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樵山印象

西樵山,是中國國家級森林公園,與東樵山、丹霞山,鼎湖山並稱廣東四大名山。

西樵山印象

西樵山遠眺

西樵山坐落在佛山市南海區西南部,與佛山市區禪城南莊鎮只有一水之隔。西樵山佔地14平方公里,由72座山峰組成。整個西樵山山體外陡內平,群峰羅列,形態萬千,錯落有致,狀如蓮花。

西樵山印象

南海觀音

西樵山並不高,其最高峰大科峰也只有海拔344米。但正如古人所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西樵山也因人而貴,名聞遐邇。自古有“南粵風光數二樵”之說。另一“樵”為東樵山,亦即羅浮山。其因葛洪曾在此煉丹修道而名聞遐邇。蘇東坡也有詩歌提及羅浮山:“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蘇東坡這首詩,更讓東樵羅浮山聲名遠揚。而西樵山,也同樣因為其深厚的人文底蘊而名動天下。古往今來,眾多名人賢達,文人墨客出入其間,留下眾多的詩文、對聯、題字,大多刻在摩崖上,成為西樵山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西樵山印象

摩崖石刻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明清兩代,西樵山上先後建了七座書院,眾多名家碩儒在此開壇講學,研究理學,奠定了西樵山“理學名山”之獨特地位。其中,大科書院和雲谷書院為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湛若水所建。湛若水屬於學者型高官,官至至兵、吏、禮等三部尚書,著作等身,其創立的“甘泉學派”,與王陽明的“陽明學”一起,被時人並稱為“王湛之學”。

西樵山印象

湛子洞

而官至明朝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被尊稱為“方閣老”的方獻夫,在西樵山上修建石泉書院,廣播學問。對於當今的人來說,方獻夫的名字早已陌生,但他所創制的“西樵大餅”卻為人們熟知和喜愛。

西樵山印象

摩崖石刻

而四峰書院則為霍韜所建。霍韜是佛山市禪城石頭村人,官至明朝禮部尚書。霍韜在西樵山留下眾多軼事,也是妙趣橫生。而曾在此講學的陳白沙,其學術地位更是一時無人能出其右。他是明代思想家、教育家、書法家,也是湛若水的老師。陳白沙主張“學貴知疑”、獨立思考,提倡自由開放的學風,逐漸形成自己特點鮮明的一個學派。併成為廣東唯一一位從祀孔廟的明代碩儒。也就是說,如今全國各地所有孔廟,都有供奉陳白沙的牌位。

西樵山印象

積書巖

到了清嘉慶年間,西樵山上的書院蓬勃發展,3000多人在這裡讀書,構成了當時當地龐大的“教育體系”。 當時以三湖書院、云溪書院和雲瀛書院最為著名。目前,三湖書院依然儲存完好。三湖書院也是康有為曾經讀書之地。

西樵山印象

除了因人而貴,西樵山成名,也與其自然風光清幽秀麗密不可分。風光旖旎的西樵山,景點最精緻之處,當數白雲洞。前國家主席董必武造訪西樵,留下詩篇。開篇詩云:欲覽西樵勝,先應訪白雲。”此白雲,即為白雲洞。

西樵山印象

白雲洞位於西樵山的西北麓,它並非一個山洞,而是兩山聳峙圍成的狹長的山窩。這裡山體陡峭,壁立千仞,其中藏著三個洞天,二十四景緻。歷代計程車大夫、文人、墨客給白雲洞留下了豐富的文物古蹟。

西樵山印象

奎光樓

在山口,地勢相對開闊,築有一座三層塔狀小樓,名曰“奎光”。裡面供奉著主管文運的魁星(亦稱文曲星)。它寄託了人們文運亨通,高中狀元的夢想追求。數百年來,來此焚香叩拜祈福者,摩肩接踵。精緻厚重的白雲古道,用精美花崗岩石築就,蜿蜒曲折,通向白雲洞深處。入口處,一座石牌坊兀然聳立,橫跨古道之上。匾額正面刻“第一洞天”四字,氣勢磅礴。兩柱刻聯,也頗有氣勢:“千重雲氣排丹闕,萬古泉聲護洞門”。據說是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嶺南著名詩人、書畫家黎簡所書。

西樵山印象

三湖書院

拾級而上,不遠處,道旁有一湖泊,湖水清澈透明,水波不興,是為鑑湖。湖畔即為三湖書院。書院始建於清乾隆年間,門匾則是後來由民族英雄林則徐題署。該院人才輩出,康有為便是其中傑出代表之一。復行數百步,一座二進歇山頂建築,依山而建,是為雲泉仙館。畫棟雕樑,清雅別緻,宛若仙宮。站在仙館門前,前方視野開闊,兩山左環右抱,正所謂“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格局,清風徐來,頓生飄飄欲仙之感。

西樵山印象

雲泉仙館

雲泉仙館左側,小徑通往後山,路旁樹林蔥蘢茂盛,清涼舒適。曲徑通幽,穿“一線天”,過“雲門”,前方忽聞瀑聲如雷,只見一泉從山頂飛流直下。此為“飛流千尺”景觀也。

西樵山印象

飛流千尺

此處兩山聳峙,激流飛湍。其上一亭翼然,名為“觀瀑亭”,登亭憑欄觀瀑,更是一番攝魂奪魄景象。只見水自天湖流下,瀑布層層疊疊。上層“龍涎瀑”,瀑短而小,透迤如“之”字,中層“雲外瀑”,躍出峭壁,直如玉柱,下注湫潭,聲震山谷。下段繞崖急瀉,在一塊斜倚的巨石旁猛然衝下,如瓊瑰倒瀉,璀璨奪目。此為“樵山雲瀑”之大觀也。若攜三五知己賞景於此,其樂何極哉!

西樵山印象

天湖

沿著登山小徑,可達天湖。天湖其實是一人工水庫,在古火山口湖基礎上擴建而成。幾千年萬前火山爆發,火山口留下深坑,形成湖泊。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地方政府組織群眾擴建天湖,築壩蓄水,一時“高峽出平湖”,最深處可達二十多米,湖面面積擴大到十三萬平方米。

西樵山印象

天湖

天湖三面翠峰環抱,新開闢的環湖道路依山環繞,蜿蜒曲折。天湖北面,高築的水壩兩端,建有“龍珠亭”、“問龍亭”、“倚天亭”和“水月軒”;在天湖東西兩岸,各種富有民族特色的小築佳構,點綴其間,名曰“待月亭”、“伴雲亭”、“抱龍亭”、“鴛鴦閣”等等,名字頗有詩情畫意。其或矗立在靜靜的湖面之上,或掩映於的蒼然滴翠的林木之中,把湖光山色點綴得分外妖嬈。在湖東構築的九曲橋,跨過湖面,又似玉龍臥波,景趣天成。在天湖的南面,則有一座樓閣高踞其間,名曰“觀光樓”。樓閣枕山面湖,清幽別緻。

西樵山印象

天湖

而今,天湖成了遊客泛舟待月,旅遊觀景的好去處。若夫天朗氣清,湖水澄碧清澈,波瀾不興,湖面宛若天鏡,樹木山巒倒影其中,錦鱗游泳,白鶴翔集,宛若一幅動人的山水畫卷。

西樵山印象

天湖

至若皓月當空,天湖則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情侶遊人往來湖畔,竊竊私語。微風掠過,送來草木縷縷清香。偶爾或有歌者,歌聲劃破夜空沉靜,宛若天籟。此時置身天湖,如居天上仙境,又似世外桃源。天人合一,此樂何極!

西樵山印象

天湖

天湖還有一種名為“半山扒龍船”民俗活動,也為西樵山所獨有。其歷史悠久,據說為明代碩儒湛若水所開創。當年,湛若水在西樵開闢書院講學,閒暇之餘,興之所至,他組織群眾在此築堤引水,擴大湖面,特設水上金龍和龍珠石,作為鎮山之珠。每當豐實之年,當地群眾競相在此舉行龍舟競賽,彩龍雲集,鼓聲震天,引來山上山下上萬群眾前來圍湖觀看,熱鬧非凡。如今,每逢端午,每逢五一、國慶黃金週,天湖照例舉行“黃飛鴻杯”獅王爭霸賽或“半山龍舟賽”活動,變成一個歡樂的世界。

西樵山印象

天湖瀑布

西樵山上,瀑布也是比比皆是。古人曾有詩云:“誰信匡廬千嶂瀑,移來一半在西樵”。西樵山水資源如此豐富,得益於西樵山上豐富的泉水。據說,西樵山上,泉眼竟然高達232處。光聽名字,就令人神往,如無葉井,如蟹眼泉。水從岩石深處蜿蜒起伏、分支衍派的裂隙流出,賦予了這座大山與眾不同的靈性,構成了西樵山的靈動之美。

西樵山印象

西樵山之美,還在其洞之幽。西樵山龐大山體之中,藏著眾多大小不一的山洞。其大者,寬闊空曠,堪比巨型影院;其長者,深邃幽然,不知所終。其深者,為晶瑩剔透的岩層積水所掩蓋,積水冰涼刺骨,深不可測。

西樵山印象

石祠堂

但西樵山的山洞,卻非天然形成,而是石匠巧奪天工鑿就。從宋代至明清時期,西樵山是珠江三角洲最重要的石器製造場,出產的霏細巖是製作細石器的主要原料 。宋代採用表面開採,明代以後,則多采用洞採方式作業。據考證,是為廣東最古老、延續時間最長、最具代表性的石器原料採集和加工中心。最有代表性的山洞,位於西樵山獅腦峰東南山麓,名曰“石燕巖”,因洞內曾盛產石燕而得名。山洞有兩層樓高可以容納上千人。

西樵山印象

石燕巖

石燕巖,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曾開闢洞中游船服務,乘坐小船,可以深入洞中游玩。船伕兼作導遊,向我們介紹洞中形態各異的石頭遺存。有水底汽車,有龍床,有大蘿蔔,獅子,有大象,形態栩栩如生。船伕說得眉飛色舞,雖然帶著濃重的地方口音廣府話,我們不能全部領會,但其幽默風趣,引得洞中洋溢著開懷的笑聲。後來,洞遊專案不知何故取消了,成為遊客的一大憾事。

西樵山印象

石燕巖

出石燕巖,行數十步,有一巨大石板兀自聳立,是為“石屏風”,據說,是當年不同採石隊的分界線。由此可以想見,當年採石場之規模宏大,可謂令人歎為觀止。從石屏風出發,穿過橫排山路,往下走數百步,便抵達“石祠堂”。“石祠堂”入口很小,長方形的洞口,不及房門般大小。站在洞口,涼爽的冷風從洞中直衝而出,帶來一片清涼世界。

西樵山印象

石祠堂

穿行在一條窄窄的過道,道上光線幽暗,只能小心挪動腳步。巖上水滴,落到臉上,落到頸部,侵人肌膚,禁不住用手去揩拭。再轉折前行數十步,裡面豁然開朗,巨大的光束從洞中高高的山頂漏進來,照得洞中一片光明。洞中寬闊空曠,一側有一淺淺的水池,承接著巖頂落下的水滴,池面不時泛起一個個漣漪。

西樵山印象

水底世界

洞中的地面上,採石留下的各種碎片,溼漉漉的隨意堆積著。再往前走,可以看見各式的山洞入口。早年這裡也曾被開發成遊船專案。我曾經多次陪同友人坐船遊覽,船在洞中穿行,洞穴時而寬闊,時而僅容小船,遊人不得不伏下頭去,以免碰頭。據說,此處,未開發的石洞,要比石燕巖還多。最近,讀過一些報道,說據專家考察,其水下采石場的面積達到數十萬平方米,規模遠超義大利加城的水下采石場遺址,堪稱我國迄今發現的最大、最完整、最壯觀的水下古代生產遺蹟。但如此之大的採石場遺址,所採之石,運往了何處,史書並無記載,至今成謎。

西樵山印象

石屏風

西樵山,還是佛教著名勝地,景區有一尊高達61。9米的世界第一觀音座像,聳立在西樵山的第二高峰——大仙峰上。而規模宏大的寶峰寺,坐落在西樵山大仙山麓蛇崗,依山而建。南海觀音與寶峰寺連為一體,氣勢非凡。

西樵山印象

寶峰寺

寶峰寺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原址在今西樵山“寶峰勝蹟”,即“四方竹”景區內。規模並不大。現今寶峰寺,是在近年才易地重建的。

西樵山印象

四風書院舊址

至今流行著一個寶峰寺被禮部尚書霍韜強拆的故事。寶峰寺建於明永樂甲申年(1404年),成化己亥年(1479年)重修。正德八年(1513年),霍韜高中舉人;正德九年(1514年)聯捷會元。三年後的1517年,霍韜愛妾區氏(1486-1517)去世,享年三十一歲,誥贈淑人。當年,霍韜擇地葬妾。經堪輿家(風水大師)指點,寶峰寺大雄寶殿底下,是為龍穴。於是,霍韜乃授意廣東藩司將該寺拆毀,強迫寶峰寺主持惠連出寺,並召來造墓人毀寺築墓,並將寺內佛像拋入寺前的放生池內。後人稱該放生池為“浸佛塘”。

另一說法,寶峰寺毀於嘉靖二年(1523),廣東提學副使魏校大毀淫祠(所謂淫祠,意為濫建的祠廟),寶峰寺僧人因為姦情,被追繳度牒,寶峰寺因此被毀。

西樵山印象

四峰書院舊址

後來鄉人黃少卿承買該地。考慮到寶峰寺附近為其祖墳西莊祖墓,暮鼓晨鐘,對祖墳多有騷擾,霍韜與兄弟出雙倍價錢求得該地,為其愛妾築墓,並在此建設書院,即為四峰書院。四峰書院成為了霍氏宗族培養子弟的重要場所。書院建設成效顯著,霍氏子孫從此歷代功名頗盛。

西樵山印象

霍韜夫人墓

如今,霍韜愛妾區氏墓尚儲存完好無損。墓地佔地面積85。8平方米。為八角形寶頂灰砂墓。墓碑曾遭毀壞,裂為四塊,缺失兩小塊,幸墓碑正中豎書陰刻的“皇帝諭葬”等碑文尚存。

西樵山印象

霍韜夫人墓

當年被毀的寶峰寺的殘垣斷壁尚在。厚厚的牆壁,保留著,橫亙在墓地前方,正好彌補了墓前坡地陡峭造成的“太瀉”的風水缺陷。山形地勢,加上前方放生池,構成開闊明堂。前方遠處,還有一小小山脈橫亙於前,與墓地形成照應,正所謂“前有照,後有靠,左青龍,有白虎”格局,幾近完美。墓地下葬之後,曾有眾多風水大師來此查勘點評,他們說,墓主的後人,“不發則是無地理,若發則無天理”。話中表達了對霍韜的不滿。

西樵山印象

如今,四峰書院遺址,殘垣斷壁也至今尚存。靜靜的訴說著500年前發生在這裡故事,引人深思。

西樵山,物寶天華,吸引眾多信眾前來頂禮膜拜。在寶峰寺重建之前,也有一些僧人來此修行。曾結識一位僧人,從外地來此結廬修行。透過化緣,籌集資金,構建僧舍佛堂。他還收養一個孤兒,帶來山上,一邊教授佛法,一邊訓練武功。孩兒小小年紀,便是武藝高強,每日翻跟斗,沿著石階小徑到山下小學讀書。長期練武,額頭磨出硬角,被人視為奇事。小孩也相當聰慧,說得一口流利英語,佛山電視臺為此做過專門報道,一時傳為佳話。後來,小孩因車禍罹難,僧人也不知所終,令人唏噓!

西樵山印象

碧雲瀑

有山皆圖畫,無水不文章。西樵山,怎一個“美”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