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好不好?“瓜皮帽人”說了算

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是什麼意思

據《棗林雜俎》記載,明朝的丁賓去句容上任,臨行前父親告誡他說:“此汝行,紗帽人說好,我不信。吏巾說好,我益不信。即青矜說好,亦不信。惟瓜皮帽人說好,我乃信耳。“紗帽人”,指的是當官的;“吏巾人”,指的是胥吏;“青矜人”,指的是讀書人;“瓜皮帽人”,指的是老百姓。在丁賓的父親看來,只有讓老百姓說好的官,才算得上真正的好官。

選官就要選老百姓說好的官,也就是要尊重群眾公論,尊重民心民意。“欲考吏治,莫若詢諸民言。”明太祖朱元璋就曾提出,凡各地“耆宿老人、遍處鄉村市井士君子人等”,都可以對本省各級地方官吏的施政行為與績效進行評價。一個地方的官吏,“為民患者有幾人,造民福者有幾人”,上級依據民眾評議,表揚好的,降免差的,懲辦有罪的。

《明史》中記述的不少循吏,其留任或提拔都是尊重民意的結果。長清知縣薛慎因為親喪去職,待其3年守喪期滿,理應由吏部重新作出安排。長清的老百姓“相率詣京師乞再任”,吏部尚書蹇義認為長清已有知縣,如果接受民眾要求,豈不是半途換人?明仁宗卻說:“國家置守令,但欲其得民心,苟民心不得,雖屢易何害。”於是,薛慎又被派回長清。

他好不好?“瓜皮帽人”說了算

然而,再好的制度通行日久,如果不及時完善,就會被人想方設法地鑽空子、謀私利。尊重民意在有的官員那裡,就異化成為官導民演、飾俊遮醜、謀求官位的捷徑。當然,在“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封建社會,“選老百姓說好的官”根本不可能實現。

宋高宗時,錢遜叔任宿州知州。一天,宿州管下的虹縣百姓來州署上書,要求該縣縣令連任。然而,錢遜叔早就知道該縣令的貪酷之事,於是,對這個所謂的“士民代表團”,毫不客氣地讓左右舉棒把他們轟走。身邊的人說似乎不必如此,錢遜叔笑道:“那裡打過來,這裡打回去。”

對於這些刻意製造的萬眾挽留、簽名上書的假象,許多朝代都有禁令。宋高宗時規定,州縣官吏確有政績,當由監司郡守考核奏聞,“不得令士民飾詞妄有舉留”。清朝康熙皇帝嚴令:“嗣後凡民保留降調官員者,俱不準行。”然而,也有例外:常州知府祖進朝因“失察”被降調,當地百姓“輒號泣罷市,赴臣請留,日不下數千人”。江南巡撫湯斌積極保奏祖進朝,認為他的操守才幹可與一代廉吏于成龍相提並論。康熙皇帝最終同意祖進朝留任:“可從所請,以勸廉吏。”

“勸君不用鐫頑石,路上行人口似碑。”讓“瓜皮帽人”說好,其實就是重視口碑和威信。我們常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瓜皮帽人”說好,是民心的流露、民意的整合,也是對為官者政績的最大肯定。然而,由於人為操縱等原因,所謂的“民心”也會失真,“民意”也會矯飾。雍正皇帝曾說:“大凡在任時貼德政之歌謠,離任時具保留之呈牒,皆非真正好官。”清初石成金也曾告誡為官者:“德政歌謠,以及長生祿位、萬民衣帽、生祠碑碣等件,俱是近時濫套。當官即十分廉明清正,亦是本等應為之事,須力辭諸件,不可喜此以召誚謗。”

由於各種條件的制約,識破那些沽名釣譽之徒、選出那些群眾公認的好乾部並不容易。古人講:“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既注重“國人皆曰賢”,在儘可能大的範圍內聽取群眾意見,又注重“察之見賢”,才能不斷提高識人用人的解析度,把群眾滿意的好乾部用當適任、用當其時、用當盡才。

作者:張明

單位:武警河南省總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