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語文 彭敏說:詩詞到底有什麼作用?

2020年2月初,當《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落下帷幕,彭敏,這個名字就註定成為與“詩詞”捆綁的“流量話題”。

《中國詩詞大會》的舞臺見證了他連續兩次的亞軍之憾,在遭受“北大才子敗給外賣小哥”的群嘲後的逆風翻盤。這一次,他眾望所歸、如願以償,終於將《中國詩詞大會》的冠軍獎盃收入囊中。

10月30日,這位冠軍選手將出現在《浙江詩詞大會》總決賽——武林之戰的節目現場,作為特邀嘉賓加盟專業點評團。熒屏上的彭敏,沉穩睿智,妙語連珠的突出表現斬獲不俗人氣。短暫脫離《中國詩詞大會》總冠軍的光環,彭敏與媒體來了一場純粹關乎詩詞、個人和成長的表達。他內斂而直白,學術而幽默,談得了陽春白雪也可話下里巴人。

△願做一位“網紅”,也樂得當個詩詞“旁觀者”

“北大才子”“萬能文藝青年”“學霸”……《中國詩詞大會》的曝光使彭敏被貼上了各種標籤,也讓他受到了觀眾褒貶不一的評價。

最初參加《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北大才子”彭敏走紅,“海量的資訊蜂擁而來,我好像一下子多了很多路可以走。”那時,在紛雜的聲音和選擇面前他還會有些戰戰兢兢。但當他從《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北大才子不敵外賣小哥”的群嘲聲中走出來,並站上《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的舞臺時,他的內心已然歸於寧靜,坦然面對紛爭,“進入大眾的視野,暴露在攝像機前,這些都是我應該要承擔,應該要預想到的。現在,輿論的壓力並不會給我造成很大的困擾。”

當記者笑著打趣說《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結束後,他已經是位妥妥的“網紅”。“詩詞”和“網紅”,一個清高悠遠,一個熱鬧喧囂,他會怎麼選擇?沒想到,彭敏並不排斥“網紅”的新身份,“我不覺得‘網紅’是個貶義詞。一個人有一技之長,能夠吸引公眾來關注他所熱愛的東西,那是一件挺好的事情。”他說。

彭敏的確做到了他所定義的“網紅”,至少在《浙江詩詞大會》舞臺上,眾多的小粉絲被他的淵博的詩詞才學所吸引,進而成為了他的鐵桿迷。

而在總決賽舞臺上看到選手們的精彩表現後,他們因詩詞而惺惺相惜,也讓彭敏現場直呼“江山代有才人出”,更覺得不虛此行。當從選手轉為代言人和評委,他的初衷是希望能夠不斷以各種身份和角色,參與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相比站在臺上作為一名選手,他直言,詩詞代言人的身份,其實可以更多地讓自己放鬆下來,以一個旁觀者的姿態,去看一看那些在追求詩詞夢想、追求自己喜歡的詩詞傳統文化的年輕人的狀態。

△生活,有詩和遠方,但躲不掉柴米油鹽

詩,浸潤著他的成長之路,也成就了他的成名之路。

曾經,彭敏立志於詩歌創作,大學裡更是整日與書和詩歌作伴。在北大讀碩士時,彭敏曾是校詩詞古文社的社長,碩士畢業後,彭敏堅持自己對詩歌的熱愛,順其自然地加入了中國作協《詩刊》的編輯部。“我就喜歡文學,喜歡寫詩。”他曾說。

但面對兩千元的月薪、工作持續七年的負資產,他不得不縮衣減食,一頓頓五塊錢的盒飯、一次次廉租房的停水停電……在柴米油鹽的現實中,他的“詩人”生涯戛然而止。

在他的個人微信公眾號“彭敏先森”中,他給自己的定義是作家。“我本質的身份還是一名寫作者。要不是因為愛好寫作,我也不會走上參加文化節目這條路。”作為一位文學青年,他笑稱自己產量低,還經常又旁斜出的走到岔路上去,參加了《中國成語大會》、《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等傳統文化節目。

那麼詩詞於他而言,是什麼呢?

“小的時候背詩詞,的確是出於喜歡,近些年背詩詞可能就是為了備賽。但如果不參加比賽背詩詞則顯得毫無意義。”他表示,比起備賽《中國詩詞大會》時緊張而系統的訓練,當下的生活中,詩詞更多是一種興趣愛好,像是生活中的一劑調味品。“在一個人寂寞獨處的時候,翻開一本詩集,心變靜了,夜晚變得更美好了,那麼詩詞的作用就到了。”此外,更多的興趣是挖掘詩詞背後的文學故事,瞭解詩人的生平資料。

當記者提及《浙江詩詞大會》上他的頭號粉絲於子涵時,他笑言,“不知道你為什麼喜歡我,是因為我長得帥嗎?”對於她喜歡文學和詩詞,彭敏坦言:“這是一條不太容易走的路,我不知道你將來對自己的人生有一些什麼樣的規劃和期待,但是我希望是詩詞和文學能夠讓你一路走來能夠有更多的溫暖。”

△以“另類眼光”看詩人,用“新生代幽默”解讀詩詞

80後的彭敏長了一張90後的娃娃臉,但他開口卻又有著00後的幽默梗。這位把“老孃拼了”當作口頭禪的宅男才子,設想用“接地氣”的話語、現代人的視角解讀古代詩人的人生經歷,讓詩人走進現實,拉近古典文化與現代生活之間的距離。

看過“彭敏先森”公眾號的文章,就會發現他的才情在於能將那些陽春白雪的詩詞雅文轉換成眾人皆樂的下里巴人。

在彭敏的想象中,每位詩人都跨越了時空的界限,他們複雜而真實,不適合用任何一個扁平化的標籤概括。樂觀曠達的“小強”蘇軾也曾因飢腸轆轆和狗搶起骨頭,他原來也需要我們的心疼;世外高人,營銷高手賀知章也會用返璞歸真,清新質樸的遣詞造句表達自我……他打破文人墨客的傳統思維,讓我們得以窺見詩人“平凡”“真實”的一面。

提及浙江的詩詞文化,彭敏隨口講起了杜牧在湖州的一段風流故事。杜牧到湖州拜訪他的一位朋友,也就是當時的湖州知州。這位朋友深知杜牧向來喜愛俊俏佳人,就為他舉辦了一場龍舟比賽,一時間萬人空巷,幾乎全城的百姓都走到大街上,趁此機會,這位朋友便帶著杜牧在大街上尋覓合他心意的佳人,最終尋見了一個十二三歲的姑娘。杜牧心生歡喜,向姑娘的爹孃保證十年後做成湖州知州,迎娶這位姑娘。然而由於種種原因,杜牧遲到了四年才上任湖州知州,而姑娘已然嫁為人婦了。杜牧滿心惋惜,便作了一首《嘆花》:“自恨尋芳到已遲,往年曾見未開時。如今風擺花狼籍,綠葉成陰子滿枝。”“綠葉成陰子滿枝”也因而成為膾炙人口的名句,昔日佳人已經心有所屬,結婚生子,表達男子與心上人錯過的惋惜之情。

以詩詞為載體,成為一名“暢銷書作家”這一規劃在彭敏看來簡直是兩全其美。透過故事的形式,他希望詩詞的薰陶能夠在青少年的成長之旅中熠熠生輝、趣味盎然。

△傳媒點燃“詩詞熱”,望眼“無用之用有大用”的遠方

以往,乏味、邊緣、冷門是大眾對詩詞的普遍印象,熱愛詩詞成為小圈中的興趣。《中國詩詞大會》播送後,詩詞忽然趕上了潮流的大軍,同時,傳統文化也被更多大眾所追捧、所發掘。越來越多的現代人,開始拾起古詩詞,以詩會友。

彭敏用簡單的“功德無量”四個字來評價這類節目。他認為,人是需要被激勵、被引導的。或許,傳媒出品的文化節目不夠學術化、專業化,難以被專業人士所接納,但它卻能為傳統文化帶來更多關注,成為正向的引導。

他說,“傳統文化類的節目和賽事還會激勵很多小孩子,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素養,這是很有意義的。”

對於大眾提出的“詩詞無用論”,彭敏認為,詩詞“無用之用有大用”。在他看來,一個愛好文學的民族同不愛好文學的民族是有明顯差別的,詩歌可以提升人們的審美,重塑國民性格和靈魂氣質,就像一個飽讀詩書但不夠富有的人和富有但缺少文學修養的人站在一起,他們所體現出的風貌、氣質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