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借酒勁寫出《蘭亭序》,酒醒後卻無法複製?孫過庭這麼解釋

蘭亭序說的什麼意思

然而,即便是以如今的眼光來看待,王羲之的《蘭亭序》依然是無可替代的。從古至今,《蘭亭序》的臨摹版本有很多,但大多是形似而神不似,甚至連王羲之在酒醒之後,都對自己寫出的《蘭亭序》驚歎,想嘗試臨摹卻再也達不到自己醉酒時寫字的神韻。事實上,這是有幾個原因的。

王羲之借酒勁寫出《蘭亭序》,酒醒後卻無法複製?孫過庭這麼解釋

在東晉時,民眾有一個約定的風俗。每當陰曆三月三日,人們須得攜著親朋好友到河邊遊玩,以此來消除不詳。時間來到了東晉永和九年。這一年的三月初三,王羲之帶著他的朋友謝安以及其他四十一位名人相約至蘭亭飲酒作詩。

這次活動主要有曲水流觴,飲酒作詩。所謂曲水流觴,也稱之為曲水宴,被邀請的人士坐在溪旁,命人將盛滿酒的羽觴放入周邊的溪水中,隨著微風與溪流而動,停在誰的身前,此人須得賦詩一首。

倘若做不出來,須得自罰三杯。正當人們沉浸在宴會的美好時光時,有人提議不如將在宴會期間所作的三十七首詩彙集成冊,這便是後來著名的《蘭亭集》。

這時眾人又推舉王羲之給《蘭亭集》作序,王羲之酒意正濃,有感而發,提筆在紙上肆意揮毫,一氣呵成。這就是歷時名噪天下的《蘭亭集序》。全文共三百二十個字,記敘了作者與好友集會時的歡樂之情,以及周圍風景的優美,抒發了作者好景不長,生死有命的感慨。

翌日,王羲之酒醒之後意猶未盡,揮筆墨想在紙上將《蘭亭集序》重書一次,卻自感得不到其中精妙。一連幾遍,仍猶如此。此時,他才明白,這《蘭亭集序》已然是他一生中的巔峰所作。

王羲之借酒勁寫出《蘭亭序》,酒醒後卻無法複製?孫過庭這麼解釋

唐代書法家孫過庭在其著作《書譜》中,曾提到了書法創作中的“五合五乖”即:

“神怡務閒,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時和氣潤,三合也;紙墨相發,四合也;偶然欲書,五合也。心遽體留,一乖也;意違勢屈,二乖也;風燥日炎,三乖也;紙墨不稱,四乖也;情怠手闌,五乖也。”

所謂五合,指的就是書法創作中的主觀感受,比如作者在創作時的心情,感受,環境的影響等等。而所謂五乖就是書法創作中的客觀條件,如作者創作時的溫度,紙張好壞,等等。

王羲之借酒勁寫出《蘭亭序》,酒醒後卻無法複製?孫過庭這麼解釋

所謂書法,並不是冷冰冰的描筆畫字,它包括了作者創作時的心境影響,也包括了創作條件等客觀因素的限制。是兩者的結合所糅雜出的奇妙的化學反應。

百分之百的像,是理想中的狀態。在實際的臨摹中,即使是書法的絕頂高手,也無法還原的分毫不差。因為他沒有作者創作時的心境感受,也沒有作者創作時的客觀條件。這些感受和條件都是促使作者完成這一書法創作的原因。

王羲之在創作《蘭亭集序》時,正值酒意正濃,又恰逢高朋滿座,景色相連,此情此景,達到了完美的平衡。於是性情高漲,揮毫筆墨,一氣呵成。

王羲之借酒勁寫出《蘭亭序》,酒醒後卻無法複製?孫過庭這麼解釋

如《蘭亭集序》中的21個“之”字,各有不同的形態及其美感,且無一雷同。宋代米芾在題《蘭亭》中便說“三百字,“之”字最多無一擬”,此種效果,皆是有感而發,後世再也沒有像王羲之當時的情景,也就再沒有一模一樣的《蘭亭集序》了。

另外,孫過庭也在書譜中提到王羲之:“是以右軍(王羲之)之書,末年多妙,當緣思慮通審,志氣和平,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

這段話的揭示了王羲之步入晚年,書法漸入佳境,此時他達到了生活中全新的形態——清淡。此時的清淡,是綻放之後的返璞歸真。

王羲之借酒勁寫出《蘭亭序》,酒醒後卻無法複製?孫過庭這麼解釋

米芾也曾說右將軍晚年的書法是“老而逸”。在孫過庭看來,其他人臨摹的版本多有故作姿態的嫌疑,不如王羲之耐人尋味。本質原因還是在於這些人的神情和狀態與王羲之相差甚遠,他們都沒有達到王羲之“思慮通審,志氣和平,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的平淡真實的境地。

王羲之借酒勁寫出《蘭亭序》,酒醒後卻無法複製?孫過庭這麼解釋

小結:

王羲之對中國的書法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他把隸書、章草、草書糅合稱行書,將行書書寫規範化和寫意化,並在藝術上發揮到出神入化的境界。王羲之的書法蘊含著他的人生哲理,從字中也能窺得王羲之的人生觀和審美觀,也體現出他的胸襟開闊,最後發出世事無常的感嘆。

王羲之透過線條的粗細、曲直、乾溼等變化,傳達出人心靈的焦灼、快樂、憂愁。線條中流動著書法家綿綿不絕的情意,映射出其精神風骨和個人風採。正因為如此,他的書法作品才能成為傳世經典,引得一代代人爭相欣賞覽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