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觀】第十七期《陰陽》

要用當今的思維,更加準確地理解陰陽,那我們首先就要清楚一個客觀現實,這個客觀現實就是,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一場具有周期性的運動,運動之所以發生的根本的原因是因為矛盾的存在;

人類社會之所以會產生,其根本原因是因為自然世界與人類自身的發展(也就是生存)存在著矛盾;也就是人類的需求,自然界無法直接給予,人類透過改變自然界無法直接給予的現狀,從而使得人類社會逐漸產生,在這個過程之中,人類的大腦也逐漸得到發展,我們今天人類社會的一切人化運動就是改變自然,使自然的事物變為人類所需求的事物,從而使得人類可以從中直接獲得需求;房屋、衣服、食物、經濟、制度等等,甚至包含語言都是在人類自身發展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自身的矛盾之中產生的;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就是一場不斷運動著的發展,發展是萬事萬物自身在肯定到否定,再從否定到肯定的不斷迴圈之中前進的現象,否定與肯定就是矛盾,就是對立(這裡的肯定與否定是相對的);在自然界之中,因為個體的不同與周遭的不同產生反應,反應的過程使得現象的發生,發生在一定的時間範圍內,使得矛盾融合(或者是對立統一),融合之後這一階段發生的現象裡矛盾就會逐漸減弱,形成更加融合的統一,然後再新的元素進入之後產生新的矛盾,再次產生髮生,也就是從對立面向統一面發展的現象;例如風的發生是因為冷空氣與暖空氣的質量不同而產生的融合現象;再例如雷電的發生是因為大氣之中(或者雲層之中)正電荷與負電荷的融合而產生的現象;雷聲之所以能夠傳播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正負電荷相容產生的能量而產生的震動與自身沒有震動的大氣產生反應的現象;這樣的對立矛盾存在於在一切自然事物之中,包含人類自身;能量大的對立面向能量小的對立面“主動”產生反應,融合不能產生的原因在於沒有形成對立面,就比如一個人的需求,另一個人沒有這個需求,這就不產生對立面,融合也就不能產生;

另外就是對立能量不均等,才能產生髮生,往往能量大的一方融合能量小的一方;如果能量均等,要麼不產生反應(不行成對立),要麼融合消失,能量絕對對等是不存在的,即使是鏡子裡的你,也會與你產生一定的發生現象(興許是看到自己的面容而自信,興許是看到自己的面容而自卑等等);這個世界因為對立,而又因為能量不均等所以才發生;發生是從對立到統一的過程,統一是新生的開始,是融合了對立雙方的能量,又與其它對立元素不斷產生融合,當不與其它一切元素或現象產生融合了,則發生終止;例如輪胎之所以可以滾動,一是因為與地面一直處於對立面,如果π有限,則會加大阻礙輪胎滾動的發生;二是因為能量不均等,路面阻礙輪胎前行的能量小於輪胎向前滾動的能量,則滾動現象發生;滑雪板之所以滑動,一是因為與地面形成的摩擦較小,二是因為驅動滑雪板的能量大於地面與滑雪板產生的摩擦;當摩擦能量大於驅動能量,則發生停止;人之所以可以活著,是因為身體發生系統一直在產生能量的需求,當外界的對立面融合於身體系統,則會出現新的能量需求,當身體發生系統任何一個環節導致的能量丟失,或者能量需求不能夠被滿足,則會對身體發生系統產生連帶反應,如果不加以改變則會產生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而決定人的能量需求走向的是人的意識,意識又妥協於相對定性的身體發生現實,人的意識可以非常清晰地感觸到相對於身體的大能量變化,而小能量變化則需要靜心觀察;孩子之所以像父母,根本原因是因為其融合了父母能量的起始,孩子像誰更多一些,究竟的因素是看父母雙方誰的能量更多;

所謂陰陽就是矛盾,為何古人將大地視為陰,天視為陽,陽是“輸出方”,陰是“授入方”,從自然角度來說,因為“輸出方”的太陽光與“授入方”植物發聲光合作用,從而使得植物生長;太陽光之中,有植物自身發展需要的元素,所以相對於大地來說,天為陽,地為陰;從人類角度來說,因為人類思想輸出的實踐,從而使得大地發生改變,大地具備人類需求的滿足元素,所以大地對於人類來說也是陰;但是我們傳統認識的天又不是純陽,傳統認識的地又不是純陰,天與地自身都存在陰陽;在萬事萬物之中存在的具體矛盾現象太多,陰陽是一種統籌概念,從而使得人類更好地認識自然;人類意識更加傾向於陽,從某一種角度來說,能夠被人類改變的物件,較人類來說,都是屬陰;但往往人類意識在現實生活中,也會被動地被現實改變,所以人類意識也屬陰;無陰無陽則為無極,也就是無謂對錯,無謂好壞,無謂生死的意識或現實,屬無極;陰極陽極則為太極,也就是需求被極大滿足了,和滿足了極大需求,例如飽到極致是太極,餓到極致也是太極,壞到極致是太極,好到極致也是太極;

古人所說的純陽,可以從發生的本身角度進行理解,陽是主動地使現象發生,但發生的現象使得其它發生的現象減損或者消失,那麼這樣的陽,就不是純陽;陽主動地使現象發生,且發生的現象不減損其它或者導致其它現象消失的,就是純陽(當然言語道斷,這句話還是沒有根本地解釋了何為純陽,因為有時候減損了其它現象的也從屬於所謂的純陽,根本原因是不應當有區別,純陽不純,純陰不陰,絕對融合的一種存在,無極應當就是純陽,或者說無謂陰陽的);我們人類整體從這個角度來說就是向陽的,比如人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往往希望的是將這件事情做好(至少在意識範疇是這樣的),做好的意思是使得這件事情可以朝著自己的預期去發生,那麼自己的預期又是要使其可以持續不斷地發生的,持續不斷地發生,是要能夠儘量減少與其它事物之間的矛盾的;比如販毒,那麼販毒的人是希望能夠持續不斷地販毒的,但販毒的發生,是在減損生命的發生,與生命本身是有矛盾的,所以販毒是不可持續的;

所以純陽從人的角度來說,具體是指什麼?單單說是善良是不準確的,純粹按照自然規律從事,也是不準確的;先說一下為什麼善良不是純陽,既然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是因為矛盾的融合而產生的發生,所以善良也是相對的;兩個人打架,無論你幫的是其中哪一個人,對另一個人來說,你都不是善良的,這是一點;假如你今天在路邊看到一隻將要病死的貓,你救活了它,這個行為對於貓來說是善良的,但對於老鼠或者魚來說,這個行為是存在助紂為虐的性質的,所以純粹的助萬物生是不存在的;如果是純粹地按照自然規律從事,那就是代表著人應當遵從本性,人的本性從生物屬性上來說,與動物是沒有區別的,餓了就吃、渴了就喝、性慾來了就上,想要了就爭搶。。。不考慮任何限制因素,這是順從本性、順從自然,這當然是不可取的;所以孟子說要發展人的德之四端;

在現實生活中基本上都是屬於一般意義上的陰陽,相對性的陰陽;而絕對性的陰陽,在生活中也是存在的,那就是存在於情感中的愛,但要清楚的一點是愛與慾望有聯絡,但不是慾望,就像純陽意識是與現實相聯絡的,但不是現實;所以很多人不相信愛的存在,因為不現實;其實愛與慾望從某種角度來說,是對立而統一的存在,愛是融合了慾望的一種極致表現,也就是純陽(無陽無陰則為無極);慾望是生物界的矛盾迴圈發生的現象,是具有周期性的,是存在矛盾的、是週而復始的、是註定消亡的;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愛,沒有什麼親情的愛、愛情的愛之別;能夠被區分的都不是愛,都是沒有將慾望剝離乾淨的混合體,甚至就只是慾望;而且愛一旦產生了,就會永久存在,沒有多與少之分,也沒有周期性,也不存在矛盾,愛是使人產生主動的核心動力,所以愛是純陽;愛的產生會使一個人發聲根本性的變化,基於愛的物件,自身會大量減少慾望的存在,思念是唯一難以逾越的慾望,思念難以逾越的根本原因是因為身體的存在,如果純粹從意念的角度出發,那麼思念就不存在了,因為從某種角度來說,撇開身體,純粹的意念相思,就是抵達,因為真正的愛著的物件,其實並不是在的身體,而是整個被愛物件所體現出來的意;

還有一種純陽,那就是意,道教所修煉的也就是這一點的純陽,這個意不是思想、也不是一種感覺,而是一種惟精惟一的意念,智慧是其表現之一,機能直覺也是其表現之一,豁達、仁義、中庸都是其表現之一,這個意不止是道家在追求,可以說儒釋道都在追求;

一方面來說,我們人類都有一個共性,這個共性是希望能夠被更多的人認可;另一方面來說,是希望能夠主宰萬物,但現實中人的本性又是惟危的,所以大多數的人都是為己的,那麼為己之人,他的意念內在空間就會很小,意念內在空間很小的結果就是,很難發現事物的本質,也就難以發現事物的發展規律,從而就得不到更多的認可與價值;在這裡,我們要充分地認識到空的本質與作用,這個世界因為有其空性,才能夠承載萬事萬物;一輛車子,因為有其空間,所以才有其價值;池塘有其低窪處,也就是有其承載水的空間,才能成為池塘,地球因為有人類生存的空間,所以人類才會誕生;宇宙因為有空間,才能夠承載萬物;人也一樣,要有內在空間,才能夠裝載更多的認知,有了更多的認知才能夠更好適應於這個世界;在這個空之中,我們會發現德的存在,所謂厚德載物,也就是讓自己的內在空間擴大,也就是心胸擴大,充分理解萬物的本質;推而求其之,我們便會發現道的存在;

《大學·中庸》裡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知止的意思是給自己塑形,塑形的意思是給自己塑造一個有形的空間,這個空間於別人來說,就是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是懷揣著怎樣的認知方向在活著,這是形,有形了就是止,但這個止不是停止的意思,而是確定了認知方向的意思,要確定一個認知方向的根本原因在於,人的皮囊本身空間是有限的,所以人不能各個方向去拓展認知,只有選擇一個方向去拓展認知,並且在這一個方向之中拓展發現世界的基本執行規律,這個拓展就是道教的修、就是佛家的悟;為己之人所塑造的形態空間是很小的,他們往往承載不了更多的認知,所以他們的價值往往就會很小;為它之人所塑造的形態空間就會較為己之人更大,所以他們的價值往往就會大一些;就比如,成功的商人,他們往往是因為確實地滿足了更多人的需要,滿足更多人的需要,是因為成功的商人發現了更多人的本質需求,從而對更多人產生了價值;所以人得外求、外施;自私往往看似解決了人心的危機感,但實際上“路是越走越窄的”;所以古人的思想裡,我們常常能夠看到為國、為眾生、為天下;

但以上說的都是有形,都是相對的陰,有形的空間能夠承載的事物都是有限的,要想從本質上承載萬千事物理解萬千事物,那麼就要達到無形;無形便是純陰,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是對立統一的存在,也就是說,當達到無形的心胸的狀態了,也就獲取了純陽的智慧了;但無形不是無知,而是無知之知;我們中華民族有十六字心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裡的“道心惟微”大致的意思是,注意事物的細節之處,細節之處往往隱藏著真相;“惟精惟一”的意思是精準地把握事物的客觀本質,而且萬物唯一的究竟是因為任何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的存在的,也就是說陰陽對立且統一的存在;我們要在實踐之中,精準地把握中,也就是中庸的思想,這裡說一個題外話,中國的中,更精準理解就是“允執厥中”的中;不偏不倚,追求和而不同謂之中;和者統一也,不同乃是矛盾,沒有矛盾是不存在的,對立的矛盾一定是在同一之中共存的;

所以心胸放寬廣,知道有矛盾是常態,能夠理解矛盾並且讓矛盾在統一體之中常存,是我們每個人的必修課;愛人之間有矛盾,是常態,能夠讓這樣的矛盾在愛的統一體之中和諧常存,是愛情應有的面貌;家人之間的矛盾,也是常態,家和,才是一個家庭之中不同存在應有的統一;社會里有矛盾也是常態,在統一的且相對的制度之下求共存,是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具備的基本心態;智慧是透過意識到實踐的過程體現出來的,所以致良知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