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建議讓崔健重返舞臺,張朝陽給她當翻譯,她究竟是何方神聖?

1

1995年的早春,在北京中關村的南大門,樹起了一塊黑白紅三色的廣告牌:中國人離資訊高速公路有多遠?向北1500米。

這塊牌子豎起來後,最受困擾的是計程車司機們。

因為自詡熟悉北京每條道路的他們,實在搞不清楚這條 “資訊高速公路”到底何時修建,又通往哪裡。

其實就在廣告牌指引的1000多米處,有家瀛海威科教館。

這是當時讓國人體驗上網衝浪的一家科普體驗館,瀛海威,名字“瀛海威”是英文“Internet Highway(資訊高速公路)”的中文諧音。

瀛海威科教館以十分便捷的方式為中國老百姓提供了一扇進入資訊高速公路的大門。

既然說起資訊高速高路,我們不能不提中國網際網路之父——錢天白教授,他是中國網際網路開天闢地的第一人。

1987年9月20日,錢天白教授用英文向西德卡爾斯魯厄大學發出了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ner in the world(越過長城,走向世界)。

這是中國網際網路向世界發出的呱呱墜地的第一記啼聲,宣告了中國成為國際網際網路大家族的一員。

隨後數年,唯有錢天白教授和他的一些同事堅持使用電子郵件進行聯絡和溝通,小心翼翼儲存著中國網際網路的火種。

1990年11月,錢天白教授向國際域名組織登記註冊了中國的頂級域名CN。

三年之後,中科院租用國際衛星通道首次連線上了美國的網路,網路速度64K,只掛了一天就斷掉,但是已經點燃了中國網際網路的星星之火。

1994年5月,錢天白教授在中科院計算機網路中心完成了國家頂級域名伺服器的設定。

從這一刻,中國才正式接入國際網際網路,揭開了中國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

這年,中國的網民數量不到萬人,大多為高校、科研機構計算機從業人員。

普通中國人對電腦已經有了稍許的瞭解,可對Internet仍舊是聞所未聞。

此時,30歲的馬雲還在努力為自己的海博翻譯社拓展新業務;23歲的馬化騰剛進入一家通訊公司做軟體工程師;20歲的劉強東正在人大讀書,靠著自學的計算機技術給人做程式設計,已是小有名氣的“校園富豪”。

一個建議讓崔健重返舞臺,張朝陽給她當翻譯,她究竟是何方神聖?

未來的網際網路大佬們還沒接觸到網際網路,屬於他們的時代在等一個人悄悄去開啟。

這個人就是31歲的張樹新,兩年前她從中科院下海創業,與丈夫姜作賢開了家策劃公司。

雖然是位女性,可身為東北大妞的張樹新遠比其他男性更敢想敢為。

她做過經紀人,倒騰過計算機,也做過尋呼機生意,手上逐漸積累了一些資金。

1994年年底,她與丈夫姜作賢去了美國。一個偶然的機會,Internet背後的世界頓時吸引住了她。

從此時起,一片浩瀚的藍海已經在她腦海裡徐徐展開。

2

1963年7月,張樹新生於遼寧省撫順市一個普通家庭,父親是名鋼鐵領域的專家。

7歲的時候,全家因為父親的歷史問題被趕到了撫順鄉下,一家人過得戰戰兢兢,張樹新因為是“狗崽子”更是遭受許多同學的白眼和嘲諷。

1978年,張樹新的父親終於得到平反。

隨著父親回到撫順鋼廠研究所工作,15歲的張樹新終於過上了普通人的生活,不再被人欺凌。

雖然是理工科背景,可她的父親卻對古典文化十分熟稔。無論帶著女兒去哪裡遊玩,他都能將當地的風土人情和傳說娓娓道來。

父親淵博的知識也深深感染著張樹新,她從小就酷愛讀書。

張樹新在中學時讀到了作家葉永烈寫的科幻小說《小靈通漫遊未來》,故事中對未來世界的想象激發了她獻身科學事業的想法。

1981年,17歲的張樹新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位於安徽合肥的中科大應用化學系,這是她的志願,也是父親的建議。

雖然遭受了許多不公的待遇,可父親依舊對事業充滿熱愛,迫切希望女兒能接班,和他一樣投身到現代化建設之中。

張樹新雖然學的是理工科,卻偏愛文學,曾擔任中科大詩社社長。

張樹新並不是人們想象中的“書呆子”,她思維活躍,做事果斷,曾是中科大首位女學生會主席,可見個人能力之強。

業餘時間,她不喜歡看專業書,卻酷愛讀科幻小說,幾乎看完了所有能找到的中外科幻小說。

而在漫長的從撫順到合肥的途中,她經常與共同乘坐京九線去山東大學讀書的高中同學姜作賢彼此結伴。

開學一起去,放假一起回,一來二去倆人成了戀人,談了四年的異地戀。

一個建議讓崔健重返舞臺,張朝陽給她當翻譯,她究竟是何方神聖?

1986年,可能是對未來有著異於常人的憧憬,也可能是實在受不了四年的相思之苦,大學畢業後的張樹新和姜作賢剛畢業就結婚生子,過起了幸福的小日子。

因為姜作賢此時在北京已經有了工作,張樹新“夫唱妻隨”放棄了原先的工作分配,舉家遷居到了首都。

等女兒稍大點後,張樹新在《中國科學報》找到了一份記者的工作。

三年時間,張樹新從記者部、編輯部、發行部、廣告部一路幹到總編室,幾乎將報社所有崗位都幹了一遍。

結果發現一份周更的報紙,80個人一起做,其實3個人就能完成全部工作量。

這個發現讓她很沮喪,也很焦躁不安。

1989年,憑藉一手好文筆,張樹新被借調到中科院企業局,負責寫企業戰略方面的報告。

那是一個空氣裡到處飄散著情懷的年代,張樹新在工作中接觸到許多優秀的業界精英,大家都滿腔熱情渴望做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可惜都沒什麼具體方向。

隨著改革開放推進,知識分子也不再避諱市場,每天聊的都是如何把科技成果產業化,討論的是為何中國“沒有自己的AT&T”和“貝爾實驗室”這樣的現實話題。

正因如此,當時中科院也決定成立自己的“三產”公司,希望能力突出的張樹新來接手。

在繼續給單位打工還是自己創業之間,張樹新猶豫了許久。

直到有位老人在南海“畫了一個圈”,市場經濟正式被提出後,張樹新下定決心還是自己幹。

1992年6月,29歲的張樹新離開中科院開始創業,開辦了自己的“天樹策劃”。

3

自己乾的原因很簡單,市場經濟開放了,賺的錢都是自己的。

說是策劃公司,張樹新其實就是憑藉曾經的人脈幫企業牽線搭橋跑專案,聯絡中科院、計委、電子部等無比熟悉的部門。

其他人跑專案要30萬,她只收20萬,扣去成本,還能賺10萬。

不僅跑專案,她還兼職做策劃人。

因某首歌被禁演的“搖滾之父”崔健無奈賦閒在家時,他的經紀人找張樹新求助,她一句“人家不讓你商演,你就義演”的建議,讓崔健順利重返舞臺。

一時間,北京的演藝圈也將張樹新視為無所不能的經紀人,邀約不斷。

而丈夫姜作賢也在同時期下海,靠著做尋呼機的業務賺了上千萬。

錢是賺了不少,可張樹新有些迷茫,總覺得中國市場還缺乏某種活力,大家似乎都在一個有限的空間內瞎撲騰。

正是她接觸到了網際網路,才明白中國市場缺的是什麼。

中國此時的市場缺的是一種能真正在平等、公正的環境裡進行交流甚至貿易往來的機會。

而這個機會就來自新興的網際網路。

張樹新接觸網際網路純屬偶然。

1994年底,因為一個黃掉的大專案,有些鬱悶的夫婦倆去美國洛杉磯散心。

閒極無聊時,她就給酒店裡在美國的一個同學打了電話。

誰知掛了電話沒多久,她接到了三十多通電話,全部是在美國的大學同學。

張樹新很驚喜,問對方怎麼知道她來了美國。

對方給了她一個BBS網址,原來之前的同學剛剛在上面釋出了她來美國的訊息。

此事給了張樹新很大觸動,她接下來哪裡也沒去,在認認真真研究了Internet到底是怎麼回事後,大為震撼。

她忽然意識到這就是早年讀過的《小靈通漫遊未來》裡勾勒的“未來世界”,也是自己一直尋找的機會。

1995年5月,張樹新拿出全部資金創辦了“北京瀛海威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正式為中國網際網路搭建了歷史舞臺。

一個建議讓崔健重返舞臺,張朝陽給她當翻譯,她究竟是何方神聖?

此時的中國網際網路還是一片荒蕪,張樹新希望透過自己的耕耘搭建出一個全新世界。

既然是荒地,那就要想辦法開墾播種。

和後來的網際網路大佬只要有創意,動動滑鼠就能開啟創業之路不同。

張樹新面對的是一無所有的狀態,她單槍匹馬申請伺服器、建網站、做內容,再到開辦體驗館,在貧瘠的土地上硬生生建起了一座城池。

為了讓更多人瞭解到網際網路到底是怎麼回事,她建起了瀛海威科教館,讓人體驗到上網衝浪的樂趣。

網路沒有足夠內容,張樹新開辦了瀛海威時空的網站,開設了BBS及電商等版塊。

張樹新還透過自己的網站無償為中國科技館提供“中國大眾化資訊高速公路”展區;與北京圖書館合作,首創國內網上書目查詢業務;甚至亞特蘭大奧運會期間,還幫中國新聞媒體搭建了亞特蘭大至北京的資訊通道……

幹這些事都是要砸錢的,特別是在網際網路還沒普及的情況下。

張樹新為了新事業花費數千萬元,光樹立一個 “資訊高速公路”的廣告牌就花了18萬,全部是自己的積蓄。

正是透過瀛海威,從大學教授到普通大學生,後來的無數中國精英和大佬們才接觸到了網際網路這個神奇的世界。

即便以現在的眼光看瀛海威網站,那也是耀眼到令人炫目。

張樹新開發的“瀛海威時空”儼然已是個門類齊全的網站型別,從“BBS”“郵箱”到“咖啡屋” “遊戲城”,人們可以發帖,發郵件,玩遊戲,還能自由在網路世界遨遊。

瀛海威最初的主營是ISP業務,也就是幫使用者提供網際網路接入業務與資訊業務的運營商。

也就是說,想要上網,就得付費註冊瀛海威的賬戶;想用到網際網路所有功能,就必須用“瀛海威時空”。

其實,只是單純做好運營商這個服務,張樹新完全有機會成為中國的網際網路首富。

在年均收入還不到1000元的年代,瀛海威上網賬號年費是1000元,就這樣還很多人搶著申請。

因為網際網路帶來的吸引力實在是太巨大了,每個人都渴望在網路世界探尋一番。

而張樹新的“野心”不止於此。

4

1995年底,因為張樹新已經是中國網際網路世界的“大姐大”,有意在網際網路世界撲騰一把的馬雲四處託關係總算見到了張樹新。

百忙之中的張樹新和馬雲就聊了半小時。

聊完出來後,好友問馬雲有什麼收穫?

馬雲想了想說: “網際網路有希望,但希望一定不在她身上;就算要死,瀛海威一定比我們先死。”

一個建議讓崔健重返舞臺,張朝陽給她當翻譯,她究竟是何方神聖?

這話在三年後一語成讖。

據說,張樹新和馬雲聊到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她的願望是先普及大眾,然後再接觸企業。而馬雲的想法恰恰相反。

這並不能說明馬雲和張樹新理念到底誰對誰錯,只能說光有想法不行,還得看時勢和機遇,而馬雲顯然更有遠見一點。

張樹新顯然不會將這個長相奇異的年輕人說的話放在心上,她的瀛海威正如日中天,已經有很多風投機構紛至沓來。

1996年10月,國家經貿委屬下的中興發正式參股瀛海威,使瀛海威的註冊資本增加到8000萬元。張樹新夫婦佔26。5 %的股份。

中興發總裁梁冶萍出任瀛海威董事長,張樹新仍然留任總經理。

此時,33歲的張樹新已經是身價上千萬的女富豪,更成為媒體熱捧的“中國網際網路第一人”。

這一年,麻省理工教授尼葛洛龐帝出版了《數字化生存》一書。

隨著該書翻譯到中國出版,引發了無數人對網際網路世界的嚮往。

1997年初,瀛海威已經在上海、廣州等8箇中心城市開設分站,形成了全國性的主幹網站,線上收入達到了110萬。

這一年,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第一次公佈了中國網民數量:62萬。

張樹新也意氣風發地對外宣稱,瀛海威在未來3年總投資額將達到5個億。

頗有遠見的張樹新甚至向一直合作的聯想建議,在聯想電腦上裝調變解調器,將聯想“1+1”做成聯想“1+NET”。

可聯想得楊元慶有些不耐煩,反問道:“我賣電腦就賣電腦,為什麼還要裝網路呢?”

一個建議讓崔健重返舞臺,張朝陽給她當翻譯,她究竟是何方神聖?

沒辦法,普及網際網路的事情靠不了別人,還是得自己來。

為了進一步宣傳瀛海威和網際網路概念,張樹新出巨資請來了尼葛洛龐帝這尊網際網路“大神”到中國演講。

在瀛海威特意租借的1000米豪華演講廳中,張樹新特意請來的行業專家、學者歡聚一堂,人人都想一睹“龐大神”的風采。

誰知由於龐帝語速很快,加上許多專業性的術語,張樹新請來的同聲翻譯慌了,翻譯得磕磕絆絆,讓在場所有人不滿。

就在這時,臺下有個瘦高的年輕人自告奮勇要為龐帝當翻譯,而龐帝也欣然點頭。

他就是33歲的張朝陽,也是尼葛洛龐帝的學生,這次就是他陪同對方來華演講。

之前他剛剛拿到龐帝的22萬美元的投資,回國開辦了一家名為愛特信的網站。

要說還是師徒二人更為默契,張朝陽的翻譯不僅清晰簡練,還善用中國俗語進行解釋,臺上臺下歡聲一片。

正是這次偶然事件,張朝陽一分錢沒花就成為當天僅次於龐帝的“閃亮人物”。以至於後來他創業拜會一些行業專家,對方都點頭說:“哦,我記得,原來是你啊。”

一個建議讓崔健重返舞臺,張朝陽給她當翻譯,她究竟是何方神聖?

張樹新找來尼葛洛龐帝做背書,是因為自己說出那句“未來投資5個億”心裡有些發虛,因為瀛海威其實沒那麼賺錢,只是“過路財神”。

張樹新對那時的瀛海威境況有個很形象的比喻:“我們本來是要賣麵包的,後來我們要從種麥子做起。而賣麵包的利潤卻無法負擔種麥子的成本。”

瀛海威雖然是ISP運營商,提供網路接入服務,可限於那時的條件,使用者必須透過電話撥號上網,瀏覽網頁只能透過中國電信的主幹網。

使用者上網瀏覽時間可都是按電話費計算,這部分費用也自然由中國電信收取。雖說瀛海威收取了年費,可實際拿到手的費用還不抵交給中國電信主幹網使用費多。

同時由於此時國內沒啥好逛的內容,使用者基本都是瀏覽國外站點,算下來是又一筆不菲的費用。

這樣算算,瀛海威想靠ISP端保持盈利幾乎不可能。

而此時,張樹新之前對於瀛海威的盲目樂觀,使得她在決策上出現了許多重大失誤,從而給企業帶來了滅頂之災。

5

瀛海威雖說給中國網民帶來了網際網路的曙光,但是同時也因利益豎起了一道壁壘。

從創立開始,張樹新就規定網民上網必須透過瀛海威的專用軟體登入上網,可問題是這個軟體不僅登入慢,還經常掉線,而這個問題居然始終得不到解決。

不僅如此,號稱“網際網路指路明燈”的瀛海威不曉得為何使用了一套與網際網路TCP/IP完全不同的通訊規則,使得國際標準遊覽器NETCAPE和IE居然在瀛海威的軟體裡不能使用。

這就讓網民極為不爽,覺得自己交了那麼多錢,可上網還要多此一舉用你的軟體登入,體驗又極差,這不是坑人麼?

甚至在瀛海威的網站上,一些版塊辦著辦著就突然毫無徵兆消失了,又惹得網民瘋狂吐槽。

就像當年張樹新和馬雲討論的那樣,瀛海威雖然是面向普通大眾的網站,實際內容卻既不考慮網民,也沒能討好企業,網站成了“四不像”。

這一切的背後其實是張樹新有些焦躁的內心,她太想讓瀛海威憑藉多元化快速盈利了。

為了盈利,張樹新可謂絞盡腦汁,也確實開創了中國網際網路事業的許多先河。

比如在電商都還沒有概念的時候,她就在瀛海威上新增電子購物版塊,甚至還設計了中國最早的虛擬貨幣“信用點”。

而做過記者的她也注意到上網的人很喜歡看新聞,由此又開設了名叫“新聞夜總彙”的版塊,彙集了當天各大主流報紙的內容,實際就是後來新浪等入口網站的雛形。

可這些限於當時的政策和環境,要麼難以實現,要麼根本沒有變現的機會。

不過,瀛海威這些創舉並非毫無意義,正是這些嘗試啟發了許多後來的創業者,播撒下了中國網際網路創業的星星之火。

一個建議讓崔健重返舞臺,張朝陽給她當翻譯,她究竟是何方神聖?

為了找到新的盈利增長點,張樹新又接連出了很多令員工都很費解的指定。

張樹新透過資料看到遊戲的魔力,下令讓遊戲部門負責人將遊戲利潤目標定在1000萬元,甚至還要求3個月內必須拿出10個高水準的遊戲軟體。

負責人很崩潰,因為既不知道這個1000萬的目標究竟怎麼測算出來的,哪怕全部網民都來玩遊戲,這個目標也實現不了。

同時參考當時主流遊戲《帝國時代》,美國人做這款遊戲耗費了3年,而張樹新給的時間連個簡單的頁面遊戲都難以實現。

遊戲組反饋多次後,利潤目標終於改了,變成了1200萬……

為了鼓舞士氣,張繼新不停宣揚瀛海威宏偉規劃和目標,可員工聽著有氣無力,因為已經兩個多月沒拿到工資了。

在張繼新盲目計劃的指引下,瀛海威喪失了向雅虎式的門戶類網站轉型的機會,也失去了一個又一個好時機,以至於媒體對她的描述是“在大霧中領跑”。

內部問題還沒徹底解決,張樹新又提出一個實在過於超前和大膽的想法。

6

由於ISP業務大部分費用被中國電信拿走,張樹新始終尋思著能不能自建一個全國Internet交換中心,以獨立的物理連線方式直接踢掉中國電信部門。

本來還只是個小小的想法,可等中興發鉅額資金以及更多資本介入後,張樹新膽“肥”了,覺得不是說“市場放開”嘛,索性就幹吧。

這樣的想法實在不能說張樹新錯了,因為她也是被逼的。

不過,可想而知中國電信及相關部門知曉了張樹新的想法和動作後,十分火大,甚至以直接斷網相威脅。

“胳膊扭不過大腿”的張樹新很快就醒悟過來,趕緊向組織表態“自己太幼稚”。

1997年,嗅覺敏銳的張樹新為了配合香港迴歸和黨的十五大召開,耗費重金在瀛海威上搞了個《網上中國》大型主題資訊活動。

只可惜這樣的舉動既刻意又草率,特別是《網上延安》主題中居然直接盜用了其他網站圖片,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招致媒體和網民的普遍不滿。

更為致命的是中國電信新鋪設的中國公眾多媒體通訊網(169)徹底拋棄了瀛海威專用的上網模式。

一個建議讓崔健重返舞臺,張朝陽給她當翻譯,她究竟是何方神聖?

時機沒到的時候,風大了也未必是好事。

一陣東風能讓豬飛起來,另一陣北風也可能將半生基業瞬間傾覆蕩平。

1998年,瀛海威宣佈收入1。4億,可實際收入只有900多萬。

鉅虧加連續的負面新聞,背後的資本坐不住了,董事會一紙“休書”將張樹新趕出了瀛海威。

35歲的張樹新徹底傻了眼,由於不懂股權,之前拿的那些錢其實都是收購款,公司控制權早就落入他人手中,自己到頭來只是個啥都不是的“高階打工仔”而已。

隨著張樹新的離開,瀛海威的人也走了大半,僅剩一個空殼。

沒有了張樹新的瀛海威自此成為了中國網際網路世界的一份“標本”,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離去後的張樹新又創辦了聯合運通投資,隱身幕後。

這一年,也正是中國網際網路黃金時代的爆發期。

張朝陽將自己的愛特信更名為搜狐,宣佈進軍入口網站,成為中國網際網路最閃亮的明星。

丁磊將網易從搜尋引擎轉型為入口網站,提出了“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的口號。

王志東的新浪也在這年成立,加入到網際網路入口網站的行列。

馬化騰和好友在深圳註冊成立了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

劉強東在北京創辦了京東,在中關村賣光碟和燒錄機。

馬雲雖然剛剛經歷了創業失敗,可他和團隊在北京某個小酒館喝完後決定回杭州繼續創業。

中國網民數量在這一年突破200萬,各大入口網站宣佈免費使用,網際網路大潮已經勢不可擋。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如今,59歲的張樹新其實過得很瀟灑,早年創辦的聯合運通以及參與的其他投資專案已經幫她再次實現了財務自由。

一個建議讓崔健重返舞臺,張朝陽給她當翻譯,她究竟是何方神聖?

閒暇時,她依舊會和丈夫姜作賢周遊世界,或者和圈內好友談天說地。

張樹新創立瀛海威從無到有,從輝煌到落幕,正如北大的胡泳教授所說 :“張樹新在瀛海威的失敗,在於她做了太多不應該是由商業公司承擔的事情。”

或許也像張樹新後來的反思:自己是在一個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做了件正確的事情。

對於這位中國網際網路世界的創立者,我們理應表示尊敬。

她曾經種下的這棵參天大樹,雖然最終倒下,卻給整片土地提供了肥料。

本文作者:海邊的風聲君,經風聲島獨家授權萬小刀頭條號釋出。

寫明星、寫八卦,有憑有據;形象正、影子斜,皆由自取,歡迎關注@萬小刀頭條號。

參考資料:

大敗局,吳曉波

張樹新:我從來不後悔那麼早就遇見網際網路,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

中國網際網路第一人,1年虧光5000萬,憑啥馬雲還要叫他大姐大,騰訊科技

網際網路先烈傳-瀛海威,網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