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代代無窮已,賴有詩書慰寂寥

人生代代無窮已,賴有詩書慰寂寥

“十年讀書”是一個成語,意指長期努力於學業。成語典故最早源自《宋書·沈攸之傳》,其中說道:“攸之晚好讀書,手不釋卷,《史》《漢》多所諳憶,常嘆曰:‘早知窮達有命,恨不十年讀書。’”後來《讀書訓》《讀書止觀錄》《傳家寶》等皆轉引此,足見共鳴之深,流傳之廣。

沈攸之活動於南朝劉宋年間,在兵荒馬亂的年代,從卒伍成長成名將。他早年四處征戰,無暇也無心讀書,晚年離開沙場,想在讀史書中平復自己,越讀越有味,反觀自己走過的人生,便有了“恨不十年讀書”的一聲長嘆!“風塵自古多膠擾,悔不十年且讀書”,“已知窮達無非命,悔不當年早讀書”,後來詩人用此故事入詩,彷彿在助其嘆息。

年輕時血氣方剛,定力不足,人們在各種誘惑中棄書不觀,浮光掠影,甚至僥倖認為,不讀書也罷,成功路總是有千萬條。待到經過歲月風浪的驚濤拍岸,終有一天心生空洞,“覺今是而昨非”,急切要親近書的時候,人們才發現“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後期空記省”,氣惱惱地為虛度年華而悔恨。正是在此種情境下,謎語專家吳鈺將自己的書房更名為“悔不讀書齋”,藏書家魚元傅為自己刻了一方“悔不十年讀書”的印章。

人生苦短,什麼事都要趁早,讀書也一樣。清代陳其德有《趁早歌》,其中有句:“讀書不趁早,後來徒悔懊。精力本易衰,光陰如電掃。”年輕的時候,身體最好,記憶力強,敏感度高,若黑髮知勤學,沉下心去,把根扎深,未來自然會葉茂枝壯,氣象萬千。“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孟郊的切身體會可謂意味深長;“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長歌行》中的反面抒寫,可謂振聾發聵。少年多主動,老年少被動,迴轉頭來看,大規律莫過於此。

《論語》有云:“朝聞道,夕死可矣。”讀書無非明道,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讀書晚可以悔,但終究是不可棄。“窗間白髮催愁境,燭底蒼頭勸讀書”,這一“勸”如醇酒,一口飲下去,驅頹唐,長精神。活到老,讀到老,學到老,是君子天行健的應有之義。即便老學不如少年的“日出之陽”和壯年的“日中之光”,但終究尚有“炳燭之明”,沒有理由不珍惜這生命之光。陳瓚年逾九十,猶勤筆硯;蘇洵老而好學,晚年仍教子讀書。他們是夕陽紅中絢麗的色彩,是銀髮一族的無聲榜樣。讀書作為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深深融入到他們血液中去了。

其實,讀書不只是求道和應用的需要,更是心靈的需求。“人生不失意,焉能慕知己”,世上知己難求,書中卷卷相逢。惆悵落魄時,書不正是暖心的慰藉麼?開啟一本書,便是跨越古今的對話。明代陳繼儒嘗言:“吾讀未見書,如得良友;見已讀書,如逢故人。”親切如此,善哉斯言。

人生代代無窮已,賴有詩書慰寂寥。無論老少,讓我們此刻拿起書本吧,來與知音進行一場愉快對話。在滿屋書香中,分明聽到一個聲音:至樂,莫如讀書。

◎本文原載於《中國紀檢監察報》(作者劉曉雪),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