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隴西》低階錯誤多,高堂秉姓高?李嚴竟做了大將軍?

《風起隴西》看了兩集,我發現第二集槽點還是不少,今天繼續說。

這一集開始沒多久就出現了荀詡和高堂秉見面的鏡頭,但是這個稱呼讓我驚呆了。

《風起隴西》低階錯誤多,高堂秉姓高?李嚴竟做了大將軍?

堂秉兄是什麼鬼?

從高堂秉這個名字來看,他肯定是姓高堂,單名一個秉。這也符合當時取名時候單字為貴,雙字為賤的常規準則。

提起高堂這個姓氏,很自然會想到曹魏名臣高堂隆,其始祖是春秋時齊國大夫高敬仲,高堂是他的封邑,此後這一族就以此為姓,而高堂秉很顯然和他出自同族。

高堂隆並非很冷僻的三國人物,在三國志中有單獨列傳,因此編劇犯的這個錯誤著實不應該。

接下來還是一個低階錯誤,首先在畫面中出現了二十二年前諸葛亮和荀詡的一幕往事。

《風起隴西》低階錯誤多,高堂秉姓高?李嚴竟做了大將軍?

按劇情的時間線,當時第一次北伐結束還不超過一個月,仍然是建興六年(228年),那麼二十二年前自然就是漢獻帝建安十一年(206年)。

之後諸葛亮說了一句臺詞:“自董卓進入長安十八年來。”

《風起隴西》低階錯誤多,高堂秉姓高?李嚴竟做了大將軍?

十八年前是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年)。而這一年董卓還在跟皇甫嵩一同平定關中的王國之亂,當時的董卓還是漢室忠臣呢。

五年,圍陳倉。乃拜卓前將軍,與左將軍皇甫嵩擊破之。(後漢書董卓列傳)

既然提到董卓入長安這件事,按照上下文,肯定指的是此人開始禍亂天下,強行遷都長安。

然而董卓一開始沒跟天子車駕一同去長安,而是留在洛陽抵擋孫堅的攻勢,直到被擊敗後才撤走,那已經是初平二年(191年)的事了。

從建興六年(228年)往前先數22年,再數18年,無論怎麼算也不可能算出191年,因此這句臺詞實在是漏洞巨大,這也是個不該犯的錯誤。

接下來又到了李嚴和黃皓的密談場景,李嚴的竟然稱呼黃皓為黃常侍。

《風起隴西》低階錯誤多,高堂秉姓高?李嚴竟做了大將軍?

黃皓確實做過中常侍,但那是在三十年之後的景耀元年(258年)了。

祗死後,皓從黃門令為中常侍、奉車都尉。(三國志蜀書董劉馬陳董呂傳第九)

而黃皓早期為董允壓制,在延熙九年(246年)他去世之前,官職只到黃門丞而已。

終允之世,皓位不過黃門丞。(三國志蜀書董劉馬陳董呂傳第九)

這裡李嚴應該稱黃黃門才合理一些,如果感覺拗口,直接稱黃門令我想亦無不可。

下一個則是犯了穿越的錯誤,黃皓在談到天子劉禪的口諭時候,用了“煮豆燃萁”這個典故。

《風起隴西》低階錯誤多,高堂秉姓高?李嚴竟做了大將軍?

這個典故出自哪裡我們不必說了,誰都知道,這裡先把蜀漢皇帝用曹植創造的典故合不合適這個問題放在一邊,這個典故本身也並非這個時代的產物。

曹植七步詩並沒有出現在正史中,而是出自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這裡犯了穿越的錯誤。

我想這句臺詞應該改為同室操戈會好一些。大概是編劇故意賣弄導致翻車了吧。

下一個更加魔幻,因為李嚴一下就變成大將軍了。不想多說。

《風起隴西》低階錯誤多,高堂秉姓高?李嚴竟做了大將軍?

當然,這部劇的臺詞設定也是有一些可取之處的,我認為好的部分也會指出來。比如下面這裡。

《風起隴西》低階錯誤多,高堂秉姓高?李嚴竟做了大將軍?

這裡介紹了前任天水太守馬遵如何被解職,而郭剛又是怎麼當上太守的,這樣郭剛就不是突然冒出來的,也就不突兀了,好評。

最後一點也是個好評。

《風起隴西》低階錯誤多,高堂秉姓高?李嚴竟做了大將軍?

這裡介紹了曹魏在上邽一帶的反間諜行動,而其中提到在段谷截殺這一句非常不錯。

這個段谷正好位於上邽附近,也是通向祁山方向的一條小路,就是後來鄧艾大敗姜維的那個地方。

《風起隴西》低階錯誤多,高堂秉姓高?李嚴竟做了大將軍?

在這裡截殺蜀漢間諜非常合適,符合地理概念,好評。

第二集我發現值得一說的大概就是以上內容了,我們下集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