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戲解》之八十六:《夫唯弗居》,闡述了老子的辯證法和自然學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1],斯惡[2]已[3];皆知善之為善[4],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5],難易相成[6],長短相形[7],高下相傾[8],音聲相和[9],前後相隨[10]。是以聖人[11]處無[12]為之事,行不言之教[13],萬物作[14]焉而不辭[15]。生而不有[16],為而不恃[17],功成而不居[18]。夫唯弗居,是以不去[19]。

【題解】

本章講述了老子的辯證法和自然主義思想,此篇意在闡述事物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關係,也表達了功成不居故功勳永在的自然主義思想。

本篇分兩層。第一層集中闡述辯證法,列舉美與惡等八事,指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一切事物都以對立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相反相成,相互依存。相反的關係不斷地變化運動,因此一切事物及其價值判斷也不停地變化著。

第二層講聖人行事。老子將辯證法運用到社會生活中,指出“有為”和“無為”,“有言之教”和“不言之教”,也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聖人是依照客觀規律行事的人,他們順應自然,有所作為,而不強作妄為,以無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進自然的改造和社會的發展。聖人功成而不居功自傲,所以功勳永不磨滅。老子認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體現了實踐和認識的高度和諧與統一。“處無為之事”主要強調法治,“行不言之教”強調的則是德治。只有實現法治和德治的高度結合,不偏廢任何一方,才是人類和平及人生幸福的保障。老子的這一思想是對矛盾的對立統一規律的活學活用,對聖人修身和治國也至關重要。可以這麼說,“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世界上最科學的方法論,也只有真正體悟大道的老子才能揭示出這一哲學方法論。

【註釋】

[1]美:一切美好的事物。王弼注:“美者,人心之所進樂也。”

[2]惡:醜陋。王弼注:“惡者,人心之所惡疾也。”

[3]已:通“矣”。

[4]善:善良。王弼注:“善不善猶是非也。”

[5]故有無相生:所以,有和無互相生成。故,有。

[6]難易相成:難和易互相形成。

[7]長短相形:長和短是相對顯出的。

[8]傾:同“盈”。

[9]音聲相和:音和聲相互調和。音,合奏的樂音。聲,單一的音響。

[10]前後相隨:前與後互相追隨。

[11]聖人:就治身而言,聖人指體悟大道、返璞歸真的人;就治國而言,聖人指理想的統治者。這是老子理想中“與道同體”的典範。

[12]無為:順應自然、不加干涉。河上公注:“以道治也。”

[13]不言之教:不使用言語的說教。河上公注:“以身師導之也。”

[14]作:興起、發生、創造。河上公注:“各自動作。”

[15]不辭:不推辭。河上公注:“不辭謝而逆止。”

[16]生而不有:產生了萬物卻不自己佔有。河上公注:“元氣生萬物而不有。”

[17]不恃:不自恃對萬物有恩。河上公注:“道所施為,不恃望其報也。”

[18]居:居功自傲。

[19]去:磨滅、消逝。

【譯文】

天下人知道了美好的事物怎樣成為美好,就知道了什麼是醜惡;知道了善良的事物怎樣成為善良,就明白了什麼是不善良。所以,有形與無形互相生成,難與易互相完成,長與短相對顯示,尊與卑互相依存,音與聲互相調和,前與後互相追隨。因此聖人無為而治,不用言辭來施行教化。使萬物生長,卻不發號施令;孕育了萬物,卻不自己佔有;施恩而不自恃有恩;成就功業,卻不居功自傲。正是不居功,因此才不會被遺忘。正因為不居功自傲,天下皆知美之為美[1],斯惡[2]已[3];皆知善之為善[4],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5],難易相成[6],長短相形[7],高下相傾[8],音聲相和[9],前後相隨[10]。是以聖人[11]處無[12]為之事,行不言之教[13],萬物作[14]焉而不辭[15]。生而不有[16],為而不恃[17],功成而不居[18]。夫唯弗居,是以不去[19]。

【題解】

本章講述了老子的辯證法和自然主義思想,此篇意在闡述事物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關係,也表達了功成不居故功勳永在的自然主義思想。

本篇分兩層。第一層集中闡述辯證法,列舉美與惡等八事,指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一切事物都以對立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相反相成,相互依存。相反的關係不斷地變化運動,因此一切事物及其價值判斷也不停地變化著。

第二層講聖人行事。老子將辯證法運用到社會生活中,指出“有為”和“無為”,“有言之教”和“不言之教”,也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聖人是依照客觀規律行事的人,他們順應自然,有所作為,而不強作妄為,以無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進自然的改造和社會的發展。聖人功成而不居功自傲,所以功勳永不磨滅。老子認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體現了實踐和認識的高度和諧與統一。“處無為之事”主要強調法治,“行不言之教”強調的則是德治。只有實現法治和德治的高度結合,不偏廢任何一方,才是人類和平及人生幸福的保障。老子的這一思想是對矛盾的對立統一規律的活學活用,對聖人修身和治國也至關重要。可以這麼說,“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世界上最科學的方法論,也只有真正體悟大道的老子才能揭示出這一哲學方法論。

【註釋】

[1]美:一切美好的事物。王弼注:“美者,人心之所進樂也。”

[2]惡:醜陋。王弼注:“惡者,人心之所惡疾也。”

[3]已:通“矣”。

[4]善:善良。王弼注:“善不善猶是非也。”

[5]故有無相生:所以,有和無互相生成。故,有。

[6]難易相成:難和易互相形成。

[7]長短相形:長和短是相對顯出的。

[8]傾:同“盈”。

[9]音聲相和:音和聲相互調和。音,合奏的樂音。聲,單一的音響。

[10]前後相隨:前與後互相追隨。

[11]聖人:就治身而言,聖人指體悟大道、返璞歸真的人;就治國而言,聖人指理想的統治者。這是老子理想中“與道同體”的典範。

[12]無為:順應自然、不加干涉。河上公注:“以道治也。”

[13]不言之教:不使用言語的說教。河上公注:“以身師導之也。”

[14]作:興起、發生、創造。河上公注:“各自動作。”

[15]不辭:不推辭。河上公注:“不辭謝而逆止。”

[16]生而不有:產生了萬物卻不自己佔有。河上公注:“元氣生萬物而不有。”

[17]不恃:不自恃對萬物有恩。河上公注:“道所施為,不恃望其報也。”

[18]居:居功自傲。

[19]去:磨滅、消逝。

【譯文】

天下人知道了美好的事物怎樣成為美好,就知道了什麼是醜惡;知道了善良的事物怎樣成為善良,就明白了什麼是不善良。所以,有形與無形互相生成,難與易互相完成,長與短相對顯示,尊與卑互相依存,音與聲互相調和,前與後互相追隨。因此聖人無為而治,不用言辭來施行教化。使萬物生長,卻不發號施令;孕育了萬物,卻不自己佔有;施恩而不自恃有恩;成就功業,卻不居功自傲。正是不居功,因此才不會被遺忘。正因為不居功自傲,功勳才永不磨滅。成就功業,卻不居功自傲。正是不居功,因此才不會被遺忘。正因為不居功自傲,功勳才永不磨滅。功勳才永不磨滅。成就功業,卻不居功自傲。正是不居功,因此才不會被遺忘。正因為不居功自傲,功勳才永不磨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