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東媽媽被16歲女兒帶“入坑”,她們穿漢服的樣子美得不可方物!

頭上戴著燒藍頭冠,耳畔懸垂珍珠挑牌,身穿立領暗紋白長襖,下著紅底織金馬面裙,髻後滿冠流金,頸上瓔珞玲瓏,直眉秀目,凝脂朱唇——16歲的徐童一襲明制漢服,神情端莊。

丹東媽媽被16歲女兒帶“入坑”,她們穿漢服的樣子美得不可方物!

“穿漢服,我覺得很好看,也很高興。我想讓更多的人瞭解漢服、欣賞漢服。”

自從喜歡上了漢服,生性有些靦腆的徐童,主動結識了很多“同袍”——這是漢服愛好者相互之間的稱呼,語出《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現在,她的同袍QQ群裡有100多人,多為丹東人或在丹東生活;而這,只是丹東漢服愛好者之一隅。

看到穿著漢服的“小姐姐”,徐童會主動上前打招呼:“你好,咱們‘擴個列’(即擴列,社交暗語,指擴充新增)唄?”

丹東媽媽被16歲女兒帶“入坑”,她們穿漢服的樣子美得不可方物!

徐童還組織了多場漢服出行活動:去動漫展上做coser,去鴨綠江邊,去錦江山;11月的第2個週日,民間約定俗成的漢服出行日,徐童等幾十個同袍穿著漢服來到安東老街,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上個月,徐童在父母的支援下,開了一家漢服體驗館,把愛好與工作結合到了一起。

1

“秀”出美麗 弘揚傳統文化

2017年,丹東美術館的一次動漫展上,徐童第一次真切領略到漢服之美。

“當時心裡就想:好好看呀,我也想穿!”

徐童在網上淘了一件紅白相間、有俠女範兒的“漢服”。“嚴格來說不是漢服,帶有漢元素而已。”徐童說,去年7月28日,她穿著這件衣服來到街上,“當時心裡多多少少有些忐忑。”有人問她“這是什麼服裝”,有人表示“挺好看的”。此後,她買了一件又一件不同形制的漢服,穿到江邊、錦江山、萬達廣場、安東老街……多數路人對她釋放了善意,投來欣賞與理解的目光。40多歲的“大叔”興沖沖地跟她合影;小孩子嗲聲嗲氣讚歎:“你穿的衣服,真好看呀!”這讓徐童內心愈加篤定:漢服,是美麗的;自己穿上漢服,漂亮!

徐童母親潘樹榮38歲,生平頭一遭來到漫展,見識到漢服在內的各種cosplay服飾,她覺得簡直就是“群魔亂舞”。街上,她不敢和穿漢服的女兒走在一起。女兒讓她也穿漢服,她想到同袍多是十幾、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實在有些“不好意思”。

可是沒過多久,潘樹榮被女兒帶“入坑”了。

丹東媽媽被16歲女兒帶“入坑”,她們穿漢服的樣子美得不可方物!

潘樹榮

今年生日,她穿著漢服,到飯店和親朋好友吃了飯。

丹東媽媽被16歲女兒帶“入坑”,她們穿漢服的樣子美得不可方物!

今冬第一場雪後,她穿著漢服去店裡吃火鍋,還美滋滋地照了張相。

丹東媽媽被16歲女兒帶“入坑”,她們穿漢服的樣子美得不可方物!

“漢服很美,穿在身上,對傳統文化也是一種弘揚!”潘樹榮說。

作為男孩子,矯傳琦高中時開始喜歡古風,接觸漢服,學習傳統禮儀。他說,這種喜歡有些說不清道不明。高中畢業後,他穿漢服走上家鄉大連的街頭,“一開始有點兒不得勁兒,一個多小時之後,就完全放鬆了。”

丹東媽媽被16歲女兒帶“入坑”,她們穿漢服的樣子美得不可方物!

矯傳琦

矯傳琦現在遼寧地質工程職業學院念大二,他把家裡的七八套漢服選了兩三套帶到學校,夏、秋季節作為常服穿在身上;去北京、南京等地旅遊時,也會經常穿著漢服。“我想透過這種方式,讓更多的人認識漢服。”

18歲的邢嘉藝也在遼寧地質工程職業學院讀書。“我爸爸和奶奶,對我穿漢服不支援也不反對。他們擔心我被人‘說’,這我理解。我媽覺得挺好看,還想給我訂做一套呢!”和徐童不同是,有過coser經歷的她,第一次穿漢服於大庭廣眾之前,沒有什麼糾結,對別人的說三道四,也不放在心裡。

“最重要的,是自己穿著開心!”

2

從愛好到工作

女兒“左買一件(漢服),右買一件(漢服)”,潘樹榮沒有阻止。

當初,看到女兒初中畢業後不念高中,潘樹榮坦言,自己“簡直不想活了”。後來,女兒去瀋陽學習化妝,有了一技之長,又熱衷於漢服,想18歲以後進入這個行業創業,潘樹榮有顧慮、有壓力,但思前想後,還是決定支援女兒。她和丈夫買了一間門市房,協助女兒比計劃提前兩年,走上漢服創業之路。

丹東媽媽被16歲女兒帶“入坑”,她們穿漢服的樣子美得不可方物!

“具體業務都是她自己做,我輔佐她,並且提供資金支援!”潘樹榮臉上洋溢著笑容,“她有了方向,有了目標,從事喜歡的行業,開心工作,開心生活,這就夠了!”

潘樹榮知道,女兒有“想幹就不怕吃苦”的韌勁兒,“有一年2月14日,她到街上賣花,一上午賣了不幾朵,爺爺讓她回去,她不。到傍晚,花都賣完了。”也有對喜歡的事物下功夫琢磨的鑽勁兒:受訪時的妝容,徐童自己畫了一個小時;發冠,是照著網上影片一點點學著做的。

說起自己穿的明制漢服,徐童頭頭是道:

“漢服不是漢朝的服裝,而是指漢族的傳統服裝。現在形制——形制大約相當於現在所說的款式——比較確定的,是明朝的漢服。我穿的是立領長襖,下身穿的是一條馬面,古時候騎馬的時候穿。鞋是弓鞋,為了防止踩到裙襬,所以上面有個小尖尖。一個普通的燒藍髮冠。一個燒藍髮簪。耳朵兩邊垂下來的是挑牌。髮髻後面的是滿冠,是唯一戴在後面的發冠。瓔珞,相當於現在的項鍊。”

得知同袍從事漢服行業,矯傳琦不僅支援,對發展前景也很看好。他說,自己的一些朋友在廣州等地,漢服店做得如火如荼。丹東是旅遊城市,對外接觸頻繁,開放度很高,每年都有許多外地人前來,所以對新事物的接受力、包容度,並不比北京、南京、大連等城市遜色多少。“漢服行業在丹東,應該會有挺大的發展潛力。當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過程肯定比較艱辛,但我希望、也相信結果會好!”

說到漢服行業在丹東的發展,潘樹榮比較樂觀:“這是個新興行業,空間廣闊。現在,一些大城市都有專門的漢服協會了。只要我們堅持去做,在丹東,該有的慢慢都會有。”

將來,徐童想親手設計漢服,但那比較複雜、比較“燒腦。”——她用右手比了個八字形,頂在下巴上,撅起嘴,作沉思狀。

3

復興 不是復古

著漢服徜徉街頭,邢嘉藝會穿運動鞋,有人覺得有些不倫不類,可邢嘉藝說:“穿那種鞋,很磨腳啊!”

徐童的妝容自己設計,上下兩片嘴唇塗紅——在嘴唇正中點個櫻桃似的圓點,她不喜歡。

丹東媽媽被16歲女兒帶“入坑”,她們穿漢服的樣子美得不可方物!

聚在一起,漢服愛好者們都會自然而然、大大方方地拿出手機,自拍或互相拍照,“誰說穿漢服,就不能用手機了?”

弘揚傳統,也要展示個性;繼承古典,也要融合現代元素。徐童說:“我們是復興,不是復古。”這話,在徐童所在的漢服群裡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得到了廣泛認可。

受訪的漢服愛好者不約而同地表示,他們喜歡漢服的形制之美,也喜歡漢服蘊含的傳統文化,相信隨著城市的發展進步,以及漢服同袍的展示推廣,會有越來越多的丹東人穿上漢服,為漢服點贊!

編輯│佳澤

記者│朱景龍 蔡萌萌

丹東日報社/丹東報業傳媒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