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月書評丨二十年間緣慳一面,相隔萬里莫逆於心

門牌號84號是兇號嗎

查令十字街84號

小月書評丨二十年間緣慳一面,相隔萬里莫逆於心

雲中誰寄錦書來,相知何必曾相見

用這句話來表達這本書所蘊含的情感

是再合適不過了

你們若恰好路經查令十字街84號,代我獻上一吻,我虧欠它良多。”海蓮漢芙寫下這一句的時候,長達20年的通訊已經黯然作結,而一個神話才剛剛要升起。

誠如臺灣出版人唐諾所言,如果說喜愛書籍、樂於閱讀的人得有一處聖地,正如麥加城之於穆斯林那樣,那必定就是倫敦查令十字街。這條長約一公里的市街,書店林立,各有風格。蜿蜒的街道,正如一條古老悠久而層次細緻的時間大河。其中,查令十字街84號,幾乎已成為這座麥加城的聖殿――這有賴於以此門牌號命名的一本書。

小月書評丨二十年間緣慳一面,相隔萬里莫逆於心

1949年,漢芙還只是紐約一個不知名的作家,住在一幢白蟻叢生、搖搖欲墜的老公寓裡,雖然連大學都沒有畢業,但她酷愛讀書。漢芙偶然在雜誌上看到位於倫敦查令十字街84號的“馬克思與科恩書店”的廣告,於是寫信詢問。回信的是書店店員弗蘭克德爾。此後,他們開始了長達20年的通訊。這些信件後來結集出版,名為《查令十字街84號》。這本書很快風靡世界,被稱為“愛書人的聖經”。

小月書評丨二十年間緣慳一面,相隔萬里莫逆於心

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緩,一生只夠專注於一事情。在沒有網路的年代,書信成為唯一的通訊工具,人們鋪紙、提筆,虔誠的寫下每一個字,每一句話,用濃濃的儀式感傳達書信的魅力。當海·漢芙字斟句酌的寫下第一封求書的信時,她與弗蘭克·德爾的緣分便悄悄蔓延。我想在寄出第一封信的那一刻,海·漢芙便開始有了期待,期待對方的回信,期待這間“活脫從狄更斯書店裡頭蹦出的可愛鋪子”能滿足自己的願望。

寫信在這個即時通訊工具花樣百出的年代,或許已經成為了某種過於文藝的象徵。在我們,信件是藤井樹與藤井樹被填補的青春,是海角七號的波濤,是瑪麗與馬克思的巧克力棒,唯獨不是觸手可及的日常。有時候,我們在櫥窗裡為明信片駐足,卻不再捨得花時間寫一頁信紙,期待收信人撫平摺痕的心境。而明信片,大都不過是到此一遊的形象代言。可還有人會在信裡寫,“見字如面”,一訴離情?

小月書評丨二十年間緣慳一面,相隔萬里莫逆於心

海蓮·漢芙與倫敦舊書店間長達二十年的書信往來,卻叫人不由得再度想象起那個車、馬都慢得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的年代。二十年間頻繁的書信,字裡行間全是簡簡單單的交流透出人性本真的感恩與關懷。求書,尋書,道謝,贈禮,再有對從未謀面的對方的想象。

無需再說書籍存留的歷史記憶,可使人免於乾涸,免於狂妄。手工製作的書籍,雖則是生產條件使然,卻引發舒潤從容的感情,那本身就是一種藝術,是對“閱讀”這一行為的尊重。當書籍開始大批次生產,內心卻變得貧瘠。即時、迅速和效率將現代人裹挾進去,產出的是千篇一律的生活和思想,或者,是拒絕思想。

於是,《查令十字街84號》在人們心中喚起的,是對逝去時代的懷念。但同時,那也是驀然看到同道中人的欣慰之感。所有珍惜書本的人,就好像背向未來的天使。

小月書評丨二十年間緣慳一面,相隔萬里莫逆於心

漢芙傷感而寬慰地說,書店還在那兒。有福的人自倫敦朝聖回來,向大家保證說,查令十字街還在。但這條路太過漫長,愛書人只能在心裡、在書房擁有“84號”,而自己的城市擁有“查令十字街”,是越來越奢侈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