礄口古田版塊的前世今生之一:“墩”之淵源

地處漢口西部的礄口,有一塊比較特殊的區域。這一區域也是武漢城市版圖向漢水以西方向拓展、推進的深刻地理印記。

礄口古田版塊的前世今生之一:“墩”之淵源

礄口漢江灣

上起舵落口、額頭灣,下至宗關、常碼頭,漢水以西,張公堤以東的這一大片隸屬礄口的武漢西部片區,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即為湖泊、沼澤、水窪地而漸次淤塞成陸。由長堤、堤壩而成垸田,由高臺而成聚落,形成養殖漁業——種植農業——作坊手工業——機器製造業——漢口化工基地——生態現代化區域的漫長髮展衍化史。

礄口古田版塊的前世今生之一:“墩”之淵源

礄口漢水南岸社群

以“墩”為地名的,在礄口西部這一區塊隨處即是。很知名的即有易家墩、韓家墩、羅家墩、陳家墩、江家墩、祝家墩、肖家墩、龍家墩、賀家墩。“墩”是壘築高臺以為平地的意思,土地平整而連片,自然就可供人居住。在漢口鎮未形成之前的明朝洪武初期,此地有為數極少的“冬耕夏漁”的個體船戶、漁戶生活在“河灘廢壤”,明朝初年見於文獻記載的有江夏縣民蕭二、張天爵父祖。

礄口古田版塊的前世今生之一:“墩”之淵源

董玉梅著《或漢老地名》,涉筆礄口“墩”字地名

從明朝洪武初年開始實施“江西填湖廣”的移民政策以後,進入湖北的江西移民開始多了起來。在明朝廷行施的“百年移民潮”中,尤其是當漢口鎮在明朝末期成為天下“四聚”之後,江西移民進入武漢城郊的漸次增多,而在漢口中心城區礄口的西部,江西移民在明朝末年遷徙而入的人數明顯增長。

礄口古田版塊的前世今生之一:“墩”之淵源

或漢文史專家皮明庥主編的《武漢通覽》,涉筆礄口古地名

礄口西部這一湖沼水澤之地,主要是漢水淤塞、改道、沖刷而形成。明朝嘉靖時期方誌學家童承敘說,富含泥沙的漢水“每與江湖水合,其渣必澄,故常填淤,而沮澤之區,因成沃野。”築長堤圍湖,造垸田墾荒,成為江西移民立腳、活命、求生存的首要選擇。所以見於文獻記載的易家墩,即為明末江西易姓人戶築壘的;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湖廣總督張之洞主持修築礄口北郊的後湖堤,易家墩漸次成為擴大的居民區。

礄口古田版塊的前世今生之一:“墩”之淵源

礄口區檔案館編的《古田街志》

羅家墩為明初羅姓移民築高地定居而得名,後又有福建林姓家族遷入,因而有“銅廠到東亞,三百六十家;獨佔兩百戶,林羅不分家”的民間諺語。羅家墩因為南臨漢水,以水碼頭、船戶為主,航運、手工業、商貿業比較發達,漸成人煙稠密的古街鎮。

礄口古田版塊的前世今生之一:“墩”之淵源

古田新城

礄口西部民間流傳“辛肖二地,肖龍祝陳”這一說法。辛肖,即辛家地、肖家地。辛家地,原名辛家墩,明末江西辛姓家族始遷居於此而得名,清朝時改名為辛家地。肖龍祝陳,即肖家墩,明末肖姓家族遷入,因擇高地定居而命名;龍家墩,早期江西龍姓家族最早定居於此而得名;祝家墩,明末江西祝姓家族最早遷居於此而得名;陳家墩,明末江西陳姓家族最早遷居於此而命名。賀家墩,為明末江西賀姓人家遷徙而得名;江家墩、崔家墩亦為明末江西江姓、崔姓築高臺家族聚居而命名。韓家墩,即為江西韓氏家族在清初因為逃荒年遷入而命名的。曾家墩,則是清朝中期漢川曾姓家族率先定居於此而得名。

礄口古田版塊的前世今生之一:“墩”之淵源

葉調元《漢口竹枝詞》

由礄口“墩”字地名,似可有三個層面的認識。第一,從地名所隱含的資訊密碼,我們能夠感知到礄口西部地區曾經滄海桑田的深刻變化;地名文化中的姓氏地理命名,似乎暗涵著礄口西部衍化變遷史中的湖堤、垸田、墩臺、水碼頭、村落區、古街集鎮的遞嬗的真實歷史資訊,這也是姓氏文化在武漢地名文化的自然呈現。

礄口古田版塊的前世今生之一:“墩”之淵源

礄口漢江灣七巧廣場

第二,“墩”字地名意味著,明清江西移民(無論被迫遷徙或主動遷入),成為漢口“西部大開發”的主力軍,是他們開拓了漢口的荒蕪榛莽之地,是他們創造並書寫了武漢的移民墾殖史。

礄口古田版塊的前世今生之一:“墩”之淵源

礄口江景房

第三,礄口西部正是因為不同地域、不同族姓、不同文化的村落群體的參與、開發、競爭,從而具有相容並攝的發展優勢,形成了這一地域的區域性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