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惜春之結局研究

賈惜春之結局研究

賈惜春的結局是出家,早在脂硯齋批語中就介紹說,判詞是“惜春為尼之讖也”。所以惜春的判詞是金陵十二釵中表述得最明白的一首,幾乎沒有爭議。

一所古廟,裡面有一美人在內看經獨坐。其判雲:

勘破三春景不長,緇衣頓改昔年妝。

可憐繡戶侯門女,獨臥青燈古佛旁。

虛花悟

將那三春看破,桃紅柳綠待如何?

把這韶華打滅,覓那清淡天和。

說什麼,

天上夭桃盛,雲中杏蕊多。

到頭來,誰把秋捱過?

則看那,

白楊村裡人嗚咽,青楓林下鬼吟哦。

更兼著,連天衰草遮墳墓。

這的是,

昨貧今富人勞碌,春榮秋謝花折磨。

似這般,生關死劫誰能躲?

聞說道,西方寶樹喚婆娑,上結著長生果。

賈惜春之結局研究

在惜春的判詞、判曲中充盈著一種“悟”,這是出家之人必備的前提,沒有了悟,就斬不斷紅塵,斬不斷紅塵就看不破世間的本質,也就不會出家了。然而對於惜春來說,她的了悟來源於何處呢?這是研究者們最關心的問題,也是評論惜春的研究者定會涉及的問題。對於惜春能了悟的根源,紅學界出現了少有的一致性說法:惜春是看到家族的衰敗以及三個姐姐不同遭遇後才有的覺悟。

覺悟是自身閱歷的總結和昇華,胡文彬先生說:“

惜春的‘悟’不是‘頓悟’,而是在賈府由盛轉衰,三春相繼去盡中逐漸‘覺悟’的。這是由表及裡、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

胡文彬先生的這種說法極具代表性,幾乎能得到所有評論者的肯定。

胡曉明先生把促成惜春了悟的根源歸結在她能冷靜觀察上,然而冷靜的觀察又有內外之分。向內冷靜觀察三個姐姐的悲苦遭遇,向外觀察僧人們的無牽無掛,如同閒雲野鶴般自在,所以她最後毅然決然地走出了大觀園。

賈惜春之結局研究

對於惜春出家的性質,評論者們的看法就不盡相同了,總結起來主要有如下四點:

1

第一,自保。

所謂自保,對於惜春而言,就是自己為自己尋找一個適合的歸宿,惜春看著賈家大勢已去,自己未來的命運也會同三個姐姐一樣苦痛不堪,與其坐以待斃,還不如走出家門為自己尋找一個出路。所以閆紅說:“(惜春)斷然出家,等於是和這個世界劃清了界限。活在這樣的塵世裡,她無能為力,只求自保。”

2

第二,為了個人而消極逃避。

對於一些學者提出的“自保”性,梁歸智先生認為,惜春的“出家為尼只是‘保住自己’的一種無可奈何的逃路。……惜春出家主要是客觀原因造成,她孤僻的個性只不過起了輔助作用。她終於出家並非情願,而是另一種形式的被迫”。

賈惜春之結局研究

所以便有了賈惜春出家是為了個人而消極逃避的觀點。王崑崙先生也持有這樣的看法,王先生認為,惜春不僅才學平平,而且性格孤僻,既沒有探春的積極也沒有李紈的恬淡,因為年齡小所以怕事。“她深深地看到這一大家族種種的暗影,而且以為人與人之間是本來無可留戀的。此中即無前途,只有逃出圈外,以求潔身自好。這完全是處於為了個人而消極逃避,不是什麼求真證道的勇士;不過就這一點決心,出在那種侯門繡戶中,也就算是稀罕了。”

3

第三,真正的解脫。

薛瑞生先生曾經將惜春和妙玉作了一個對比,薛先生說,妙玉是身在佛門而心在紅塵,惜春和她剛剛相反,是身在紅塵而心卻在佛門。所以對於惜春的出家,一些評論者認為惜春找到了真正的心靈解脫。

王國維先生對於《紅樓夢》中的解脫之道有著自己獨特的看法,他認為真正的解脫之道,不是自殺,而是出世。“出世者,拒絕一切生活之慾者也。彼知生活之無所逃於苦痛,而求入於無生之城,當其終也,恆於雖存,固已形如槁木,而心如死灰矣。”

賈惜春之結局研究

王國維先生認為解脫的形式分為兩種,一種是看到他人的痛苦之後的覺悟,另一種是自己經歷坎坷之後的了悟。對於惜春而言就屬於前一種。而這種形式的解脫之道是超自然,最神明的。

4

第四,追求自己的幸福。

一些評論者認為,無論是自保、逃避還是真正的解脫,對於惜春而言,出家就是在追求一種“幸福”。當然這裡的幸福是一種廣義的概念,對於惜春來說,脫離是非,避開爭鬥,尋找一份清淨之所就是一種幸福。星佑先生說:“她看破紅塵、決定常伴青燈是不想走其他人的老路,所以選擇了與這個世界保持距離……若從能決定自身的未來看,惜春是幸福的,明白自己在做些什麼的人,已經是活出自己的第一步。”

賈惜春之結局研究

賈惜春之結局研究

本文來自《紅樓十二釵評論史略》

本平臺致力於好文分享,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

版權歸原作者,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歡 迎 分 享 文 章 到 朋 友 圈