可取的,並且也能從生活中得到一些印證。

說到善惡到頭終有報,這種思想也是不無道理的。一個心地善良的人,如果他在生活中透過一點一滴的善行在人們心目中逐漸樹立起一種高大慈悲的形象,那麼在他需要幫助之時,無論是否受過他恩惠的人,都自然會伸出援助之手,他能夠在危難之中逢凶化吉也並不奇怪。同時,一個真正善良的人,他的心中往往是滿腔和氣,暴戾之氣很容易化解。試問,一個內心和平、處世泰然的人又怎麼可能不健康長壽呢?同樣,一個作惡多端的人,身邊樹敵自然就多,即使沒有受到法律制裁,也會受到敵人的報復,就算沒有受到敵人報復,也終有一天被自己的靈魂出賣,總之是不會有好結果的。

積福之家,必有餘慶

至於說到行善能為兒孫積福,也不是沒有依據的。中國人重視民族、家教和家風的傳統,家教的高低和家風的好壞對個人的一生有至關重要的影響。生活在心地善良、講究禮義、重視文化的家庭,在日常的生活中必然會受到身教和言教的雙重教導。家長的善行良舉必然會對兒女起到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於是,家庭上下,良言善舉蔚然成風。善根代代相傳,兒孫自然能夠享受到心存善念帶來的益處。因此,福及子孫的說法並不迷信,而是一種美德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