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伏熱,除煩渴的夏日香飲

解伏熱,除煩渴的夏日香飲

呼童夜半一杯湯,盎盎天和入肺腸。

咽正滑時即揮去,人間此意細思量。

宋人錢時《夜索熟水甘》一詩,描寫了夜半飲熟水的感受“咽正滑時即揮去,人間此意細思量”,這氣香味甘,有滋補、養生之功效的熟水,是宋代比較流行的保健“飲料”。

解伏熱,除煩渴的夏日香飲

史浩詞中“濃燻沈麝入金瓶”描寫的即是以沉香、麝香製作熟水。沉香熟水的製作方法比較特殊,不是沉香和水而煎,而焚爇沉香出煙與水的融合,陳元靚《事林廣記》中記載有“沉香熟水”的製作方法:

先用淨瓦一片,灶中燒微紅,安平地上。焙香一小片,以瓶蓋定。約香氣盡,速傾滾湯入瓶中,密封蓋。檀香、速香之類,亦依此法為之。

將乾淨的瓦片燒紅,焙熱沉香,並用茶瓶扣住沉香,這樣沉香中的芳香成分就會浸染茶瓶內壁。待沉香焚盡後,往瓶中注沸水,密封片刻後,便是帶有沉香味道的熟水了。檀香、速香等都可以用此法制作熟水。

解伏熱,除煩渴的夏日香飲

古人如此花費心思的折騰,製作出來的熟水必定不凡,宋人史浩《南歌子·熟水》詞中說飲熟水可滌煩去燥,使人神清氣爽

“瀉出溫溫一盞、滌煩膺”。

在宋代宴席中,熟水與茶是宴席中常備的飲品。宋人往往在飲宴最後,會選擇飲用熟水,以達到養生的目的。透過宋人的詩詞可知,在飲宴活動中最受歡迎的是沉香熟水。

宋人呂本中《西江月·熟水》:“金鼎清泉乍瀉,香沈微惜芳燻”;楊萬里《朝中措·熟水》:“打窗急聽□(此處缺一字)然湯。瀋水剩薰香”,都是描寫以沉香製作的熟水。

諸多香藥中沉香地位很高居於上品,古代醫家認為沉香有“保和衛氣”、“走散滯氣” 的功效。在文人香事活動中,沉香也是宋人比較推崇的香品,用沉香製作的熟水,自然就成為宴席上最受歡迎的熟水。

解伏熱,除煩渴的夏日香飲

如焚香、點茶一樣,製作熟水也是一門生活技能,文人雅士們都擅長炮製氣香味美的熟水,楊萬里有《南海陶令曾送水沈報以雙井茶》一詩,描寫用朋友贈送的占城沉香製作熟水:

瀋水占城第一良,占城上岸更差強。

黑藏骨節龍筋瘠,斑出文章鷓翼張。

袞盡殘膏添猛火,熬成熟水趁新湯。

素馨薰染真何益,畢竟輸他本分香。

詩中前四句描寫朋友陶縣令送來的占城沉香,透過楊萬里對沉香的描述,可知作者收到的是沉香中的鷓鴣香。楊萬里用此香製作沉香熟水,並大力褒獎了沉香的香氣“素馨薰染真何益,畢竟輸他本分香”。

解伏熱,除煩渴的夏日香飲

解伏熱,除煩渴的夏日香飲

陳元靚《事林廣記》“造熟水法”記載:

“若用隔年木犀或紫蘇,須略向火上炙過方可用,不則不香”。

“造熟水法”中說隔年的木犀(桂花)與紫蘇要先以炙火,令香,再炮製熟水。

紫蘇製作的熟水在宋代最為著名。宋仁宗時期,紫蘇熟水要高於沉香熟水位居第一,陳元靚《事林廣記》載:

“仁宗敕翰林定熟水,以紫蘇為上,沉香次之,麥門冬又次之”。

解伏熱,除煩渴的夏日香飲

紫蘇具有芳香闢穢,祛暑化濁之功效,方回《次韻志歸》詩曰:“未妨無暑藥,熟水紫蘇香”。盛夏時節經常飲紫蘇熟水可解伏熱,除煩渴,而且紫蘇清新的香氣還可以安定心神。

三伏天最熱的日子裡,古人會製作些紫蘇熟水以備日常飲用,陳元靚《事林廣記》“紫蘇熟水”載:

紫蘇葉不計,須用紙隔焙,不得翻。候香,先泡一次,急傾了,再泡,留之,食用,大能分氣。只宜熱用,冷即傷人。

先將紫蘇葉火炙,令香氣發出,再用開水沖泡,第一次泡出的湯水要倒掉,只用第二道泡好的湯。紫蘇熟水是不宜放涼,需要熱飲。

解伏熱,除煩渴的夏日香飲

古人熱衷飲用熟水,不只看重其養生功效。氣香味美、格韻絕高的熟水與茶一樣,也是可品味的飲品。

除煮熟水以外,古人還有哪些避暑飲品呢?

早在3000年前的商代,當時皇宮貴族已知冬日鑿冰貯藏於冰窖,以備來年盛夏消暑之需。因貯藏冰塊非常不易,所以唐以前,能享用冷飲的人並不多。

有了充足的窖冰,古人自然就有了在夏日用冰、吃冰防暑降溫的習慣。周朝時,冰製品成為了上層社會的夏季奢侈品。每到三伏天的時候,朝廷就會舉行頒冰儀式,將冰賞賜給王公貴族,以示皇恩。

解伏熱,除煩渴的夏日香飲

春秋時期就出現了“冰鎮米酒”。《楚辭·招魂》中有一句“挫糟凍飲,酎清涼些”,是說濾去酒糟的米酒冰鎮後喝起來清涼又美味。

當時的冰鎮飲品,並不是把冰塊切小以後直接放進酒水裡,而是需要用到“冰鑑”來“湃”上一段時間。“冰鑑”可以視作是當時的冰箱。使用時,將冰塊置入鑑內,再將盛裝了酒水或瓜果的銅缶放入其中。不過這種享受非常奢侈。

解伏熱,除煩渴的夏日香飲

隋唐時期,城中開始有賣冰的鋪子,《唐摭言》中提到“蒯人為商而賣冰於市”,說明唐朝的時候,市集中就已經出現了賣冰的商人。

《雲仙雜記》記載:“長安冰雪,至夏日則價等金璧。”可見當時夏天用冰昂貴,平常人家恐怕消費不起。

唐代出現了一種非常流行的冰食,貴族宴會上流行高階“冰淇淋”,名為“酥山”。其中,“酥”是一種奶製品。

解伏熱,除煩渴的夏日香飲

唐代詩人王泠然寫道,“味兼金房之蜜,勢盡美人之情。素手淋瀝而象起,玄冬涸沍而體成”,記下了酥山的具體制作方法,需要將蜜糖淋到碎冰上,冷凝成小山的模樣,所以被稱為“酥山”。

古代冷飲業在宋代發展至巔峰,市井中出現了相當數量的飲品鋪子,名為“飲子”。在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畫面裡出現了一家叫作“香飲子”的店面與招牌。

解伏熱,除煩渴的夏日香飲

在北宋都城東京,一到農曆六月,街道兩旁就會擺滿了冷飲攤,售賣冰雪甘草湯、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等各色冷飲,足以可見冰食受歡迎程度有多高。

網紅冷飲“冰雪冷元子”,一道集顏值、美味於一身的小甜點,深受宋朝人民的喜愛。它由黃豆和砂糖製成,把黃豆炒熟,去殼,磨成豆粉,用砂糖或者蜂蜜拌勻,加水團成小糰子,最後浸到冰水裡面,就成了香甜可口的冰涼甜品。

如今,涼粉在我國各地形成了不同的飲食風格,是炎炎夏日的重要清涼食品。《東京夢華錄》稱北宋時汴梁已有“細索涼粉”。

解伏熱,除煩渴的夏日香飲

到了元代,出現了一種跟現在的冰淇淋非常相似的冰食,是用冰與牛奶、果汁調製而成的,叫做“冰酪”,作為王室貴族的消暑甜品流行。

據說元朝時,馬可波羅來到中國旅行,將我們老祖宗的冰酪配方帶到了歐洲,外國人在冰酪的基礎上加以完善,最終制作出了美味的冰激凌。

解伏熱,除煩渴的夏日香飲

到明清時期,夏季食冰已擴充套件到尋常百姓家。盛夏時節,很多小販擔著挑子沿街售賣各種清涼的冷飲,有的還加入了楊梅、桃子等水果,行街趕路的人隨時都能買上一碗來消暑解渴。

清末民初最為火爆的飲品,那定非酸梅湯莫屬了。烏梅泡發以後,放上山楂、陳皮、甘草等原料和冰糖一起熬製,冰鎮之後就成了酸甜可口的酸梅湯。

“銅碗聲聲街裡喚,一甌冰水和梅湯。”小販們手敲銅碗冰盞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招攬客人來品嚐冰鎮過的酸梅湯。炎炎夏日,一碗下肚,暑氣全消。

解伏熱,除煩渴的夏日香飲

在《周禮》中所說的“六飲”中已有用於梅子製作的冷飲,也就是說酸梅湯其實在先秦時已出現,後來在北宋酸梅湯也已經很常見。

《燕京歲時記》記載了清代的“水烏他”,也是一種跟現代冰淇淋很接近的冰食,“以酥酪合糖為之,於天氣極寒時,乘夜造出,潔白如霜,食之口中有如嚼雪,真北方之奇味也,其制有梅花、方勝諸式,以匣盛之”。

明清兩朝,伏日最盛行吃蓮子湯避暑。據《帝京歲時記勝》載:“六月盛暑,食飲最喜清新。京師蓮食者二;內河者嫩而鮮,宜承露,食之益壽;外河堅而實,宜幹用。”

解伏熱,除煩渴的夏日香飲

清代宮廷流行一種名為“甜碗子”的冷食。它是用蓮子、藕、各色瓜果,加上冰糖,經過冰鎮之後製成的消暑小吃。

為了消夏解暑,祖先們也是絞盡腦汁,千百年來人們越來越懂得享受,發明了各色美味的冰食,讓人們在酷暑時節也能有一份樂趣。

版權宣告:【除原創作品外,本平臺所使用的文章、圖片、影片及音樂屬於原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或會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內容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絡,或作者名稱及原始出處標註錯誤等情況,非惡意侵犯原權利人相關權益,敬請相關權利人諒解並與我們聯絡我們將及時處理,共同維護良好的網路創作環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