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齊東安王婁睿墓壁畫:導引圖

北齊東安王婁睿墓壁畫:導引圖

北齊東安王婁睿墓壁畫:導引圖

畫11

面積1。6米×1。4米,約2。3平方米。二人牽馬組合的導引圖。左前方青年部曲頭戴土黃色山字形長裙風帽(又稱鮮卑帽),廣額豐頤橢圓形臉,高鼻樑,側身,穿翻領左衽窄袖土黃色長袍,腰間繫有蹀躞帶,佩劍和囊,足穿土黃色靴。右手在胸前,左手垂在腹部握住韁繩。棗紅馬低頭,眼視下方,雙耳高豎,額前有長鬃,頸部長鬃披在左側。絡頭齊全。右後方的長者,頭戴幞頭,臉側向後方,大眼,高鼻樑,落腮鬍,穿圓領衫,外罩窄袖棗紅色長袍。左手扶在棗紅色坐騎的馬鞍上面,注視後方群馬賓士情況。棗紅色坐騎低頭,眼視下方,額前有鬃,雙耳直立、向前。長鬃披掛在左側,頸部有紅纓。絡頭齊全,鞍韉俱備,馬背上有紅色障泥和馬鐙。關於北齊的服飾,古人早有論述,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雲:“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窄袖緋綠,短衣長靿(yào)靴,有蹀躞帶,胡服也。窄袖利於馳射;短衣長勒,皆便於涉草,所垂蹀躞,蓋欲佩帶弓劍……算囊、刀礪之類。”引文非常形象,幾乎與婁睿墓壁畫人物服飾完全吻合(圖二四;彩版二四)。

北齊東安王婁睿墓壁畫:導引圖

北齊東安王婁睿墓壁畫:導引圖

畫12

面積3。35米×1。4米,約4。67平方米。群馬賓士圖。七匹健壯的犍馬,或奔,或跑,或馳,或騰飛,或左盼右顧,無羈絆,無韁繩,充滿野性。它們騰空四蹄狂奔,仰首嘶鳴,眼神轉視,畫家不僅僅畫了馬的軀體健壯,更多地表現了群馬的精神風采,充分表現了漠北草地牧場烈馬粗獷瀟灑的性格,這說明古代畫家對草原牧場群馬十分了解,如身臨其境。馬在北齊時期乃至北朝時期是財富,標誌著社會地位,晉陽城內達官顯要都擁有馬匹,數量巨大。幷州晉陽地處交通要衝,既是晉陽城商業往來的經濟紐帶,又是馬匹牛羊畜產品的轉運中心地。《北齊書·婁昭傳》載:婁昭及其侄婁睿家族“祖侖提…家僮千數,牛馬以谷量”。說明婁氏家庭富有,權勢強大。從河西地區大批來到內地的馬匹都要在晉陽地區馴養,以適應中原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晉陽地區馬等畜牧產品數量是非常龐大的,在政治、經濟、生活中都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婁睿墓壁畫中出現大量馬匹應在情理中(圖二五;彩版二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