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覺醒|《天道》智玄大師說丁元英離得道差的那一步是什麼?

《天道》中,丁元英幫王廟村扶貧,一招殺富濟貧,讓他心難安,於是他去五臺山拜佛,求教佛法造詣精深的大師開示。

丁元英和朋友韓楚風拿5萬敲大師的門,換來非也,後又+上5萬的誠意,還是換來非也。於是丁元英亮出底牌,用他做的一首詞,終於換來求教機會。

認知覺醒|《天道》智玄大師說丁元英離得道差的那一步是什麼?

丁元英的詞內容如下

《悟》

{悟道休言天命,

修行勿取真經。

一悲一喜一枯榮,

哪個前生註定?

袈裟本無清淨,

紅塵不染性空。

幽幽古剎千年鍾,

都是痴人說夢。}

雖然言辭有點激烈,滿紙一個嗔字。但確實勾起了大師的好奇

來看看這是什麼狂人。

智玄大師:“敢問施主什麼是真經?修行不取真經,又修什麼行呢?”

認知覺醒|《天道》智玄大師說丁元英離得道差的那一步是什麼?

丁元英隨即回答:

“所謂真經,就是能夠達到寂空

涅槃的究竟法門,可悟不可修。

修為成佛,在求。

悟為明性,在知。

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

覺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

不落惡果者有信無證,住因住果,

住念住心,如是生滅,不得涅槃。

不昧因果者無住而住,無慾無不欲,

無戒無不戒,如是 涅槃。”

然後大師含笑又問:“不為成佛,那什麼是佛教呢?”

認知覺醒|《天道》智玄大師說丁元英離得道差的那一步是什麼?

丁元英:“佛乃覺性,非人。

人人都有覺性不等於覺性就是人。

人相可壞,覺性無生無滅,即覺即顯。

即障即塵蔽無障不顯,了障涅槃。

覺行圓滿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圓滿即止,即非無量。

若佛有量,即非阿彌陀佛。

佛法無量,即覺行無量,無圓無不圓,無滿無不滿,亦無是名究竟圓滿。

佛教以次第而分,從精深處說是得道天成的道法,從淺義說是導人向善的教義。

善惡本有人相,我相,眾生相,即是文化。

從眾生處說是以貪制貪,以幻制幻的善巧,雖不滅敗壞下流,卻無礙撫慰靈魂的慈悲。”

認知覺醒|《天道》智玄大師說丁元英離得道差的那一步是什麼?

丁元英一通言論後,大師說:“施主不是佛門中人,自悟能達到這種境界已難能可貴。以貧僧看來,施主已經踩到得道的門檻了。離得道只差一步,進則淨土,退則凡塵。只是這一步難如登天。”

認知覺醒|《天道》智玄大師說丁元英離得道差的那一步是什麼?

大師為什麼說丁元英已經踩到得道的門檻了呢?

因為丁元英已經悟到真經是一種智慧心得,而不是形式上的結果(不落惡果)

覺者要由心生律,以性施行,而不是為了成佛求真經而以行制性,以律制心,導致心性被因果相所限制而不得涅槃。

那丁元英離得道差的那一步是什麼?

我們可以對比下大師幫丁元英修改後的詞就能找到線索。

認知覺醒|《天道》智玄大師說丁元英離得道差的那一步是什麼?

丁元英的的整首詞基調是嗔怒,傲慢。而大師修改後詞的意境則從容豁達。

丁說的天命,是眾生無明之天命,先天,非人力可主宰的部分,

而大師說的天命是後天,即道天,遵循客觀規律的人力可決定的部分。

認知覺醒|《天道》智玄大師說丁元英離得道差的那一步是什麼?

丁的意思是,悟道就不要談什麼宿命論,修行也不要取真經,悲喜枯榮哪有什麼命中註定?悟道後人可以自己掌控自己的命運。

大師的意思是,悟道後就會知曉自己的天命,並按道的規律來指引自己活出使命。悲喜,生滅,枯榮所有二元對立從中道的平常心來如實觀照並無分別,都有因緣註定,只需要隨心,隨力,隨緣即可。

為什麼丁元英修行不取真經?

丁元英把真經定義的太高妙,高不可攀。

看成是能夠抵達究竟涅槃的究竟法門。

悟到即心得,不需要修一個果去證明

如果為了取真經而修行就會背道而馳。真經就不究竟了。

而大師把真經定義為:能讓迷者進步的經就是真經。

如此真經就是一種當下人人就可以獲得的觸及的東西。

認知覺醒|《天道》智玄大師說丁元英離得道差的那一步是什麼?

丁覺得修行是一種有信無證的盲從,所以他不取真經,也不為獲得真經而修行。

而大師覺得,就算為了不落惡果而去修行的人,雖有信無證,但無證有覺,也是一種進步,如此修行也是有意義的。

就像有人告訴你一個信條,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你信了,於是為了怕落惡果而去佈施去做善事,卻沒有得到好報,但挫敗的經驗也能給你思考。沒證到善有善報,也會讓你有覺悟。

所以只要每個人各盡所能,就能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就像大師說的:“得智的得智,化緣的化緣,燒香的燒香,坐禪的坐禪。”

丁元英不取真經,也說明他沒意識到自己已經在道上,真經並不是抵達涅槃後的結果,而是邁開第一步時,就已經在得到了。因果是合一的,起點即終點。

認知覺醒|《天道》智玄大師說丁元英離得道差的那一步是什麼?

所以丁元英差那一步,

我個人理解就是他無法知行合一。

他對弱勢文化的嗔怒,對弱勢群體無法得救的恨鐵不成鋼,其實是基於強者的傲慢,

嗔字背後其實是一種恐懼。他害怕面對自己的弱的一面。

所以在後面向大師諮詢王廟村扶貧之事時,大師問他:“以施主之參悟,心做心是,何來討個心安?”

他還在顧慮是否窮人會患上精深絕症,

他顧慮他的行為是不是破壞性開採的開採市場。

他怕佛罵他,其實佛就在每個人內心,他怕的是惡果後的自責,雖然悟到了弱者得救之道,但他並不能行所當行。

所以大師告訴他,

大愛不愛。

就是給了他一個定海神針,讓他更篤定地去修行,用行動去檢驗內心悟到的真理,

當丁元英明白了大愛不愛,其實就放下了嗔心和恐懼,他就能用大愛去踐行自己內心的信仰。

這段告訴我們什麼啟發呢?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出發地,

也是自己的目的地,生命就是一個瞭解自己的過程。

人活一世,不要隨波逐流,而是要聽從內心的聲音,大膽走在屬於你自己的道上,心之所向,素履以往。要篤定且腳踏實地的去踐行你的使命,知行合一,全然的活出自己,才是對生命最大的不辜負。

每次看《天道》都會受益匪淺,但劇情有刪減,原著《遙遠的救世主》以及豆豆三部曲才是真的充滿隱喻高維智慧,耐人尋味。

豆豆三部曲也叫認知三部曲。幫你步步進階,升維生命高配版本。

《背叛》講生存法則,看山是山。

《遙遠的救世主》講的是覺悟,看山不是山,透過現象看本質。

《天幕紅塵》講的是返璞歸真,看山還是山。

你的認知在哪個高度,格局就會在哪裡,人生就會達到哪裡。

我們生命的高度就是認知的變現,想提升認知,拔高思想,瞭解文化密碼的朋友,別錯過這套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