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左拉傳》聊開去,談一談歐洲的排猶史

最近看了《左拉傳》,關於左拉這個人之前是隻聞其名,知道他是個作家,但具體是什麼年代的,有過什麼作品卻一無所知。看了這部電影,再加上之後網上的搜尋,大致瞭解了一些他關於他的作品以及對後世的影響。整部影片的內容大致講了左拉的幾個人生階段,而且有些跨度的年代還挺長的。

從電影中也可以看到的左拉是個很有正義感的人,即使是在自己很潦倒的時候依然敢於抨擊社會的不公現象,關心弱勢的群體,並且依靠自己的力量與影響在某種程度上推著自己的國家往前發展。這個形象很自然地讓我聯想到民國時期的魯迅先生,也很符合我心目中的“公知”形象,不是現代那些只在網上誇誇其談,脫離了生活現實無病呻吟,又巧舌如簧的一批人。

但真正讓我特別感興趣的除了電影中男主角 左拉 除了這個人物本身之外,我對故事中關於德雷福斯事件的那一段,我特別感興趣,因為這件事情,影響深遠。不僅對左拉這個人的一生影響巨大,還影響 了另一個人,從某個角度 來說他也影響到當今的中東他就是西奧多·赫茨爾。

當時的西奧多·赫茨爾 是派駐到法國的一個新聞記者,他目睹了這一事件的整個過程他寫道:“德雷福斯案件不僅是個司法錯誤。它反映了絕大多數法國人的心理:判處一個猶太人並藉此宣佈所有的猶太人有罪。當有人從德雷福斯上尉的軍服上扯掉軍官符號時,一群人高喊:殺死猶太人!從此,‘打倒猶太人!’就成了一個戰鬥口令。這一切發生在什麼地方?發生在法國!發生在共和的、現代的、文明的法國,而且是在人權宣言發表一百週年之後……如果一個在各方面都很先進,無疑具有高度文明的民族都可以走上這樣的道路,那麼人們還能向尚未達到法國人一百年前水平的其他民族期望些什麼呢?”

從電影《左拉傳》聊開去,談一談歐洲的排猶史

從這之後他開始變身成為一個猶太復國主義者了。併為這一目的著書立說,奔走相告。他是現代政治上錫安主義的創始人。在他死後又過了幾十年,終於1947年的他為之奮鬥的目標被他的實現了,過程中的是非暫且不討論。

不過作為一箇中國人 之前我一直不能理解為什麼這個民族能流浪近兩千年,而一直沒有被同化掉呢,要知道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各種各樣的民族入主中原,最後都消失在了漫漫的歷史長河中。為什麼他們的民族的獨立性始終能夠存在這是什麼原因,他們為什麼沒有被同化掉呢。為此我花了幾天的時間在網上找資料看相關的學術文章,總算理出了些眉目。

為什麼難以被融化

如果對基督教稍微有所瞭解的話,就知道主流基督教分為三個最主要的支系,分別是東正教分佈於東區地區,天主教主要分佈在西南歐,還有就是新教,在西歐、北歐地區,包括英格蘭還有美國。另外說下,中國的基督徒也屬於新教這一支。

同樣的情況,在很早的時候,猶太教中也存在法利賽人,撒都該人、艾賽尼派和奮銳黨,大約在公元70年的時候其他的幾派都消失了。而法利賽則成為了日後傳統猶太教的典範、今日猶太教所有教派的根本。這一派的人主張為保持純潔而與俗世保持距離,因此他們更多過著內部的聚居生活除了必要經濟活動,這樣的生活方式,使得別人很容易把他們識別出來,也使得他們顯得與眾不同。

按理說,這樣的生活方式本來也是可以歲月靜好的,但為什麼他們又會與基督教產生分歧呢。因為從一開始的時候基督教從就是猶太教派的分支。所不同的是基督教為上帝賦能了,成了全人類的上帝,而不再是單純的以色列的上帝,這樣一來,基督教中信徒就不止是猶太人了,還包括了更多的外邦人。

而兩教分離的過程基本是一個外邦人佔比越來越多的一個過程。直到耶穌蒙難,很多基督徒把這個責任完全推到了猶太人身上,再加上彼此之前對《舊約》聖經以及對基督的定位有嚴重的偏差,最後是徹底的分道揚鑣了,樑子也算是結下了。之後隨著基督教的不斷擴張,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更是直接把基督教定為了國教。這樣一來猶太人成了絕對的少數,也越來越孤立了。

仇恨的擴散

之後的羅馬帝國解體了,但分裂出來的這些國家卻把宗教傳統保留了下教皇的權力甚至在國王之上,而這些國家基督教化之後就開始在法律上限制猶太人,在1096年的十字軍東征之前,發酵成針對猶太人的、跨越國界的群體性暴力事件。而在黑死病流行的1347年,更有人指控他們在井中投毒,這麼惡毒的攻擊都有。猶太人開始被等同於無處不在的、神秘而邪惡的力量。而更多的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真就信了,可見中世紀民眾的愚昧程度可見一斑,想想也正常中世紀的歐洲很多國王都不識幾個字。

從電影《左拉傳》聊開去,談一談歐洲的排猶史

黑死病讓歐洲損失了近三分之一的人口

隨著工商業的不斷髮展西方開始了資本主義的萌芽,而這個過程中資本成為了重要的要素,而猶太人因為在當時的歐洲社會的很多國家的法律上被 禁止從事某些工作或擁有土地,加上由於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都禁止其教徒放貸取息,而猶太教禁止猶太人之間借貸取利息,對於猶太人和非猶太人則不受限制,因此很多猶太人不得不轉而從事金融放貸,即借錢收取利息,於是很多猶太人就成了歐洲社會各階層的基督徒的債主。而這種作為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民眾,產生了更多的不滿,在他們看來,猶太人不事生產,卻能做收利潤,是經濟的攫取者和無生產能力的寄生蟲,這成了歐洲社會的一種普遍的偏見,莎翁筆下《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就是一個典型的放貸人,而這一形象卻在歐洲可謂家喻戶曉,影響深遠。也從某個側面反映當時歐洲人的心態。

這種現象就這樣一直持續的醞釀發酵著,因此在歐洲歷史上各國都會不定時地出現排猶的事件。而有些國家甚至一度被全部地把他們趕出了國境。

直到歐洲出現了所謂的啟蒙運動,這一事件才得以緩解,而人們內心深處的芥蒂又豈是這麼容易消除的。在之後猶太人就成這些國家上層用來轉移矛盾的出氣筒【這種事情他們現在還在做,只是角色換了】。直到德國的納粹上臺,發展成了一場 慘絕人寰的大屠殺。

到這兒差不多把這個問題解釋清楚了,想想歐洲需要啟蒙運動,才能在宗教上解放一個少數民族,而且也始終沒有做徹底,正因為如此才會有猶太復國主義的存在,才有了今天的以色列國。

而猶太人的情況在中國從來就不是問題,因為在中國一神教從來不是主流,想想中國在公元9世紀的那群猶太人現在只是一個理論上的存在了,他們不信上帝,不讀聖經成了完完全全的中國人。因此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中國才是真正自由與包容的國度,在中國的歷史上從來就不存在自由的問題,每次農民起義說到底都是經濟的問題人民活不下去才鬧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