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師大“藝術無障礙”專案幫助盲童學畫畫 觸聽皆有色彩

從這幅畫中你覺得盲童是個怎樣的孩子

編者按:浙江有這樣一群人,他們關注著殘障人士的精神世界,用專業的知識、平等的態度,與殘障人士一起分享藝術的魅力、感悟生活之美。臨近全國助殘日,本版展示3個助盲志願服務團隊。團隊成員或講解電影,或教盲童畫版畫,或輔導視障學生上朗誦課,為他們點亮夢想。

杭師大“藝術無障礙”專案幫助盲童學畫畫 觸聽皆有色彩

胡俊(左三)教盲童從觸控物品開始學習版畫。

不久前,杭州師範大學美術教育系主任胡俊從加拿大回國,隨即重啟停滯了一段時間的“藝術無障礙”專案,在浙江省盲人學校教盲童學習版畫。4年多來,“藝術無障礙”專案編制了3套盲人美術教材,開展12次融納藝術活動,為300餘名盲童開展公益教學。

觸覺

為繪畫開啟一扇窗

“沒有視覺,怎麼畫畫?”2016年底,當胡俊提出想給全盲的孩子開課教授版畫創作,浙江省盲人學校副校長李偉兒有些驚詫。但胡俊的誠意最終打動了她。

一間教室,8位全盲的兒童,胡俊和他的學生開始探索——沒有視覺能不能學畫?

“繪畫不一定需要作畫者能看見。”胡俊說。他從粉印版畫切入教學。

盲童創作版畫,首先要觸控所畫物體的模型,然後在吹塑板上一邊摸一邊刻畫圖案。塗顏料後,再把卡紙覆蓋到板上印畫。傳統美術教育強調的示範教學於盲童無效,胡俊團隊通常做些教學引導,更多是讓盲童們“合作學習”,互相觸控彼此的作品。

為了解盲童對事物的認知水平,團隊成員把刻好的板子拿給孩子們摸。杯子、短褲、武術動作……孩子們有時會在一些混亂的線條中摸不著頭腦,但能辨析出透視、疊加關係,影象認知能力超乎想象。

觸覺,正是開啟盲童繪畫能力的一扇窗。

01:23

通感

讓顏色可聽可觸可聞

孩子們的表現,不時讓胡俊收穫驚喜。

“老師,宇宙是什麼樣的?”盲校六年級學生小鄧曾向胡俊發問。還沒等胡俊想到答案,小鄧已在板上刻畫了一堆豎線,並塗上藍色。這件作品以簡單線條和色彩凸顯宇宙的幽遠,令胡俊眼前一亮。

“宇宙為什麼是一絲一絲的?”胡俊不解。“因為雨驟,下雨就是一絲一絲的。”小鄧說。聽到回答的那一刻,胡俊似乎感到一股電流從脊背竄上後腦。小鄧聽到的是諧音,於是他以對下雨的感知來認識宇宙。後來,這幅作品作為“融納:藝術無障礙成果展”的海報背景,懸掛於杭州寶龍藝術中心的外牆。

這種“超能力”也體現在對色彩的運用上。孩子們看不見色彩,卻能靠其他感官收穫奇妙的通感。“白色是鳥叫的聲音”“咖啡色摸起來像樹皮一樣”……聽覺、觸覺、嗅覺、味覺都是感知色彩的通道。

讓胡俊驚訝的是,盲童在給吹塑板上色時,有時很清楚什麼事物該塗上什麼顏色,只需要請老師遞來相應顏色的畫筆,他們便開始塗畫心中的世界。藍天、青草、淡黃色的花兒……

“這說明色彩是一種觀念。”胡俊解釋,孩子們經由通感建立起對色彩的認知,再在腦海中與其他事物形成聯絡,這些邏輯上的關聯不失條理。

杭師大“藝術無障礙”專案幫助盲童學畫畫 觸聽皆有色彩

盲童作品。

變化

孩子們逐步開朗自信

從學術實驗發端的“藝術無障礙”專案,正在向公益事業轉型。

2017年12月,“融納:藝術無障礙——盲人觸覺繪畫成果展”在浙江美術館開幕,8位盲童的作品佈滿整個展廳,浙江美術館館長、版畫家應金飛也對此讚歎不已。而在展廳一側,胡俊主持的另一場“蟲洞探秘”互動裝置藝術專案也在進行中。這個活動旨在讓大家體驗視障者的黑暗世界。每位參與者矇眼進入蟲洞,觸控其中扎手或柔軟的物品,再選擇一樣感興趣的在視障者的指導下矇眼作畫。

“藝術無障礙不僅對於殘障人士有意義,對於沒有殘障的人更有意義。”哈佛大學法學院“殘障發展專案”研究員郭銳在完成“蟲洞”體驗後說。角色互換讓視障者與正常人有了平等對話的機會,有助於社會對視障者建立起真誠的尊重。

學習版畫後,盲童們的變化顯而易見。他們從第一堂課的低頭不語,轉變為開朗自信。胡俊說,這是藝術對心理的“療愈”效果。

現在,越來越多的盲童報名參加版畫課程。接下來,胡俊將努力推廣盲人繪畫課程,嘗試把盲人培養成美術老師、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