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城呂巷、呂府與呂氏家族研究

沭城呂巷、呂府與呂氏家族研究

沭城呂巷、呂府與呂氏家族研究

江 瀚

沭陽曆史淵源流長,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千百年來地靈人傑,名流顯赫、人才倍出,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曾發揮著積極作用,也在歷史程序中留下其特殊的一頁,豐富了地方文明史的內涵。在歷史長河中,程(震泰)氏家族以經農經商有道成為淮北鉅富;呂氏家族則以勤奮追求仕途而成為名望官宦之家。溯流窮源,清初、中葉程、呂兩族均先後從皖南遷徙沭陽,在異地他鄉立足生根、棲留,生息繁衍。

呂、程兩族雖追求目標大相徑庭,但其在地方的影響力卻十分久遠。在重翻程氏家族一頁的同時,呂氏家族的興衰榮辱也應該值得深入探討和研究。

沭城呂巷、呂府與呂氏家族研究

說起呂氏家族首先要提呂巷,這條始建於清康熙年間的古巷,存世僅240年便湮滅無蹤。呂巷是呂氏十八世人呂謙伯的府邸。位於沭城城內大街北側,也就是東至大元頭巷中段,西至史巷(後併入四老巷),中間夾接著忠武街(忠武街南接城內大街,北接城內后街)。

從民國廿年《沭陽城地圖》來看,呂巷位罝與忠武街呈十字形,呂巷因中間有忠武街相隔,分為東巷和西巷,均為呂宅府邸。呂府又分為東西兩宅院,俗稱東、西院。呂巷東巷、西巷各有五、六十米長,巷寬3米左右,路面鋪就長條石。東巷南面是後來徐州人竇道成經營的潼陽旅社(後成為沭城糧所庫房);西巷南面是孔廟,也稱儒學(原址現為政元小區)。

據《沭陽鄉土志略》記載,清康熙年間,呂府是極其豪麗考究的深宅大院,門樓高大,拾級而上,石雕抱鼓分在大門左右兩旁,門前植老槐數棵。建築、院落、園林僅次於富紳程(震泰)府,據原居住沭城大元頭南巷的76歲刻章老人徐庭澤(孤廬)先生生前回憶,呂府後門路北便是呂府後花園,即今天的城北公園東側。後花園內豎立高大的徐氏石牌坊,北側為呂祠。呂祠西側為關帝廟,與忠武街相對在同一條中軸線上。

呂府院內是花園式大院,也有人稱之為前花園,“號所居萊園”,“萊園將母養”園內有假山流水,樓榭亭臺,名貴花木,古怪盆景,荷花鯉魚。曲徑通幽處,怡然悅性情,是一個天堂般的所在。“方池水漣漪,高臺月晃朗”“暇則娛情花木竹石之勝”這與呂謙伯的長孫呂昌際辭官返里後怡情養性侍弄花木奇石有關。也是繼新河胡家花園之後沭陽又一處清代花木園林。

撰寫這篇文章時,我忽然想起六十年代初夏天,家父所在單位因修繕房屋臨時搬遷到這裡辦公,我也隨遷呂府小居數月。清時豪門巨室已不在,但小橋流水,池塘遊魚,花草奇木,卻歷歷在目。記憶雖不太清晰,但當時清代遺址的府邸建築非呂府莫屬。隨著五、六十年代縣人委東家院和沭陽糧庫的建設擴建,呂巷、呂府、潼陽旅社、儒學和忠武街均不復存在。

二、呂謙伯的兩次遷徙之路

據《呂氏族譜》記載:呂氏十八世人呂謙伯,字六吉。順治癸已年生,原籍安徽旌德縣楊樹莊,為地方望族之家。於清康熙十年遷徙沭陽韓山大呂莊。呂謙伯來沭陽定居後,做起了貿易生意,主要販運江南大米、木材等。略有積蓄。但因長期跋涉不支,後期以休養為主。考慮治病和對後代的培養教育,呂謙伯在沭陽城內忠武街購置兩處宅田,建起呂府,全家從呂莊搬遷至沭陽城內居住,即呂府東、西宅院。

呂謙伯三子呂又祥官至常德知府後,按清時朝廷規定,凡對朝廷有卓越貢獻的官員,蔭及其父,子貴父榮,呂謙伯則被康熙皇帝誥贈為中憲大夫,後又追贈為資政大夫。中憲大夫系文官職稱,四品閒官,呂謙伯並不履任,但可領取朝庭俸祿。資政大夫系正二品,待遇高於四品。可見光宗耀祖在呂氏家族的體現。

呂謙伯晚年多病,逝於康熙壬辰年(1712),享年六十歲。

三、呂謙伯的家庭

呂謙伯從安徽遷來蘇北時年僅23歲,攜妻吳氏18歲,其妻吳氏為徽州人,吳氏一生未曾生育,但後來還是榮幸地被誥贈恭人,馳贈夫人。

吳氏雖然膝下無子,卻視謙伯側室徐氏之子視同己子,百般呵護。與徐氏共同為呂家精心操持家務,與徐氏姐妺相稱,和睦相處。共同撫養教育後代,這讓呂謙伯心中感到慰藉。家和萬事興,和諧家庭奠定了呂氏後人卓有成就的基礎。

謙伯側室(《呂氏族譜》誤印繼室)徐氏,系沭陽人,有說是沭陽東南徐莊人(未考證),孝順體貼,生有三子一女,即長子見龍、次子啟龍、三子瑞龍、女兒。

呂謙伯三子呂瑞龍,又名呂又祥,四歲而孤,靠母親徐氏精心撫養。又祥聰明伶俐,五歲入私塾讀書過目不忘。少時得到時任知縣袁枚之賞識,袁枚念其父六吉公曾為散官正二品,又憐又祥少年喪父,心有惜愛之意。他見又祥聰穎過人,便愈加喜歡,有心培養他成才。

少年呂又祥悟性很強,常與袁枚對弈院內亭間,初時袁枚讓棋鍛鍊又祥,多作輸局。誰料又祥進步較快,幾年成長令袁枚刮目相看。

據《沭陽縣誌》載:又祥17歲在縣衙練習簿書,悉心向袁枚學習詩文和從政經驗。知縣袁枚每有詢問,又祥答對無訛。袁枚極為器重,以為難得吏才。後袁枚辭官,又祥便追隨去江寧。

20歲的又祥在袁枚指引下,“攜資入都謀仕”雖未成功,卻傾囊濟助災民、修路造橋。又祥並沒有參加鄉試應考,也未參加中試獲得舉人之資格,卻憑從政經驗和聰慧,贏得眾多伯樂賞識。又祥完完全全靠自學成才,脫穎而出。後被授都水屬官,分管東河水利。因治水有功,從此又祥一路攀升,先後在陽穀縣、滕縣、汶上縣、沛縣任主簿;嶧縣縣丞;曹州府同知;常德知府等職。任上治理水患,除惡去蠧,廓清吏治,民間多有褒詞,並立碑頌德。

呂又祥中年因病辭職歸裡,“送者塞途”。回到沭陽後,又祥“立義學,課鄉民,建棲流所,捐資建儒學”。

袁枚70歲時故地重遊,又祥派長子呂昌際(字嶧亭)“遣使來迎”“嶧亭延候於十字橋”,迎接當年扶持他的恩師。袁枚在沭期間,在昌際陪同下瞻仰顏家集虞姬廟“邀我虞溝遊”,留下了“白頭重到古靈祠”《重到沭陽虞姬廟》的傷感詩篇。

呂昌際是呂又祥長子,受其父薰陶,幼年好學,“嗜宋明理學,兼治易學”。乾隆二十四年,昌際由貢生援例錄為縣丞,這也是呂氏家族中屢試不第靠自學成才而被破格出貢的第二人。昌際繼承父志,在治水、親政、愛民、懲治毫右方面頗有政績,得乾隆帝賞識,升任山西平陽府知府、太原府知府等職。

呂又祥患病辭官返回故里,昌際得悉以照顧其父為由也辭官不做,在呂府精心服侍又祥左右,盡兒女孝道。閒暇時娛情花木奇石,研讀經史百家、《周易》,廣交同邑。昌際一生襟懷淡泊高遠,袁枚稱其為“李贊皇一流人物”。

呂昌會是呂又祥次子,與其兄弟一樣,靠勤奮自學脫穎而出,歷官開封府蘭儀同知、祥和同知,衡功賞戴花翎升河北兵備道。

呂昌際三子叫士淑,號小萊。受父輩兄長影響,穎悟過人,學有所長,17歲時便受官任上,破例以廩貢生授吉安知府。也是呂府中靠自學成才而被破格出貢的第三人。士淑視惡如仇,“無枉無縱”,查辦多樁大案,令刁民畏之。他嚴格對待下屬,不準請客送禮,自身生活清貧。可惜英年早逝,僅享僅36歲。

昌際次子士澤也是呂府中出頭露面人物,屢考不中而被破格出貢的第四人。為官至常德、永州、長沙、等府知府,在西南平苗人騷亂功賞戴花翎,並升任按察使二品。

呂昌際一門官運亨通,後代多為升任官僚,顯示其家族的遺傳基因和“唯有讀書高”“學而優則仕”傳統封建教育在其府的典型表現。

四、徐氏和節孝坊

談到呂氏家族的教育世家、官宦之家,除了個人聰慧勤奮,他人相助培養外,也得益於呂謙伯夫人徐氏,謙伯六十而逝,遺三子一女。徐氏潔心守寡,精心操持家室,與吳氏一道含辛茹苦撫養子女,嚴加管教,督促功讀,將他們一個個培養成人成才。呂府的正派家風,教育子女足見徐氏、吳氏功不可沒。為表彰徐氏和呂氏族人敬仰,昭示後人,乾隆四十六年(1871)乾隆帝誥書封徐氏為恭人,聖旨旌表節孝建坊。

在呂府後花園內(現城北公園內)由呂謙伯、徐氏長子呂在田,次子呂開文,三子呂又祥,長孫呂昌際,次孫呂昌會奉旨建起一座巍然屹立的徐氏節孝坊。

徐氏節孝坊由漢白玉石砌就,三層節樓式,均石榫相扣,雕龍鑿鳳、飛禽走曽、花鳥蟲魚、各種人物浮雕煞是栩栩如生、細膩精美,內石柱基礎座上左右有兩位神明,外石柱基礎座上左右是一對石獅。時江蘇提督學政稽璜題額曰:“完節城孤”;曹孝先題額“貞操順德”。聯文為:“蒼嚴幹挺風霜苦,丹扆書懸日月昭”。又聯:“柏節凌霜經四紀,熊丸課夜撫三孤”。

兒時常去老電影院看電影,走過城內后街,總會見到高大壯觀的徐氏節孝坊和程氏節孝坊並立於城北公園東側(鄰小操場),因為有小瓦花牆相隔,不能近前。只有星期天到城北公園或小操場遊玩,才會走近攀爬戲耍。

多虧呂氏族人提供一冊2013年版孝思堂《呂氏族譜》,第一、二頁的徐氏節孝坊正背兩幅照片,這才是原版照片無虞,讓我一下子回到60年前,頭腦中的模糊印象陡然之間清晰明朗起來。

可惜徐氏節孝坊毀於文革期間,至今城北公園土山坡雜草叢中仍見散落的抱鼓、石碑等物,疑與節孝坊有關。

呂氏族人有著自強自立,奮發向上的傳統,靠勤學苦練,自學成才,嶄露頭角,多有成功之例。呂氏多人雖步入仕途,卻一生廉潔奉

公,為任多作政績,贏得百姓口碑 ,各地方史志也多有文字記載。

沭城呂巷、呂府與呂氏家族研究

再則身為官吏不唯官,呂又祥和其子昌際都是身居高位時急流勇退,以養病和照顧父親為理由辭官返里。彰現呂氏父子的高風亮節和崇高品質。以孝為先,

重孝行、修孝性

、崇守信,也是呂府傳家的道德品行。

筆者才疏學淺, 無鐵飯碗,糊嘴忙碌之瑕,業餘研究呂家歷史文化, 難免有錯謬之處, 敬請學者和高人指正。

注:圖3為散落在城北公園土山上的石抱鼓, 疑呂府遺存, 作者拍於2015.4.8

疑呂府清代石碑, 碑上文學模糊但可辯。作者2015.4.8拍攝於城北公園土山上。

雕花條石(清)疑呂府遺存, 作者拍於2015.4.8逍遙廳後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