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居然會有大量的漢人逃往蒙古

在我們的印象裡,北方的草原民族與南邊的農耕民族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南方的中原王朝往往是文明的象徵,比草原更加繁華更加先進,總是吸引著少數民族不斷前往,或者南下入侵,或者主動歸附。

在明朝,居然會有大量的漢人逃往蒙古

不過在千年的歷史中,也有不少漢人主動或者被動的前往草原,成為遊牧部落的一份子,這種現象在明朝,卻是另一番景象。

從明朝剛剛建國時,官方認證的對於明朝政權威脅最明顯的就是蒙古和日本,朱元璋在製造胡惟庸案時羅列的罪名中就有私通二者這款。

而早在明朝之前,蒙古高原就已經有大量的漢人了,他們很多都是元朝時期北遷的百姓,明朝建立之後,把北元打得四分五裂,分成無數的部落,天天襲擾明朝的邊界,這些越過長城的蒙古人不僅燒殺搶掠,還時常擄走百姓回北方當奴隸,因此明朝前中期,蒙古的漢人也不少,大部分是被擄走的。

而到了嘉靖年間,情況卻發生了變化,大量生活在邊疆的漢人主動脫離明朝逃亡北方,這是一次逆向的人口遷徙,還是百姓們自發的行為,與之前被掠走的情況大不相同,造成這一現象的結果就是明朝的沉重賦稅。

在明朝,居然會有大量的漢人逃往蒙古

作為老百姓來說,如果不是活不下去了,誰願意背井離鄉呢?明朝初年一些列政策輕徭薄稅,社會發展的不錯,國力大大提升,老百姓們的生活也還是可以的,不過隨著明朝中後期社會問題激化,矛盾突出,老百姓們的生活水平也開始下降。

那些生活在北部邊境的百姓們更是悽慘,嘉靖時期,蒙古草原出了個雄主俺答汗,他統一了蒙古大部分草原,使得南下劫掠不再是小打小鬧,而是大規模作戰,明朝為了抵禦也是屢次出動大軍。

百姓們不僅要經歷戰火的摧殘,明朝為了維持軍隊,屢屢加重北方邊境的賦稅,導致本就貧困的百姓們更是走投無路。

所以乾脆咬牙,舉家搬遷投奔蒙古算了。

在投靠蒙古之前被各種賦稅壓得喘不過氣的百姓,加入蒙古後,搖身一變,也變成了劫掠的軍隊,南下搶劫,生活境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些叛逃的明朝人有十萬之多,他們在山西長城以北蒙古人的勢力範圍裡面生活,建造村鎮,種田蓋房,蒙古語中將房屋或者城市稱之為“

板升”

,因此這些叛逃者們也被稱之為

板升。

在明朝,居然會有大量的漢人逃往蒙古

史料記載板升人數眾多

“有眾十餘萬,南至邊牆,北至青山,東至威寧海,西至黃河岸,南北四百里,東西千餘里,一望平川,無山陂溪澗之險”

,形成龐大的定居社會。而俺答汗為了招攬漢人,也實行了輕徭薄賦的政策,使得那些只想安安心心過日子的百姓們也能提高生活質量,

原本的草原地帶出現了“開良田千頃”、“村連數百”的景象

這些人也改變了蒙古的生活方式,將農業經濟帶到了蒙古高原上。

除了這些逃難的人,還有一些人有著其它的目的,這其中的主要代表就是白蓮教。

在明朝,居然會有大量的漢人逃往蒙古

作為造反專業戶,白蓮教經歷宋朝元朝後,在明朝也依舊活躍,尤其是北方,有深厚的影響力和傳播土壤,明朝初年白蓮教唐賽兒起兵造反,十萬餘眾響應,明朝政府由此對於白蓮教特別關注,一發現就嚴打,毫不手軟。

在官府的打壓下,北方的白蓮教信徒們對於明朝十分的敵視,甚至產生了要巔峰明朝的想法,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作為明朝死敵的蒙古也自然成為了白蓮教們自認為的盟友。

嘉靖年間由於北方連連戰亂,時局動盪,因此白蓮教特別活躍,多次起事都遭到打壓,於是他們積極與蒙古結盟,起事失敗後紛紛逃亡蒙古,加入蒙古的軍隊與明朝作戰。

隨著越來越多的白蓮教徒逃到蒙古,在蒙古也形成了自己的勢力,最大的一股甚至有萬人的部隊,小的也有千人,他們與蒙古緊密合作,為蒙古進攻明朝出謀劃策,幫助蒙古訓練軍隊,針對性的破解明軍的戰術戰法,使得明朝不勝其擾,在與蒙古的作戰中屢屢受挫。

在明朝,居然會有大量的漢人逃往蒙古

之後板升在蒙古也積極推動蒙古漢化,建立具有漢式風格的統治政權,擁立俺答汗稱帝建國,其最終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建立與明朝並立的國家,打造一個全新的南北朝局面。

不過,後來隨著白蓮教首領們的勢力壯大,他們也有自己的私心,不斷佔領土地,成為大地主,那些百姓們再一次成為被剝削的物件。

白蓮教首領趙全是勢力最大的一股,與俺答汗關係也特別好,甚至被加封為酋長。他修築了豪華的宮殿,卻進一步的壓迫那些百姓們。

加上蒙古對明朝也年年征戰,入不敷出的蒙古人也把主義打到了板升們的身上,和明朝一樣加重賦稅,板升們再次被賦稅逼到家破人亡。

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幫助蒙古打明朝,畢竟是自己的祖國,大部分百姓們只是想找個地方種地活下去而已,如今被逼得這種程度,也希望可以回國,但是又怕被明朝懲罰。

“人人皆思歸家,但恐達賊追殺而不敢逃也”

而明朝則表示不追究,號稱百姓們回來,於是大量的板升們又紛紛南逃,之後隆慶年間,由於塞北多次遭受天災,俺答汗嚮明朝臣服,將一眾白蓮教送回明朝處死,那些逃亡的板升們也紛紛回國,兩邊的關係得到了一定的緩和。

在明朝,居然會有大量的漢人逃往蒙古

明朝也反思了造成板升北逃的原因,開始放開侷限,允許漢人前往北邊討生活,願意回來的就回來安置,不願意也沒關係。

後來,俺答汗在板升們的幫助下修築了

庫庫哈屯城,並請明朝賜名,最後被命名為歸化城,也是板升城建築的一個高峰,歸化城就是後來的呼和浩特,在當時雙方和解的關係下象徵了漢蒙兩族的友誼,也不再存在叛逃一說了。

之後大量的漢人在此開墾蒙地,使得內蒙古一帶與內地的關係大大加強,聯絡更加緊密,因此在後來民國時期蒙古選擇脫離中國時,內蒙古最終選擇了留下。

在明朝,居然會有大量的漢人逃往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