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G資本熊曉鴿:我為什麼看好中國腦科學發展?

當前腦科學中最有意義的是對什麼的研究

回想起自己讀大學時期,母親因為腦溢血纏綿病榻的經歷,IDG資本創始董事長熊曉鴿依舊曆歷在目。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說,當時8個月時間裡,他查閱了大量腦神經醫書,並嘗試給專家寫信尋醫問藥,無奈回天乏術惟遺憾恨。

在這之後,熊曉鴿開始格外關注腦疾病。他說,母親的病如果放到今天來看,只是輕微的腦溢血,但在當時卻沒有合適的醫療條件。人類的大腦擁有著上千億個神經元細胞,時至今日,大腦仍然是人類認知的“黑洞”,科學界也將腦科學稱為人類的“終極疆域”,在腦疾病防治、類腦智慧等方面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和社會意義。腦科學的快速發展必然會帶來人類對自身智慧本質的顛覆性認識。

IDG資本熊曉鴿:我為什麼看好中國腦科學發展?

4月22日,IDG資本公佈向清華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進行捐贈,繼續關注和支援基礎科學的發展。這也是時隔十年時間,繼2011年清華-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成立之後,雙方合作的再次延續。

熊曉鴿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十年前,人腦研究院在亞洲曾首選日本,經過多方努力,受麻省理工學院(MIT)麥戈文人腦研究院創始人、IDG創始人麥戈文的資助,成立了清華大學-IDG/麥戈文腦研究所。同年十一月,又成立了北京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

十年後的今天再度在清華大學的同一地點簽約,熊曉鴿感慨萬千,“只是簽約的人是我,不是麥先生。”他提到,十年前,全世界做腦科學研究的一流學者數量很少,當時捐贈的資金用途主要是引進國外的人才,吸引他們從國外回來,還有做交流、做訪問學者等等,還有一部分交流資金來自於他個人捐贈。同樣的,此次捐贈的資金主要用途也投入到人才引進和學術交流等等。

清華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研究院院長時松海就是其中一例。2017年在美國MIT一次活動上,熊曉鴿碰到了時松海,對他說起了清華的腦科學研究院並建議他回國。熊曉鴿提到,當時美國的MIT腦科學研究院的專家告訴他,全世界頂尖的一流的做腦科學研究的人不超過60個,大概有40個在美國,中國更缺這樣的人才,“所以我希望更多的人才回到中國去做這個事情。”

腦科學的研究意義深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包括各種神經類和精神類疾病在內的腦相關疾病,是所有疾病里社會負擔最大的,佔到了28%,超過了心血管疾病和癌症。而腦科學相關疾病的研究、診療都需要更多基礎科學研究的突破。

與過去傳統意義上的細胞和分子層面的腦科學研究不同,清華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專注於將最先進的工程科學技術的新發現和新進展應用到腦科學的研究中去,從而對如何理解大腦、重造大腦、保護大腦進行最為前沿的探索。經過十年的時間,目前該研究院已擁有近20個獨立實驗室,三百多名在讀研究生與博士後,不僅成為清華大學腦科學研究的基石,也發展成為中國領先的腦神經科學研究基地。

以2020年的成果為例,姚駿研究組在《PNAS》發表合作論文報道雙相情感障礙發病機理的研究進展,肖百龍課題組與生命學院李雪明課題組合作在《神經元》發文揭示機械門控Piezo離子通道的“門塞和閂鎖”門控機制,時松海教授和史航研究員課題組在《自然》(Nature)雜誌線上發表研究論文首次揭示了中心體調控哺乳動物大腦皮層神經前體細胞機械特性和分裂能力,進而影響大腦皮層的大小和摺疊的嶄新機制,這為研究神經前體細胞行為和皮層發育調控提供了全新的角度。

熊曉鴿對記者表示,在科學基礎研究領域,研發是個費時費力、成本高昂,而且成功率極低的工作,但是基礎研究往往能夠對一個國家和地區科研水平的提升、勞動生產率的提升、社會現實問題的改善發揮根本性的作用。也正是因為理解基礎研究的系統性、複雜性和長期性,因此IDG捐贈不以投資為目的,主要用於支援長期的基礎研究。

截至目前,麥戈文及IDG資本已累計向清華、北大、北師大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捐贈2億人民幣,未來還將持續透過捐贈助力中國腦科學基礎研究,捐贈金額預計每年不少於2000萬人民幣,並計劃不斷增加。

腦科學研究不僅關乎人類健康,也關乎著未來競爭中科技制高點,近年來受到了政府、學術界和產業界的高度關注。近幾年,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地區紛紛宣佈啟動腦科學研究,即“腦計劃”;2016年8月,“腦科學和類腦研究”被我國列入國家重大科技創新和工程專案,同年我國發布了“中國腦計劃”,腦科學成為“必爭之地”。

與此同時,作為一項事關人類健康與社會發展的前沿科學,腦機介面、類腦晶片、強人工智慧等概念和創業企業大批湧現,此前盛大創始人陳天橋、阿里巴巴蔡崇信等都曾大力資助腦神經科學研究。

雖然從目前腦科學研究進展來看,其距離大範圍應用還有相當漫長的過程,但產業界的探索已經陸續開展。

熊曉鴿表示,腦科學作為醫療賽道中的細分領域,其在基礎研究上的突破,對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將對人工智慧等前沿科技產業的發展帶來重大影響。十年前,IDG資本的公益捐贈沒有做產研結合,一些研究成果是不是能夠做商業投資,還沒有具體結果。但接下來會做嘗試,期待加強“聯動”,促進科學研究和產業轉化之間緊密協作進而產生更多成果。例如,為了推動腦科學研究與產業的緊密關聯,他邀請了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徐立以理事身份參與腦科學研究院的相關工作中。

他對記者說,從做投資角度看,大約每十年左右會有一批主導技術。“像投資PC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機構們會重點關注企業的商業模式、執行和管理能力等;而針對於技術投資,不論投資腦科學還是自動駕駛、生物工程等等,創業者已經不同,大部分是研究出身,企業產品和服務的技術含量與技術門檻比較高。相應的,做投資也需要懂技術,並且團隊裡要大量引入懂技術和專業領域的人才,比如IDG資本的團隊中有眾多理工科PHD,這樣可以與技術類創業者有更多的專業溝通和交流以及產研結合 。 ”熊曉鴿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