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誌」一枚銀質印章給出答案:神秘的“九層妖塔”墓主是他

甥舅關係是在什麼時候確立的

一枚銀質印章給出答案:神秘的“九層妖塔”墓主是他

「風物誌」一枚銀質印章給出答案:神秘的“九層妖塔”墓主是他

“血渭一號”大墓出土的銀質印章 圖/新華社

「風物誌」一枚銀質印章給出答案:神秘的“九層妖塔”墓主是他

“血渭一號”大墓出土的金飾品

「風物誌」一枚銀質印章給出答案:神秘的“九層妖塔”墓主是他

“血渭一號”大墓,可見明顯分層

2018年,“血渭一號”大墓被盜,隨即考古工作者對其進行了長達3年時間的搶救性發掘,在出土的眾多文物當中,一枚銀質印章的出現,揭開了“血渭一號”大墓墓主人之謎。原來,“九層妖塔”的主人是他!

神秘的“九層妖塔”

九層妖塔!神秘離奇,恐怖危險!

這是著名網路作家張牧野在他的盜墓小說《鬼吹燈》裡描繪的一個地方,是作者想象的虛幻之地,然而這個虛幻之地其實是有現實原型的,所謂的“九層妖塔”是作者根據1982年中國青海的一個考古發現而創作出來的。

1982年的時候,遠在青海省都蘭縣熱水鄉扎瑪日五隊血渭草場發生了一起盜墓案件,當時考古工作者對古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經過3年時間的發掘,考古專家從墓中出土了不少東西,例如織錦、皮靴、漆器、羅馬金幣、波斯銀幣等重要文物,其中一塊織錦上面還用缽羅婆文寫著“偉大的光榮的王中之王”等字樣。

這是一次很平常的發掘,然而它又處處透露著不尋常。

首先是這座古墓是青海都蘭縣古墓群中設計最奇特,最為壯觀的一座古墓。由於該墓葬群的發掘所在地位於血渭草場,因而被命名為“血渭一號”大墓。

“血渭一號”大墓周圍有許多小古墓,數量達200餘穴,大墓坐北向南,高33米,東西長55米,南北寬37米的大墓,從正面看像一個“金”字,因此有“東方金字塔”之稱。

其次,有人發現,大墓背後的兩條山脈從東西綿延過來,如同兩條巨龍,大墓則像一顆寶珠,構成“二龍戲珠”之勢。更讓人們驚奇的是,墓堆下有3層用泥石混合夯成的石砌圍牆。專家發現,自封土以下,每隔1米就有一層粗細相同、排列整齊的碗口大的柏木橫穿冢丘。

經過植物專家的鑑定,這些碗口大的木材都是取自一種古柏,這種古柏是一種生長十分緩慢的樹種,一棵碗口粗的柏樹要長200年,一人合抱的柏樹至少要生長上千年。但古墓葬中的柏木,最粗的直徑達60釐米,最細的也有15釐米。一般的小型墓葬要用去二三十根柏木,稍大一點的則要數百根。

“血渭一號”大墓從上而下,每隔1米左右,便有一層排列整齊橫穿冢丘的穿木,共有9層之多,一律為粗細相當的柏木,這麼多的柏木,得消耗多少古柏!人們粗粗計算,要修建這樣的大墓,至少需要一萬人耗時一年以上才可建成。可見這墓葬主人的地位一定十分尊貴。

而關於這座墓葬,還流傳著各種神秘的傳說。

當地人認為此地不吉利,是“有妖怪的高樓”,並將其稱之為“九層妖樓”。傳說在古時候熱水境內有很多的妖魔,他們為非作歹,禍害人間,後來出現了一位偉大的英雄,打敗了眾妖魔,並把他們趕到了熱水墓群這裡,所以,這裡是妖魔所居之地。

而另外一個傳說更令人生畏。據說當年馬步芳缺少軍費,在都蘭地區大肆盜墓,並就地冶煉黃金,曾經打過“九層妖樓”的主意,據傳當開挖大墓時,忽然冒出一陣黑煙,燻倒了很多士兵,眾人嚇得再也不敢挖墓,急忙撤離,就此,“九層妖樓”神秘的故事在當地老百姓中流傳至今,越傳越玄。

銀質印章解密墓主身份

那麼,這座墓到底埋葬的是什麼人呢?

據記載,這座大墓最早於1942年由一位德國人在探險時發現。1982年7月開始至1985年11月,考古工作者對其進行了初步發掘考察,不過只發掘了2層,根據墓葬形制,考古學家認為此墓為吐谷渾王者之墓,但究竟是吐谷渾國哪一世國王之墓,還無從知曉。

吐谷渾是中國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國名,吐谷渾本為遼東鮮卑慕容部的一支,西北各族稱之為阿柴虜或野虜。吐谷渾是西晉至唐朝時期位於祁連山脈和黃河上游谷地的一個古代國家,曾經稱霸一方,政權存在了300多年。

2018年,青海都蘭古墓“血渭一號”大墓發生盜墓案件,隨後考古學家對其經過歷時三年的搶救性發掘,出土1000餘件文物。其中一枚銀質印章的出現,讓困擾專家多年的“九層妖塔”墓主人之謎得以解開。

早年間,專家學者對這座大墓墓主的身份就有過多種猜測:一是吐蕃王族;二是藏王;三是吐谷渾王族。後來專家側重於墓主為吐谷渾王族,但苦於沒有直接證據。

這次,考古工作者在“血渭一號”墓發掘出土了一枚銀質印章,印面中間有一隻駱駝形圖案,印面兩個邊緣有一行吐蕃文,吐蕃文翻譯過來就是“外甥阿柴王之印”。

考古專家介紹,“阿柴”是吐蕃人對吐谷渾的稱呼。吐蕃為了對吐谷渾進行控制,長期保持王室的聯姻,從而形成了特殊的“甥舅關係”。這枚印章不僅印證了相關歷史文獻的記載,而且表明了墓主人的身份與族屬。

專家們根據這座墓葬中樹木年輪測年推斷,這座墓葬應為公元740年左右建成。由此推斷,該墓墓主應是吐谷渾王莫賀吐渾可汗。至此,該墓墓主身份初步確定。

莫賀吐渾可汗是誰呢?這在敦煌殘卷中有記載,他的母親是一位吐蕃公主,名為墀邦。公元689年,墀邦嫁給了吐谷渾王,生下了莫賀吐渾可汗,他的印章中所寫的“甥”,正是對吐蕃國主的自稱。

他曾會見過金城公主

那麼,這位吐谷渾王有什麼豐功偉績呢?

公元663年,吐蕃滅了吐谷渾之後,吐谷渾原來的王族幾乎都逃亡了。吐蕃便在歸附的吐谷渾人中又立了一個王。這個“莫賀吐渾可汗”便是這位王的後人。

“莫賀吐渾可汗”在敦煌文書《吐谷渾紀年》殘卷中曾提到過,這份敦煌殘卷簡略記錄了莫賀吐渾可汗幾年間的大事。透過對殘卷的釋讀,我們知道,莫賀吐渾可汗常居住在羊山堡(今青海湖一帶),他的政事包括舉行聖壽大典、戶口大清查、調整個別官員的官職等等。

在敦煌殘卷中,我們還能看到他接待了金城公主。

金城公主是歷史上著名的和親公主,本名李奴奴,唐中宗李顯養女。景龍四年(710年),唐中宗命左驍衛大將軍楊矩護送金城公主入蕃,嫁予吐蕃贊普赤德祖贊,鞏固了文成公主進藏後的唐蕃“舅甥之盟”。

710年,吐蕃贊普迎娶金城公主為妃,公主與迎婚使臣經過吐谷渾地界,墀邦與莫賀母子倆在羊山堡會見了金城公主,並舉行了盛宴,奉獻了各種禮品。

莫賀吐渾可汗會見和接待金城公主,是吐谷渾國當時的一件大事,所以會寫在官方紀年書上,也就是我們現在能見到的敦煌殘卷。在殘卷上,我們還能看到,此後兩年,莫賀又娶了兩名妃子,一是吐谷渾的貴族女子,一是吐蕃的貴族女子。此外,幾乎沒有多少大事可說。

這就是我們在文獻中能知道的關於莫賀吐渾可汗的所有歷史資訊了。

一千多年後,雄踞高原一隅的吐谷渾早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吐谷渾滅國之後,歸屬吐蕃的吐谷渾“莫賀吐渾可汗”,萬萬想不到,自己的安息之所,竟然會以一種神秘、怪誕、離奇、玄幻的方式,出現在後人的面前。

撰文/黃建強 圖/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