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賞|從萬年前的黑牛壁畫看到畢加索筆下公牛

作惡一世臭萬年是什麼生肖

澎湃新聞記者 錢雪兒

今年是牛年。在中國的十二生肖中,牛常常與農耕文化聯絡在一起,並有著力量倔強、勤勞等寓意。而在國外,不同的文化對於牛也有各自的詮釋。對於牛的描繪可以追溯至遠古時期的壁畫。而在印度與希臘文化中,牛分別具有宗教與神話的重要意義。到了現代,歐姬芙和畢加索等畫家在牛的身上找到了豐富的隱喻。牛年之初,澎湃新聞陸續刊發與牛相關的藝術鑑賞。

遠古壁畫:影象的“法術”

“牛”在遠古時期的壁畫中便是重要的母題。舊石器時代的原始居民在洞穴中留下了大量的動物形象,如野牛、長毛象、馴鹿等,成為後人研究原始生活的重要資料。

在那些描繪牛的遠古壁畫中,最為人熟知的或許出自拉斯科洞窟。拉斯科洞窟位於法國多爾多涅省蒙特涅克村的韋澤爾峽谷,距今已有1。5萬至2萬年的歷史。它的發現充滿了戲劇性。1940年,幾個法國青年在玩耍時無意之中闖進了一個曲折狹隘的山洞,就像掉進了“兔子洞”的愛麗絲一樣,由此打開了一座已經塵封了一萬多年的史前畫廊,轟動全球。

鑑賞|從萬年前的黑牛壁畫看到畢加索筆下公牛

《黑牛圖》拉斯科洞窟

《黑牛圖》是拉斯科洞窟最為精彩和最富力度的形象之一,有學者稱其為“跳躍的牛”。這頭野牛線條簡練,整體塑造得強健有力,特別是頭部,雖然只用單色塗繪,卻表現出逼真的動感效果,令現代人也歎為觀止。另一幅《交疊的野牛》描繪的是兩頭臀部相對的野牛,暗示著動物為了交配會在夏季進行決鬥。拉斯科的“畫家們”使用了一些透視法則來顯示動物的攻擊性。牛身在前景部分顯得更有厚重感。較短的前肢營造了躍起的感覺。透過留白,將前景與後景分開。為了強調動感,前肢比後肢更肥大。

鑑賞|從萬年前的黑牛壁畫看到畢加索筆下公牛

阿爾塔米拉洞穴中的野牛圖

除了拉斯科洞窟,距今約3。6萬年的法國肖韋巖洞(La Grotte Chauvet)、距今約1。2萬年的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穴(Cueva de Altamira)都發現了包括野牛在內的動物壁畫。比較得到公認的一種解釋認為,這些洞穴壁畫的描繪是為當時的一種具有圖騰和巫術崇拜儀式而做的,描繪了動物就意味著佔有了它們,“原始狩獵者認為,只要他們畫個獵物——大概再用他們的長矛或石斧痛打一番——真正的野獸也就俯首就擒了……對於原始部落,藝術大都也還是跟人們對影象具有法術作用的看法息息相關。”貢布里希在《藝術的故事》一書中這樣寫道。

古印度“牛神”:溼婆的坐騎

在印度,牛一直受到人們的尊敬,這與印度教主神之一溼婆神的坐騎——公牛南迪有很大關係。大街上的牛三五成群,大搖大擺,每頭牛背上似乎都乘坐著溼婆神,巡視著印度大地。

鑑賞|從萬年前的黑牛壁畫看到畢加索筆下公牛

《作為雪山神女的已故王后肖像》

不少古印度雕像中都可見到南迪的身影。例如,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藏中,一件名為《作為雪山神女的已故王后肖像》(Posthumous Portrait of a Queen as Parvati)的雕塑描繪了以溼婆妻子雪山神女形象示人的一位女王。在古印度,國王和王后被認為擁有神授權力,是神在大地的化身。死後,他們將和自己的神靈“祖先”重新結合。在這件雕塑中,這位已故的王后被描繪成溼婆的妻子雪山神女,她站在公牛南迪的身上,兩側則描繪了溼婆和雪山神女的孩子——以瑜伽姿勢站立的是象頭神甘尼薩(Ganesha),坐著的則是戰爭之神室建陀(Karttikeya)。

鑑賞|從萬年前的黑牛壁畫看到畢加索筆下公牛

南迪雕像,V&A博物館

南迪的形象常常與溼婆一起出現,而在V&A博物館館藏中,一件獨立的南迪雕像由蛇紋石製成,描繪了一頭小牛犢俯臥著的姿態。根據介紹,這樣的雕像發現於某座印度溼婆廟中。溼婆是創造與毀滅之神,為其建造的神廟遍佈印度。在溼婆廟中,南迪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它位於通向廟堂的長廊中,顯露出與溼婆的直接聯絡,並且將神廟牆外的教徒們的注意力聚焦於其宗教核心,即“子宮室”。

鑑賞|從萬年前的黑牛壁畫看到畢加索筆下公牛

印度城市邁索爾的一尊南迪雕像 17世紀

彌諾陶洛斯:來自希臘神話的隱喻

鑑賞|從萬年前的黑牛壁畫看到畢加索筆下公牛

《忒修斯和彌諾陶洛斯》

在古希臘,最著名的“牛”可能是彌諾陶洛斯。他是希臘神話中的半人半牛怪,是是克里特國王彌諾斯之妻帕西淮與克里特公牛幽會而生出來的怪物。在古希臘人的想象中,彌諾陶洛斯為牛頭人身,還有一條牛尾巴。他殘忍兇暴,被關在建築師兼雕刻家代達羅斯設計的迷宮裡,最終被忒修斯殺死。

鑑賞|從萬年前的黑牛壁畫看到畢加索筆下公牛

一隻基利克斯陶杯上的彌諾陶洛斯浮雕

古希臘的基利克斯陶杯和雙耳瓶上描繪了一幅幅古希臘神話中的場面,在這些圖畫裡,彌諾陶洛斯的出場往往是在他被忒修斯刺殺的畫面中。而將時間快進,到了20世紀30年代,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們在彌諾陶洛斯這一“牛頭怪”的形象中找到了新的隱喻——囚禁在迷宮裡的彌諾陶洛斯被視為每個人都擁有的潛意識和獸性的象徵。從畢加索、迭戈·里維拉到曼·雷,藝術家們透過描繪彌諾陶洛斯的形象,試圖解放被壓迫的直覺天性。

荷蘭黃金時代:富饒的標誌

鑑賞|從萬年前的黑牛壁畫看到畢加索筆下公牛

《年輕的公牛》 保盧斯·波特

在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的風景繪畫中,牛是最常被描繪的動物之一。保盧斯·波特(Paulus Potter)的油畫作品《年輕的公牛》是其中的代表作,和倫勃朗等同時代的大師相比,保盧斯·波特的名字令人陌生,這與他的早逝有很大關係。他死於29歲,而完成這幅幾乎與實物相等大小的大尺幅作品時只有22歲。大尺寸讓畫家得以描繪現實細節,甚至圍著公牛飛舞的幾隻蒼蠅都清晰可見,而在畫面遠處,依稀可見村莊農地和牲畜。和巨大尺寸同樣為人稱道的是,這幅畫打破了油畫的等級,將動物視為主角。有趣的是,雖然畫面逼真,但是據牲畜專家分析,對於公牛的描繪其實由六隻不同年齡的動物組成。這幅作品曾在盧浮宮陳列20年,現藏於荷蘭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

鑑賞|從萬年前的黑牛壁畫看到畢加索筆下公牛

《照料牛群的牧人》,艾爾波特·蓋依普

荷蘭風景畫家酷愛描繪家畜,其中牛的形象尤為突出。對於荷蘭人來說,牛是富饒的標誌,對於牛的描繪不僅反映了17世紀社會和經濟情況,還表達了他們對於自己祖國的感情。

現代藝術中的“牛”

到了現代藝術中,“牛”似乎更多地成為了藝術家表達個人思想的一種意象。

鑑賞|從萬年前的黑牛壁畫看到畢加索筆下公牛

《牛頭骨——紅白藍》,喬治亞·歐姬芙

被稱為“美國現代藝術之母”的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O‘Keeffe)將牛和美國力量和精神聯絡在一起。許多藝術家描繪活著的動物,而歐姬芙卻在動物骨骸中發現美和生命。1949年,歐姬芙定居新墨西哥,牛頭骨在那裡的沙漠中非常常見,而歐姬芙將牛和牛頭骨的形象與更廣泛的美國身份相連,“在大蕭條、經濟動盪和乾旱威脅著這個國家的存在時,歐姬芙發現風化的牛頭骨的角和中空有力地展現了美國的力量。”作家、策展人喬瓦尼·阿洛伊(Giovanni Aloi)曾這樣寫道。“這些標誌性的頭骨還強調了奶牛在美國曆史上常常被忽視的重要性……這個國家的財富和國際身份,有很大一部分是由‘牛’來定義的,牛肉支撐著美國領土與經濟的快速擴張。”

鑑賞|從萬年前的黑牛壁畫看到畢加索筆下公牛

《公牛圖》,畢加索

西班牙無疑是另一個與牛有著淵源的國家,在那裡出生的畢加索就鍾愛牛——他是鬥牛場的常客。在一組作於1945年至1946年間的繪畫中,這位藝術家用牛展現了自己藝術風格與想法的演變。他畫了11幅《公牛圖》,牛的形象從具象逐漸走向抽象的線條。畢加索將公牛視為重要的隱喻,取決於具體語境,它們有時候代表著西班牙人民,有時候表達了對於法西斯主義與暴力的看法,有時候意味著男性的生殖力,有時候則對映著藝術家的自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