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重文輕理,卻依然出現了這幾本奇書

重文輕理何時休

中國古代重文輕理,卻依然出現了這幾本奇書

中國傳統文化向來輕視理科,但也有例外。因古代重農輕商,認為農業是國家之本,凡是和農業生產有關的理科知識,還是很被重視的。

比如曆法。

曆法能夠告訴農民什麼時候播種,什麼時候收割,是農業生產離不開的。再加上曆法能夠確定日期,確定日期才能夠正確的祭祀,所以古代很多朝廷都設定負責研究、制訂曆法的機構。之所以古代天文學研究能夠得到朝廷的支援,就是因為天文學研究對制訂曆法有幫助。祖沖之在當時最大的貢獻,其實並不是因為他算出了精確的圓周率值,而是因為他制定了曆法《大明曆》(它並不是明朝的歷法,而是成於劉宋大明六年。)

《齊民要術》,算是古代第一本農業百科全書。

書名中的“齊民”的意思是“普通百姓”,“要術”的意思是“重要的方法”。《齊民要術》的字面意思,是“普通百姓(用來謀生)的重要方法”。

在中國歷史上,《齊民要術》是一本很了不起的書,因為那時候的知識分子,向來更重視哲學、藝術、國家政策這些“大話題”,對於生產技術類的具體知識很是輕視。在這之前,也有過一些記錄農業生產技術的圖書,但是數量不多,內容也不夠全。《齊民要術》是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內容十分詳盡,涉及到農作物的種植、園藝栽培、牲畜養殖、農產品加工等很多方面的內容,甚至還記錄了當時所知的世界各國的動植物。

作者賈思勰作為地方高官(相當於現在一個地級市的市長),能夠以百姓民生為重,花費很大的精力去做這項工作,是很了不起的。《齊民要術》的內容既全面又可靠,是後代農業生產的重要參考書,併成為後來歷朝的農業書籍的重要參考,稱得上是我國農業技術史上的里程碑。

《齊民要術》中記錄了很多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如“輪作倒茬”(在幾塊土地上輪流播種不同的作物),“綠肥養地”(種植豆類等植物作為肥料,增加土地的營養),選種育種等。這表明,在當時種田已經是一項技術含量很高的工作。這種技術含量高、步驟繁多的耕種模式,被稱為“精耕細作”,這是中國傳統農業的一大特色。

之所以出現“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方式,根本原因在於中國長期處在地少人多的環境裡,土地面積是限制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的瓶頸。為了求生存,古人們只好在有限的土地上,不斷改進生產技術,增加畝產量,因此農業生產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逐漸出現了“精耕細作”。

當然,“精耕細作”的產出還是有極限,到了這個時候人口繼續增長,國家的經濟就走到了崩潰的邊緣。一旦遇到大面積災荒、戰亂、嚴重的貪汙腐化,就會形成大批企圖造反的流民,把國家推向滅亡。這個問題,就不是《齊民要術》可以解決的了。

還有一本書,也很有意思,那就是我們在中學課本里提過的《水經注》。

它的名字其實叫做《〈水經〉注》,《水經》是一本記錄中國各地河流的古代地理書,而這本書是作者酈道元給《水經》這本書寫的註釋。《水經注》雖然名義上是註釋,但酈道元所寫的內容比原文要更加精彩詳實,記錄的河流數量是原作的十倍,字數是原文的二十多倍,水平遠超原作。

在《水經注》裡,酈道元不光寫河,他還寫河道沿岸的風土人情、神話傳說,這既像是沿河而行的遊記,也像是以河為主題的散文。而且《水經注》文筆上佳,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被當做南北朝散文的代表作。在描寫三峽時,《水經注》裡有“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兩句。後來唐朝詩人李白的《早發白帝城》裡,“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即從此化來。(和《水經注》類似的,還有同樣是南北朝時期的作品《洛陽伽藍記》,是一部以洛陽為主題,記錄風土人情的散文集。)

《水經注》內容詳實,學術價值和文學價值都很高,因此引來很多學者的重視。從古代到現代,有很多中國學者都花費精力研究《水經注》和他的作者酈道元,甚至像《紅樓夢》的“紅學”那樣,形成了“酈學”。比如大學者胡適,就把晚年最後近20年的時間都用在了研究《水經注》上。

在中國古代,科學家都是副業,他們的正職都是官員——假如不當官,他們就沒有足夠的金錢和時間來從事科學研究。酈道元和祖沖之、賈思勰一樣,他們都是職業官員。

不過酈道元因為當官,還得罪了一個他得罪不起的權貴:汝南王元悅。

這個元悅就是推行漢化改革的孝文帝的兒子。元悅這個人品格比較差,還喜歡男風。他特別喜歡一個男寵,甚至讓這個男寵來替他決斷國家大事。這當然不符合國家法律。當時,酈道元正好在紀檢部門工作,負責監察官員。他看不慣元悅所為,找個機會把這個男寵逮捕,要治男寵的罪。元悅連忙上告太后,要求太后下旨放人。史書上說酈道元做官的風格是“嚴猛”,用東北話說,這人比較“彪”。酈道元聽說太后要下旨,他就趕在太后聖旨到達之前,搶先一步處死了這名男寵。當然就把元悅給得罪了。

後來,雍州刺史打算謀反,在元悅的慫恿下,朝廷讓酈道元去代表朝廷安撫叛軍。結果酈道元走到半路上,陷入叛軍的埋伏,自己與家人、隨從都被殘酷殺死了。

讓人感慨的是,當時酈道元佔和隨從們在高地上據守,叛軍久攻不下,就使出斷水斷糧之計。酈道元等人挖井十餘丈也找不到水。寫了一輩子河流的酈道元,最後卻因為缺水而兵敗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